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益面前,亲情都不要了吗为什么这么多人举报自己的亲人?位高权重的和珅为什么不发动政变取代嘉庆皇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在利益面前,亲情都不要了吗为什么这么多人举报自己的亲人

大义灭亲,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符合天道,保证人类的人性在文明的轨道上正确前行。当然,资本不这样认为,它们认为这是大逆不道,认为人性必须是私的,崇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资本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为满足私欲,可以足踏红线,不管别人死活。人类要健康文明发展,就必须惩恶扬善,文明自律!

位高权重的和珅为什么不发动政变取代嘉庆皇帝

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不妨从和珅被查倒过来看:

1799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崩,治丧期间,嘉庆列二十大罪断然采取措施,惩办和珅。正月十八,和珅被嘉庆帝赐三尺白绫,狱中自尽。至于在抄家行动中抄出多少,有的说一、两千万两白银,也有说是八亿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财政年收入约七千万两,不论何数为真,其财产足可称“富可敌几国“。二百年后的2001年,甚至他还以十八世纪首富身份入选《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

这说明什么?说明和珅是个地道的贪官。

从他被查的经过来看:乾隆亡后,诸多重臣对起群起而攻之,上疏力数其罪恶。可见其所谓的位高权重不过是在乾隆皇帝的荫庇之下才有。一旦没了保护伞,其亦岌岌可危。所以在朝中,也非他一人位高权重。比和珅更有势力的大臣仍然大量存在。

这说明什么?说明和珅只是个圣恩荫庇下的权臣,权力方面并非他一家独大。

从为官资历上来看,和珅的官衔确实很多:文官、武官、学术、经济、爵号等多达数十个。但要想成为改朝换代的皇帝,没有军队工作经验和军事才能,则是不可想象的。和珅的军职大概有:镶蓝旗满洲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镶黄旗满洲都统、步军统领等;但这些都是京官,而且多是名誉称号,并不实际掌兵打仗。所以和珅在军中并无威望、更无经验、更无如狼似虎的亲信属下。

这说明什么?说明和珅手中无实际兵权、军中无资格。

从与嘉庆帝的关系来看:嘉庆帝城府颇深,即位前知和珅权倾朝野,故与其尽量搞好关系。临即位时即便收到和珅孝敬的玉如意,却还赋诗一首附和。麻痹了和珅,使和珅认为嘉庆不足虑也。他仍可以继续他的荣华富贵之路。

这说明什么?说明和珅根本无反心,他所要的只是荣华富贵。

综上:和珅发动政变从主、客观各方面都不具备条件,即使有这个心思,那结果就不是“三尺白绫”了,恐怕是“磔刑车裂”“诛九族”了。

再以和珅临死之前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个例证吧!诗曰: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 知道一切是空了,还记着皇上呢!

古代双方交战中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时,双方一直没有吃饭上厕所吗

古往今来,统兵打仗都是技术活。

优秀的统帅不仅要会练兵,会排兵布阵,能掐会算。还要在战斗之前,对士兵体力、战场地形、饮食饮水、气象条件以及行军距离等因素做统筹考虑。不至于让客观因素影响到军心士气,以致士兵心态颓废,无法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战场变化与作战任务。

所以,古代正儿八经的大规模对阵(数万人对垒厮杀),并不会出现两军突然相遇,在弄不清楚对方虚实,只听主帅一声号令,就发起冲锋,与对方厮杀一起,连主帅都抡着大刀参与其中打群架的画面。

实际情况大致是这样的。

两军的统帅在交锋之前,往往都会先派斥候侦查对方情报(斥候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可以理解为现在的侦察兵加通信兵)。派出去的斥候陆续回来后,主帅会召集将领们开会。一是为了鼓舞人心,二是为即将到来的交锋做战前部署。

交战的当天,两边的统帅还会派斥候对敌方再侦查一遍,等到斥候回报后,主帅对先前的部署再做修正。

接下来,双方各自吹响号角,士兵起床收拾物品军装。然后再听号令,做饭进食,清点干粮辎重。

办完这些事后,大部队仍然不出发。主帅会继续派斥候出去活动。这一次,斥候的数量会比先前几次多很多,基本是五个斥候为一组(古代称为“塘”,每塘五人),派出十几组斥候。这些人在侦查时,既要尽可能扩大侦查范围,还要彼此相望,注意自己同伴的位置,不能脱离各自视线。

主帅之所以要这么安排,主要是为了避免被敌方打埋伏。

另外,大军在行进时,队伍会拖的很长。

“兵过千,没有边;兵过万,没有沿”。

(朱日和阅兵现场。不到一万人,几万大军的规模有多大,自己可以估量)

几万人的大部队在行军时,队伍可能会有十几里长。主帅也是人,主帅的眼睛不可能看到自己部队的全貌。如果队尾有人跑了,主帅也不见得知道。所以斥候在侦查敌人的行动时,还要在外围给本方主帅传递本方大部队行进的情况。(站的高,看的远,通过旗语传达信息)

如果一切正常,那么接下来就是两军正面对垒厮杀了。

在厮杀之前,各营的指挥官会按主帅先前的部署,站在自己位置上。打先锋的营,先出去厮杀。随后,第二线、第三线的营,逐次杀入战场。

是的,大部分古代战争在战斗时,双方都是要分战线的,起码第一线,第二线,是绝对会分的。一般不会出现几万人的军队,全部投入战场进行厮杀的情况。

所以古代大军对垒时,并不会像电视里那样从主帅到小兵,无一不奋勇拼杀的场景。真实情况大致是前锋营在战斗,第二线士兵等待,第三线士兵做准备。各线士兵听从上级号令,轮番上阵。

待厮杀一阵后,打先锋的士兵会随即撤下来休整。吃饭休息,上厕所,恢复元气。然后再投入战场。

举个例子。康熙第一次征噶尔丹时,双方就是先用大炮对轰,然后火枪对射,紧接着各自出动骑兵对砍,最后步兵肉搏。一轮下来,最后以噶尔丹军弹尽,不得不退兵才结束。

士兵也是人,在战场上打半天,就算是头牛也累趴了。两军对垒,拼杀固然重要。但士兵的休整也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两军厮杀,肉搏的情况不多见。双方更多的是利用阵型对撞。

阵型垮掉的一方,如果不能恢复阵型,或者二线、三线的部队也撞不赢对方,那基本就可以宣告这方失利了。

因为只要阵型散了,士兵就放鸭子了,指挥员必然就无法号令自己的士兵。

而且更可怕的是,溃败情绪是能传染的。

古代战争中,经常会出现有的部队看见前锋败了,后面的部队,打都不打,直接就撒丫子跑路的情况。

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不一定是这支部队的兵怂,更有可能是由于前锋军的溃败,所造成的指挥失灵和群体性恐慌。

以上说的都是在有组织情况下的战斗。

如果没有组织,那情况又不同了。

一般来说,几百人厮杀,无组织性,往往几十分钟就能分出胜负。

一两千人的厮杀,至多也不会超过半天。

几万人的厮杀,如果没有组织,可能连半天时间都用不着。

因为古代打仗,10%的伤亡,士兵的锐气可能就泄了,继而导致大规模溃败。

在缺乏组织的情况下,人越多,往往战斗的时间反而还更短。

比如淝水之战。前秦军20万(后面还有87万大部队没赶到前线)。看似兵强马壮,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淹死8万东晋军。

但前秦军士兵来自不同民族,成分复杂,军心不稳。淝水之战时,几个晋军降将临阵造谣,说前面的人败了,后面十几万前秦军瞬间全撒丫子跑路。东晋军顺势冲锋,前秦军在慌乱之间出现踩踏,被自己人踩死的,比被晋军杀掉的还多。20万大军从对垒到溃败,仅半天时间而已。

总的来说。古代打仗,比现在影视剧中的乱战场景要“平和”许多。

双方都会按章法来。不会让部队失控。

所谓的“一打一天”,并不是双方军阵,就踏踏实实的互相砍杀一天。

一天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