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被俘后被司马昭封为什么(司马昭为什么没有除掉刘禅,反而封其为“安乐公”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司马昭为什么没有除掉刘禅,反而封其为“安乐公”

扶不起的阿斗是对刘禅最正确的描述,刘禅是一名庸主在刘备的口中已经得到了体现,刘备在托孤的时候说道:“可以辅,你就辅之,不可以辅你就取而代之”。由此可知刘禅身上确实没有刘备所能欣赏到的一国君主的才华。

由此确实看着可惜,可惜刘备的子孙确实不如曹操的子孙,真是难望其项背。

在诸葛亮在的时候,蜀汉的政权全部归诸葛亮所节制,刘禅对诸葛亮也是畏惧三分,不敢太过的为非作歹,只是保持一个君主的糊涂吃吃喝喝而已。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估计是被诸葛亮管束太严,所以居然产生了不想太优待诸葛亮葬礼的想法,但民意强大,刘禅也只能接受。

诸葛亮死后,蒋宛费祎执政,都还能厘清朝政,让小人如黄皓之流上不了台面,朝政也算清明,但是在两人死后,姜维只顾打仗,也管不了这许多的朝政,朝政变得彻底昏庸不堪,信任阉人,吃喝享乐更是没有了顾忌。

等到司马昭派遣的邓艾,钟会大军一到,刘禅却信任阉人的鬼话请了一个跳大神的以为能驱除魏军 但是不管用,眼看着不管用就再无战斗的勇气,更无以身殉国的勇气,听别人一句话就放下手头还可以一战的军队,以及还能抵挡的城池,更有蜀汉的四处军队都还有一战之力,国君却先投降了。

来到曹魏之后,一次司马昭想故意试探一下刘禅有无大志,便派人找了蜀乐蜀舞,令刘禅君臣观看,蜀汉的臣子都看的泣不成声,只有刘禅看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蜀汉的臣子名叫郤正就叫出刘禅来告诉他,如果司马昭问你应该哭泣,并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汉,无日不思念。但是刘禅回答出来了,却流不下眼泪来。

而司马昭也知道这是郤正告诉他的话。刘禅更是说此间乐不思蜀。

引得司马昭哈哈大笑,从此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并封安乐公。

刘禅投降曹魏后怎样度过余生的他的遭遇为何让人潸然泪下呢

投降后的刘禅,完全过上了“退休”生活!

公元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进攻蜀国,其中邓艾绕开姜维的防守,偷渡阴平,攻克绵竹,兵临成都,使刘禅猝不及防,索性投降了曹魏,蜀国宣告灭亡。

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投降后,完全过上了“退休”生活。

刘禅投降初,因蜀中产生蜀将姜维挑拨钟会意图谋反的变故,司马昭不得不把刘禅押往到了洛阳。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为了稳定蜀汉的局势,并没有及时收押刘禅,而是借助了刘禅作为一国之君在汉中的威望,震慑了各部军队以及蜀汉各官员,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蜀汉的稳定。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将军姜维一直对蜀汉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一心想着复国。

当时,姜维告诉刘禅,暂且隐忍一段时日,不久就可以复国。为此,姜维假意投靠了钟会,想利用钟会和邓艾都想争夺功劳的机会,挑拨他们两人的矛盾,以便除掉邓艾,使钟会在蜀汉一人独大,到时候司马昭必定对钟会心存疑虑,而率军进驻长安。到时姜维再告诉钟会:司马昭此举是怀疑了你钟会将军,一旦主子有疑虑,不久臣下肯定被杀。而钟会也觉得姜维分析的有道理,于是决定谋反。只可惜因为走漏了消息,姜维和钟会最终都战死了。

经过姜维和钟会的此次叛乱,司马昭于是觉得刘禅在蜀汉会有诸多不便,肯定还会有一些贼心不死的人想着为蜀汉复国。因此,司马昭派人将刘禅以及蜀汉的重要官员都押解回了洛阳,如此一来,刘禅就在洛阳被严加看管,再也没有翻身的余地了。

刘禅被押至洛阳后受到严密的监视,虽说被封为“安乐公”,但是因为生活在狭小范围内,日常只能深居简出。

被押解到洛阳之后,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而蜀汉太子也被封为奉车都尉,蜀国大小官员皆有封赏。司马昭也没有杀刘禅,而且对于刘禅日常生活的提供,司马昭也未曾少给。刘禅算是过着锦衣玉食、美人相伴的生活。

虽说不像当皇帝时那么威风,但是也生活得自在,还可以歌舞升平。而刘禅也更是善于为人,遇事小心翼翼,遇人更是谦卑,在司马昭面前更是唯唯诺诺。司马昭看到刘禅也是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人的确诚实。 特别令司马昭高兴的是,刘禅的手下曾多次想建议刘禅复国,却都遭到刘禅拒绝,司马昭这才对刘禅彻底放下了心,没有杀害他。 司马昭怀疑刘禅,故意试探他,刘禅却说“乐不思蜀”,司马昭最终没有杀刘禅。

虽然说刘禅在蜀汉为人中肯,唯唯诺诺,但毕竟是蜀汉的皇帝。司马昭年事已高,因担心自己死后刘禅再次谋反,所以司马昭经常派人去试探刘禅。有一天,司马昭因确实对刘禅放心不下,于是宴请百官,想试探一下刘禅的想法。

宴会上,司马昭故意让舞女们跳蜀地舞蹈,旧蜀国的官员们看了之后,一个个都泪流满面,可是刘禅却不动声色。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安乐公思蜀否?”刘禅答日:“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时,刘禅身边的部下却正建议他如果下次司马昭再问及此事,应该回答:“吾亲人的坟墓皆在蜀地,无一日不思念。”

三国演义中,刘禅被俘后被司马昭封为什么官位

刘禅投降封为安乐公的原因是通过采取怀柔优待的政策,给予刘禅较高的待遇,从而满足统战需要

为什么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而孙皓投降却被封为归命侯呢

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刘禅于是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姜维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最终,蜀汉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

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东吴来说,天纪四年(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众所周知,“公侯伯子男”,刘禅的安乐公在爵位上明显高于孙皓的归命侯。那么,问题来了,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为何孙皓投降后却被封为归命侯?

首先,在魏蜀吴三国中,同样是亡国之君,蜀汉后主刘禅和东吴孙皓,在西晋和司马氏的待遇却明显不同,也即前者是公爵,后者是侯爵。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根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63年8月,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公元263年11月,蜀汉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一统的序幕。在此背景下,虽然司马氏消灭了蜀汉,但是,东吴依然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由此,对于司马氏来说,厚待蜀汉后主刘禅,将其封为安乐公,有助于分化和瓦解东吴的抵抗。换而言之,司马氏将蜀汉后主刘禅封为安乐公,不仅是为了笼络原蜀汉地区的将士,也是做给东吴看得,其潜台词就是如果主动投降的话,之后的待遇是不会差的。

不过,等到公元280年,也即西晋正式消灭东吴的时候,已经终结了魏蜀吴三国时代了。因此,在对待东吴亡国之君孙皓上,司马炎完全没有必须厚待的必要性了。在此基础上,孙皓只有被封为归命侯,而没有像刘禅一样被封为公爵。

另一方面,就蜀汉来说,刘备作为汉室后裔,在曹丕篡汉自立后,也选择称帝。由此,蜀汉是和曹魏平起平坐的势力,至少在名义上,蜀汉和曹魏都将自己视为正统。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孙权建立的东吴,一度臣服于曹魏。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孙权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