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三国魏强,为何诸葛亮还多次北伐那不是自讨苦吃吗?怎么这几年没有造车狂人山西河津魏强的消息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既然三国魏强,为何诸葛亮还多次北伐那不是自讨苦吃吗

三国时期,魏国人才众多,国力雄厚,面积最大,是三国中最强悍的国家。

而蜀国是三国中面积最小的,人口少加上土地贫瘠,怎么看都觉得蜀国北伐是以卵击石有些不自量力。

诸葛亮足智多谋,很有远见,为何还要坚持一次次的北伐呢?有书君就带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一,为报刘备知遇之恩的使命感。

刘备去世之前,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一起托付的还有刘备的遗愿也是蜀国未来的命运—收复中原,恢复汉室。

诸葛亮感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又感念先帝托孤的信任,他又怎能不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殚精竭虑的去完成先帝的遗愿呢?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去北伐。虽鞠躬尽瘁,但求死而后已。

二,战争是瞬息万变的,在不断征战中寻求机会。

曹魏坐拥九州,人口和军事力量是远远碾压蜀国的。通过休养生息谋求发展是不可能赶超魏国的。

蜀国为了立足和发展,只能选择伐魏来逐渐发展自己,在伐魏中寻觅一丝机会。以攻代守,占据先机,时刻保持着一个高度戒备和攻击状态,在削弱对手的同时壮大自己。

诸葛亮在北伐期间,吴国也策划过几次战争来呼应,比较有名的就是陆逊石亭大破曹休,吴蜀联合行动也可以分散曹魏的兵力。

三,为了迎合刘备说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当时汉献帝被废曹丕称帝,刘备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而称帝。

蜀汉以继承汉朝正统取得了政权的合法性,并获得了儒家士族阶层的认同和支持,这也是蜀汉政权存续的基础,所以北伐打着讨汉贼的旗号也是为赢得天下人心。

四,转移国内矛盾,稳固蜀汉政权。

蜀国内部一直存在着三股势力,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从荆州转战而来的将领、谋士的荆州派,以尚书令李严为代表的属于刘璋手下的益州官员、名士的益州派,还有以光禄大夫谯周为代表的益州大世族、大地主的士族派,他们之间存在着重重矛盾。

刘备在时还能压制斗争,平衡各方势力。

荆州丢了,刘备又死了,矛盾日益激烈,政治局面动荡,为转移蜀汉内部注意力,通过北伐枪口一致对外,能够让他们暂时团结起来,来稳固蜀汉的局面。

诸葛亮深谋远虑,深谙北伐的重要性,所以一次次无功而返,也要坚持北伐,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让人唏嘘不已。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怎么这几年没有造车狂人山西河津魏强的消息了

我是魏强的老乡,一个没有文化的年轻人,有如此的胆识和魄力,在世界汽车制造业能够出类拔萃,实在是打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汽车人的脸。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不想说太多,车还在做,只是受大环境和资金的影响,事业进入平稳期。

三国时代后期,在诸葛亮最后几次伐魏的时候,已经是明显是蜀弱魏强了吗那吴为什么不助蜀呢

中三国,是诸葛亮与司马懿斗法的年代。是魏强蜀弱却又蜀攻魏守的特殊年代。魏国强盛,但权柄已落司马氏家族,内部并不太平。蜀国弱小,但诸葛忠义辅弼,举国同心协力,精兵简政,训练出一支能攻善战的军队。

诸葛亮壮怀激烈上《出师表》,欲以光复汉室为己任,五出祁山。其亲授爱徒姜维日后九伐中原,都是承继诸葛忠义精神光复汉室。

而孙权久踞江东,只求安逸自得其乐,无志染指中原。孙权晚年,更是昏庸残暴,实行酷政。东吴只想划江而治,割据一方。待到司马昭丶司马炎父子,孙权之后再无优秀文臣武将,相反内哄不断。长江犹如平地轻易被击破。

东吴一再破坏蜀吴联盟,不懂得唇齿相依的重要性,一旦唇亡齿寒,蜀国败亡之日,就是东吴落难之时。孙权从"生子当如孙仲谋"那样意气奋发,到"老来糊涂"了无生气,一落千丈,全失了孙坚孙策的雄心霸气,只是默默地做陪衬,坐观蜀魏龙虎斗。难怪史家大树特树丶津津乐道魏蜀虎将良将满天飞,却鲜见东吴一个英雄传。

魏强蜀弱,那为什么蜀国屡屡伐魏,而魏国却很少攻蜀呢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历史上曹魏发动过三次大规模攻打蜀汉的战争,此时很多人没有注意而已。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太和四年(公元230年)由曹真倡导的。

当时的曹真上书奏请魏明帝征伐蜀汉,理由是蜀汉在诸葛亮的带领下数次北伐,请求出兵,主力部队从斜谷道出兵攻打蜀汉,而其他将领从其他地方出发,各出大兵一举击垮蜀汉。最后曹魏研究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第一路由镇守荆州的司马懿沿着汉水进兵,从西城进入汉中,第二路由曹真从斜谷道进发进入关中,曹真和司马懿在汉中回师。其他各个将领一部分从子午道出发,而另外一部分从武威出发。各道一起出发。但是曹魏的司空陈群反对这次行动,他认为汉中的秦岭山脉中的栈道难以运粮。但是计划最终实行。蜀汉得知曹魏大军来袭,于是整兵待战,而且诸葛亮还征集驻守江州的李严前来援助自己。但是碰巧的是大家在准备大战的时候,下起了大雨,这场大雨下了三十多天,栈道都被大雨破坏。这样曹魏军队进退不得,最终选择了退军。这次南征蜀汉无功而返。

第二次征讨蜀汉是正始五年(244)年曹爽发生的战争

曹爽是曹真之子,魏明帝去世之后,曹爽和司马懿担任辅政大臣,曹爽采用计策明升暗降架空了司马懿。但是曹爽的威望没有司马懿这么高,于是曹爽的同党李胜和邓飏就为曹爽出计策,想要借助讨伐蜀汉建立大功以此提高曹爽的威望。

这一年三月,曹爽进兵到关中,征发士卒十多万人,与征西将军夏侯一起从骆谷道进入汉中,当时蜀汉驻扎在汉中的军队不满三万人,各个要塞的将领都是十分惊恐。都想着守城不出以等待涪城的军队来源。最后蜀汉大将王平上策:护军刘敏占据兴势,王平为在后方。刘敏让蜀汉军队四处插上旗帜,绵延一百余里。这个时候蜀汉的大将军费祎率领主力部队前往汉中救援。

曹爽的军队在兴势被刘敏挡住不能够进军,而关中一代氐人,羌人,汉人转运粮食不足,不能够支撑曹爽的军队消耗,史料上说,当时牛,马,骡,驴都被累死,民众都在路上哭泣,最终曹爽选择退兵,在五月曹爽引兵退还,被费祎进据三岭截断退路,曹爽力战才得以退军,这一战曹魏损失严重。

公元263年曹魏的最后一次伐蜀是灭亡蜀汉的战争,当时的曹魏军队

这就是最后一次灭亡蜀汉的战争,当时的曹魏正值司马昭执政,司马昭此前弑杀魏帝曹髦,导致司马昭的地位十分尴尬,司马昭迫切需要一场胜利为自己证名。于是征伐蜀汉摆在了案头上。

这一年二月,曹魏军队分三路讨伐蜀汉,第一路是邓艾都督三万余人从狄道走甘松、沓中,用来钳制姜维在沓中的屯田的北伐大军;雍州刺史诸葛绪带领三万多人从祁山出发到达武街桥头,包围姜维的后路;钟会统领曹魏主力部队十多万众分分别从斜谷道、骆谷道、子午道进入汉中。三路大军一起出发,一举灭亡蜀汉。

蜀汉以廖化带兵增援姜维前往沓中,张翼、董厥等人带领前往阳安关口,增援汉中的各个要塞。张翼在到达阴平后收到诸葛绪攻向建威,于是就在阴平驻兵不动,此时钟会大军进入汉中,而阳平关关口又出现叛徒蒋舒,最后被攻破。姜维回军时迷惑诸葛绪,导致诸葛绪出现判断失误,使得姜维从容退兵。最后姜维,张翼,廖化等人退守剑阁关。

曹魏停止在剑阁不动,在这个时候,邓艾出计走阴平小道直扑成都,如此打开局面。最终邓艾带领一万余人越过阴平道到达四川盆地,诸葛瞻率领军队抵御邓艾失败,邓艾直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