魏襄王是个合格的接班
发布时间: 2023-07-17

魏惠王去世后,其子姬(魏)嗣继位,是为魏襄王。纵观魏襄王一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作为,除了反复无常的合纵连横,似乎对魏国没有什么贡献,存在感也比较低,远远没有其祖父魏文侯和其父魏惠王的知名度。对魏襄王最知名的评价来自孟子,此时魏襄王刚继位不久,还没开展什么具体工作,但孟子仅仅是“望之”,就判断魏襄王“不似人君”(《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难道魏襄王真的如此之差吗?

《孟子》

其实魏惠王指定的接班人并非姬(魏)嗣,而是太子申。但太子申在魏惠王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343年,齐国和魏国发生著名的马陵之战中被俘,在此战中魏国主帅庞涓也战死,随后太子申客死于齐国。由于魏惠王失去了太子申,所以后来魏襄王成为了魏惠王的接班人。从情况上来看,魏襄王似乎是赶鸭子上架,因为仓促上阵,所以才造成“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的情况,由此才让孟子评价为“望之不似人君”。虽然解释起来很合理,但仔细分析就非常不合理了。

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3年,此时是魏惠王二十八年(《竹书纪年》云:二十八年,与齐田朌战于马陵),魏惠王可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长寿君王,一直到公元前319年才去世,也就是从马陵之战太子申被俘杀,到魏惠王去世中间有24年的时间。24年的时间足够魏惠王培养一个接班人了,即便不能培养一位十分优秀的接班人,也不会培养出一眼就让人评价为“望之不似人君”的人。难道魏惠王就没有培养接班人吗?

马陵之战

其实魏惠王在太子申死后还是培养接班人了,只不过那个接班人并不是魏嗣。《史记·魏世家》记载: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昂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于是徙治大梁。以公子赫为太子。《史记》对于魏惠王的年份记载和《竹书纪年》的记载是存在差异的,从史料上来看,还是《竹书纪年》的年份更可信,毕竟《竹书纪年》是魏国的史书。虽然《史记》在魏世家中记载的年份可能有错误,但逻辑是很清晰的。《史记》记载齐魏马陵之战发生在魏惠王三十年,在得知太子申被俘杀后,紧接着在第二年就以“公子赫为太子”,也就是说魏惠王为了稳定魏国的政局是及时选定了接班人的。虽然不知什么原因,太子赫并没有上位,但经历过太子申的事情后,我估计成熟的政治家应该会吃一堑长一智,考虑一下预备方案,也就是如果太子意外,及时选择太子的备胎来接替。当然这只能在帝王心理盘算,不能说出来,否则不利于魏国的团结稳定。但无论如何,魏惠王肯定会对几个儿子都尽心培养,以备不时之需,所以魏襄王应该是接受过系统教育。

其实深究一下,继位的魏襄王是有相当政治手段的。从履历上看,魏襄王唯一的功绩似乎只有在魏襄王八年(公元前311年),魏军进攻卫国并攻下两座城。这点功绩和他的祖父辈比起来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此时的魏国也不是彼时的魏国了。当魏襄王接手魏国的时候,魏国已经沦为了二流国家。不仅曾经的辉煌不再,身处四战之地的战略劣势也愈加明显,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所以魏襄王必须左右逢源,尤其处理好和紧邻秦国的关系。魏国后来之所以反复无常,时而合纵时而连横,主要都是在处理和秦国的关系,一次次不惜失掉各种诚信和尊严来保全自己,从魏襄王执政以后,以及他的儿子魏昭王和孙子魏安僖王,都是采用这个策略。

《竹书纪年》

其实这实在是魏国的无奈之举,地处四战之地,又紧邻虎狼之国强秦,魏国只能反反复复,既依靠着秦国,又不断用自己的土地做诱饵,来吊着秦国。能合纵的时候就打秦国一下,能连横的时候就依靠秦国捞好处。正是依靠这种不断的先割肉再补肉的方式,魏国成功地给自己续命,也正是魏国这种反反复复,硬生生地拖住了秦国统一的步伐。魏襄王以及后来的继任者在外交上耍的都是这种朝三暮四的政治手段,可以用“阴毒”来形容。也许正是基于这一点,才让“浩然正气”的孟子看不上眼,所以说魏襄王不似人君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确阴毒,但魏襄王是身处乱世的君主,他的目的是带领魏国活下去,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不似人君总好过没有魏国之君吧。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