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日本天皇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吗是民选还是世袭制呢年号谁来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晚清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大清帝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对于爵位的等级划分非常严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其中,从上到下依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次镇国公、次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在所有的爵位中,尤其以“铁帽子王”最为尊贵,有清一代只有屈指可数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也就是“世袭罔替”,再说得通俗一点,假如爹是亲王,那么儿子和孙子依然还是亲王,世世代代都不用降级世袭。

从努尔哈赤立国,到宣统退位亡国,整个大清帝国只出现过“世袭罔替”的十个亲王和两个郡王。这十二人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

以上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中间,在怡亲王胤祥以前的都是对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卓有贡献者。但是,在怡亲王胤祥以后的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都有些“水”,皆出自慈禧太后的个人封赏。

问题来了,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为什么能够受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爱新觉罗·奕訢(1833年1月——1898年5月),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和咸丰皇帝的弟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道光的皇子并不少,由于前三个都相继夭折,使得第四子奕詝成为了事实上的长子。不过,他最宠爱的却是第六子奕訢,甚至还准备传位于他,最后关头才勉强选择了奕詝。

奕詝登基后,遵照父亲的遗旨册立六弟奕訢为亲王,但却始终对他严加防范,从来没有委以重任。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无才无德唯有好色的咸丰帝竟然以“外狩”为名逃到了热河,而将北京的烂摊子交给弟弟“背黑锅”。

自觉愧对列祖列宗,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退兵后也没有立即还朝,继续躲在承德避暑山庄并且没羞没臊地死在了那里。1861年8月22日,他终于以31岁的“高龄”驾崩,至此走完了昏庸无能而又误国误民的一生。

临终前,咸丰一面托孤于肃顺和载垣等八大臣,一面又安排了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合垂帘。表面看来,他的安排还算是周到,可以促成前朝和后宫的相互制衡,可以共同保障幼帝载淳的皇权不旁落。

不过,由于“八大臣集团”和“两宫太后集团”实力的不对称,这场权力的游戏根本就无法进行。以载垣为首的八大臣,丝毫都不把慈安、慈禧和幼帝放在眼里,据《清史稿》记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面对尸骨未寒的大行皇帝咸丰,顾命八大臣对孤儿寡母们却大声斥责,更吓得载淳尿湿了裤子。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准备联合发动政变,秘密联络到了长久以来都在坐冷板凳的奕訢。

根据大清祖制,大行皇帝灵柩回京时新帝必须出城跪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终于得以脱离八大臣掌控带着载淳先行回京。利用这个时间差,奕訢在京立即拥立幼帝登基,还下旨除掉了载垣、肃顺和端华等人,更将拟定好的新年号“祺祥”改为“同治”,史称“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真正掌握了朝廷大权,从此开始垂帘听政。而作为积极促成此事的大功臣,奕訢也因为站队正确而被委以重任,成为了议政王大臣和领军机大臣,更被授予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

在奕訢的不懈努力下,清廷不仅镇压了席卷江南的太平天国运动,而且还延续了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逐渐将满清帝国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甚至于,还将国家打造出了一种起死回生的迹象,史称为“同治中兴”。

不过,恭亲王奕訢始终都担忧后宫干政,多次促请“撤帘归政”,终于引起了嗜权如命的慈禧警觉。慈安过世后,她终于借着中法战争突然发动了“甲申易枢”,逼退恭亲王的同时,还将军机处完全弱化为自己的提线木偶。

咸丰皇帝长期闲置奕訢,慈禧太后也开始长期闲置他,直到甲午战争后才再次起用。不过,那时的恭亲王已经步入花甲之年,更因为接连遭遇儿女早殇而变得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注定只能“一生为奴”。

爱新觉罗·奕譞(1840年10月——1891年1月),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和咸丰皇帝的弟弟,生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作为道光帝的第七子,奕譞既不是被寄予厚望的长子,也不是被宠爱异常的爱子。而且,他本人的资质也着实平庸,无论哪方面都没能表现出过人的本领。

咸丰登基后,在尤其打压奕訢的同时,对于奕譞也没有好到哪里。虽然被加封为醇亲王,但他同样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或者说也不具备建功立业的能力,唯一庆幸的是迎娶了慈禧太后的胞妹叶赫那拉·婉贞,这成为日后的进阶之路。

辛酉政变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终于掌握了朝政的大权,奕訢也因为站队正确而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作为慈禧的妹夫,奕譞也因为表现积极而被委以重任,成为了“同治中兴”的见证者。

同治帝十七岁时,两宫太后被迫还政于君,同意皇帝在大婚后亲政。不过,由于载淳类同其父,最终因花柳病全身溃烂而死,甚至没有留下一男半女。

同治帝驾崩后,大清帝国的皇位由谁来继承就成为了当时的核心议题。按照祖制,“载”字辈皇帝驾崩后应该由他的下一代宗亲子弟来继承,也就是“溥”字辈。

经过王公贵族们议定,恭亲王奕訢的孙子溥伦被推选成为继位之君。不过,慈禧担心自己大权旁落,担心能力出众的恭亲王分权,竟然将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过継给咸丰帝为嗣,以载淳弟弟的身份继承了大统,也就是光绪皇帝。

光绪登基后,醇亲王奕譞也水涨船高,被慈禧太后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甲申易枢”后,他更是取代六哥奕訢成为了军机大臣,更总理海军衙门发展新式海军。

在醇亲王奕譞和李鸿章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由“定远号”和“镇远号”领衔的北洋舰队终于成军,成为傲视远东地区的海上武装力量。很多人认为,奕譞凡事都不知道如何去做,但他却知道找谁去做,比如李鸿章。

随着光绪即将亲政,奕譞变得更加谨小慎微,深怕自己引起慈禧太后的猜忌,甚至装病在家静养。到了光绪十六年,“狼来了”的故事成真,他竟然真的突发疾病在家逝世,被赐谥号为贤并且配享太庙,醇亲王的爵位由儿子载沣承袭。

爱新觉罗·奕劻(1838年3月——1917年1月),乾隆皇帝的曾孙,庆僖亲王永璘的孙子,不入八分辅国公绵性的长子。

作为乾隆皇帝的曾孙,奕劻在出生时已经属于没落的皇室旁支,还被过继给了庆郡王绵慜。因此,他从小就显得早熟,而且还懂得阿谀逢迎讨好别人,但对于学业却全然不行。

咸丰皇帝志大才疏,除了好色以外再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事迹。因此,他十分忌惮同父弟兄们的能力,忌惮所有的潜在竞争者,比如六弟奕訢和七弟奕譞都被他当做“吉祥物”似的摆在一边。

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厚仁爱”,咸丰皇帝反倒是对于皇室远支们比较亲厚,属于典型的“远交近攻”之策。受此影响,作为远房堂弟的奕劻开始逐渐逆袭,由辅国将军成为了贝勒。

奕劻的爵位虽然提升了,但个人的能力却没有丝毫长进,显然还是那么不堪重用,那么胸无大志。不过,他却通过溜须拍马攀上了高枝,成为了满洲镶黄旗副都统的密友。

作为正儿八经的爱新觉罗皇族,应该是副都统巴结奕劻才对,为何会本末倒置呢?原来,这位副都统名叫叶赫那拉·桂祥,是懿贵妃慈禧的亲弟弟。

得益于弟弟桂祥的大力推荐,慈禧终于开始关注这个不成器的皇族子弟,开始做起了“广告”。

辛酉政变后,慈安和慈禧终于掌握了朝政大权,奕訢也因为站队正确而被委以重任,更被加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而同样作为“奕字辈”的奕劻,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看着人家威风凛凛和权倾朝野。

慈安太后过世后,唯一能制约慈禧太后的人消失了,恭亲王奕訢在很多方面都遭到了掣肘。借着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慈禧终于发动了“甲申易枢”将奕訢、宝鋆和李鸿藻等军机大臣全部罢黜,逐渐起用了奕譞和奕劻等人进入军机处任职。

1898年,在“戊戌政变”的最紧要关头,奕劻挺身而出支持慈禧太后,相当于给了维新派们以致命一击。随后,他又在“己亥建储”中表现积极,坚决支持废除光绪皇帝另立新君。

从此以后,奕劻被慈禧太后视为自己的心腹,还被加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于是,他终于开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