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为何是中国零售银行的璞玉?魏晋时期的名士为什么要归隐山林他们为什么不愿入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邮储银行为何是中国零售银行的璞玉

说起邮储银行的零售业务我是深有感受,舅妈自我记事起就在邮储银行做临时工,到现在二三十年期间经历过转正、升值,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家门口一个镇储蓄所的行长了。

在我的印象中,家里的洗衣粉、香皂、茶叶、红酒(都是杂牌的)、月饼等等,几乎大部分日用品都是从舅妈哪里买的。

一到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的节日,舅妈家就像上货一样,骑个三轮车从网点往家里搬运东西,然后挨家挨户的送,说是不用钱,大家心里都清楚,是邮储给每个员工发放的销售任务,都会按照市价把钱送过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反正也是家里经常用到的日用品,在哪买都一样,亲戚邻居也不会去计较。

为什么说邮储银行是中国零售银行的璞玉呢?

先看一组数据:

截止2019年初,全国各类银行机构的网点总数是23万家左右,而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数就达到了4万家左右,占到了全国银行总数的1/6还多。

全国主要国有银行网点数:

第1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3.9万多个,ATM4万多台。

第2位:中国农业银行,境内分支机构共计23,547个。

  第3位:中国工商银行,拥有17,245个机构。

  第4位:中国建设银行,设有分支机构14,121 家。

  第5位:中国银行,境内外机构共有11,277家。

接近4万多家营业网点,就是4万多个零售终端,这是多么大的规模。。。

另外,邮储银行虽然的2019年晋升为国有第六大行,但是其“亲民”的服务理念一直没有改变。

到邮储银行办理业务,给我的一个感受就是:你想买什么产品我都有?你需要什么礼品我都可以送!

其他银行销售的产品我们销售,其他银行不销售的产品我们也销售,这你不得不服吧?

茶叶、月饼啥的都已经过时了,纪念币、黄金饰品也不算高大上,就打今年来说,舅妈的朋友圈里开始卖起了电器,邮储银行和家电企业联合举办的优惠活动,做起了家电零售。。。

总的来说:邮储银行以其冠绝全国银行机构的网点数;绝对亲民的服务姿态,无所不为其销售的增值理念,有硬件实力又有软件的服务思维,还真的是零售银行领域的潜力股。

魏晋时期的名士为什么要归隐山林他们为什么不愿入世

谢谢邀答。

在汉代和唐代之间,夹着一个历史的丛林地带,那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在这段时期,政治和军事乱象丛生,你方唱罢我登场。可在这乱象之中,文学、艺术、科技和医术等方面却成为亮丽的风景线,光耀千秋。你看,乡间小路上,身着麻袍的华佗在行医;夜间炉火点点,炼丹师葛洪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化学家;会稽山间惠风和畅处,王羲之和朋友们在玩曲水流觞,转眼间《兰亭序》墨色淋漓;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刚刚画完,数学家祖冲之已经造出了指南车、编出了《大明历》、算出了圆周率,而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则正好写了一半……尤其是在魏晋时期,以嵇康、阮籍、山涛、阮咸、向秀、刘伶、王戎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等名士,他们经常在竹林里携手共游,开怀畅饮,高谈阔论,为清谈名流的出现和魏晋兴亡做了很好的注脚。

1.魏晋时期对文人的迫害令名士们无奈归隐山林

魏晋时期,尤其是曹氏和司马氏的政权争夺过程中,最可怜的是那些或多或少有点政治热情的文人名士了,他们最容易被英雄人格所吸引,何况这些英雄以及他们的家族中有一些人本身就是文采斐然的大知识分子,在周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文人集团。等到政治斗争一激烈,这些文人名士便纷纷成了刀下鬼,比政治家死得更多更惨。

在魏晋乱世,文人名士有很大一部分人承袭了春秋战国和秦汉以来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学思想,无论在实际的智能水平还是在广泛的社会声望上都能有力地辅佐各个政治集团。因此,争取他们,往往关及政治集团的品位和成败;杀戮他们,则是因为确确实实地害怕他们,提防他们为其他政治集团效力。

何晏,玄学的创始人、哲学家、诗人、谋士,被杀;张华,政治家、诗人、《博物志》的作者,被杀;潘岳,与陆机齐名的诗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被杀;谢灵运,中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被杀;范晔,写成了皇皇史学巨著《后汉书》的杰出历史学家,被杀……这个名单可以开得很长,那些侥幸存活的名士文人,吓坏了一批,吓得庸俗了、胆怯了、圆滑了、变节了、噤口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一些人,从惊吓中回过神来,重新思考哲学、历史以及生命的存在方式,于是,归隐山林便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虽然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后来还是没有躲开被杀的下场。看一下阮籍当时的心态,都吓成这样了,他能不躲起来吗!阮籍在这首诗里抒发了自己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的忧患心情。当时正是司马氏政权“名士少有全者”的政治恐怖气氛,使阮籍时刻感到死神的威胁。

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阮籍《咏怀诗》之十三)

2.寻找人生逍遥的途径是名士们不愿入世的主因

在魏晋当时的政治生态下,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方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

“竹林七贤”并不是一个组织,他们七人的志趣、性格、学术观点都不同,有时还互相伤害。惟一的共同点是爱好老庄,这大概是七人能聊到一起的话题。嵇康、阮籍因名望最高,自然成为七贤的中心,其中的山涛是嵇康的至交。山涛为人耿介不群,早年隐身自晦,无意出仕,40岁那年官瘾忽然来了,于是出任郡主簿,以后做到河南从事。这时正是正始时期,形势紧张,他极敏锐地看到了正始名士的潜在危机。一天夜里,山涛和同事石鉴共宿。因心怀恐惧,难以入眠, 于是用脚捅醒石鉴,说:“现在到什么时候了你还睡得着觉,你知道太傅(司马懿)称病不出的用意了吗?”石鉴说:“宰相三次不上朝,皇帝发一尺令牌罢他的官就是了,你操什么心?”山涛听后说:“你这个石先生不读庄子的《马蹄》,不懂得避祸呀!”说完就连夜弃官而逃。

在文学上,“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期盼能移风易俗,改变政治环境。名曲《广陵散》的作者嵇康,在作品中强烈盼望着“移风易俗”世风的出现:

夫言移风易俗者,必承衰敝之后也。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枯槁之类,浸育灵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

看,嵇康的理想是多么美好,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嵇康也只能在躲在竹林里,喝着小酒,作这种畅想式的表达。

3.魏晋名士的性情让当政者无法容忍

在第一部分笔者已经介绍了曹氏和司马氏出于政治的原因,杀掉了一些名士文人。从魏晋名士的文学思想和行事方式上,特别是他们骨子里具有清高孤傲的性情,当政者也是无法容忍的。

魏晋名士集儒者的建功立业与道家的旷达自然于一身,养成了 中国士人的新精神。本来在孔子身上就有视富贵如浮云与“能富贵,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的两重人格,在魏晋名士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更为激进。人格的两重性,使名士们不能不清谈,因为心中有块垒不能不发表,不同的政见和思想不得不争辩,只有清谈聚会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辩论的场合。名士聚会,个个风度娴雅,或如“瑶林琼树”,或如“璞玉浑金”,或如“岁寒之茂松,幽夜之逸光”,用贵族洁白的手,挥动玉柄麈尾,侃侃而谈,激烈辩论。有时辩得面红耳赤,废寝忘餐。孙盛与殷浩辩论问题,相互批驳, 难分高低,仆人端上饭菜也顾不得吃,双方挥动麈尾,尾毛落满菜碗,辩到天黑竟忘了吃饭。殷浩对孙盛说:“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盛说:“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他们争论到互相动气,但事后仍是好友。清谈会上自由辩论,学术民主,推动了玄学理论的发展,也提高了名士的思辩水平。但是,名士文人们的辩论,难免不涉及政治和对君主的评价,在这些评价和辩论内容中,有许多充满了对政权的冷嘲热讽内容,“竹林七贤”的命运和一些人被追杀,大多与“妄议时政”有关。

魏晋名士被后人誉为“一股清流”,他们清谈的是玄远的哲理,关心的却是现实的朝政。由于他们继承先秦哲学中自由、理性的人文精神,解放了士人的思想,必然与汉儒的神学思想与封建君主的专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