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医德?何为“医者仁心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医德

仁心指:仁慈之心。

医德指:救死扶伤为主要目的的道行。

中国几千年也有极少数医生没有仁慈之心,为了谋财害命的事发生。但是总体上医者都有一颗比大多数人更仁慈的心,治病首先不是先要钱而是先救命。

所以世界卫生组织也规定了,即使在战争期间也不可袭击红十字的救护车或救治站。

中国古有华佗扁鹊,救万民于病痛之中,现代把医务人员称为:白衣天使,包括不远万里到中国来的白求恩医生。

医首先不为了钱,特别在社会主义国家医院只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方面体显,免费医疗。

一旦把医院当生意来做,医生就不把病人当病人,而当一个个待宰的绵羊,目的首先不为了治病而是巧立名目,把无病看成有病,把小病整成重病,把不需要检验的设备全用一遍,病越看越严重。

把医院当生意来做,会使医者恶生,没有了仁慈之心,没有了救死扶伤的医德。

民众一定会因病而穷,因病而困,切不可把医疗私有化。

何为“医者仁心”

近日,身体有恙,腰痛开始,去医院做了CT,显示腰椎间盘突出一点点,但问题不大,医生开了膏药贴,慢慢地,整个背部肌肉僵痛,越来越明显,两家三甲医院跑,左查右查,用药无效。再后来,手指关节僵痛,到a医院立马查风湿指标,查出来指标很高,可专家已下班。于是到离家近的b医院找了个风湿科的苏医生看了报告单。苏医生让我住院,我坚持不肯,苏医生又找同科室任医生看报告,任医生也坚持要我住院。我仍在犹豫。任医生说,指标这么高,威胁到心脏瓣膜就严重了,可我心脏方面并无任何症状。我当晚回家,夜里背痛到无法翻身,天一亮,我赶紧住院,一查彩超,瓣膜已轻度受损,再不及时住院治疗就会发展成中度、重度。住院主治医师为张医生,为了控制好我的病情,他请华西专家远程会诊,请心胸外科专家会诊,又建议我亲自到华西找更权威的专家评判诊断。建议我在家静养。控制好病情。我觉得我遇到的这三位医生都具仁心,她们真的是为了病人最好的治疗和病情需要而苦口婆心。

医者仁心的意思

医者仁心:做医生的人应当具有仁爱的正义之心。常用于赞颂医生医德高尚。

作为医者,需心怀天下百姓,悲天悯人,治疗病痛。在我国古代就提出了医学必须关注人本身,要求医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古人有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此谓之医道”,意思是上等医生能医治国家的弊病,中等医生能医治人的弊病,下等医生能医治身体的各种疾病。

出自春秋左丘明《国语·晋语八》:“文子日:‘医及国家乎?’对日:‘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译文:文子说:“医及国家乎医生可以议论国家大事吗?”回答说:“上医医国,其次治人,是医家的职责。”

扩展资料:

形容医德高尚的典故

1、杏林春暖:指杏林春意盎然,常被用来赞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

相传三国时,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他为人看病从不收诊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种植杏树。几年以后,被治愈者无数,而杏树也有了十余万株,蔚然成林。

每当杏熟的时候,董奉便贴出告示,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得用稻谷来换杏。然后董奉又将收到的稻谷,悉数用于救济穷苦百姓。

乡民们敬佩董奉的人品和医德,便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这以后,“杏林春暖”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沿用至今。

2、悬壶济世:古代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

《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请问医者仁心与初心还在吗

我认为现在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大都很好,服务周到,精心治疗,出院后,还调查住院期间医师、护士服务态度如何,让给以评价。

但医者仁心,在拜金主义腐蚀下,有些医生内心藏着金钱:小病大治多检查,检查费用几千元,电脑一转有处方,结帐付款心里烦,住院治病更用心,手术室里多挣钱,医生也有专用药,取药不用到药房.…

盼望医生讲医德,牢记初心为患者,医患关系变和谐,人民医生人人赞!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如何理解“救死扶伤,医者仁心”这句话

如果我是医生,对于“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理解是从职业道德来看,而不能以商业道德来看,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观念,比喻职业道德,尊从有病就医,有求必应,有事必办,尽职尽守,谋利以人为本(看菜吃饭)。而医生以商业道德来讲,以生意为主,以“救死扶伤“,“医者仁心∥为辅,以谋利为目的,唯利是图。

医者仁心,当“仁心”变成“黑心”,到底有多可怕

现在医院收费太高,尤其是检查费用,害怕到医院,医改是失败的,应重新改革。

医者仁心,怎么理解

古人云:“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此谓之医道”,作为医者,需心怀天下百姓,悲天悯人,治疗病痛。在我国古代就提出医学必须关注人本身,要求医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就说过:“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明确指出医只有为君子所用,发挥其济世之功,才合乎道义的要求。大医孙思邈著《大医精诚》,其内曰:“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又曰:“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孙思邈认为,人命贵逾千金,必须高度重视人的生命与健康;作为一名医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为病人着想,不仅需要广泛深入探究医学原理,“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具有一颗慈悲同情之心,具备普救众生之仁爱情怀“若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避忌艰难困苦,亦不得瞻顾后,自虑吉凶,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方能称之为大医。解人之痛,暖人之心,人没有高贵低贱之分,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平等待之,不卑不亢,“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全身心地为病人着想。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医学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德行建设一直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