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营心在汉是指谁(生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谁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生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谁

出自《三国演义》,指的是关羽。关羽和刘备走散后,被曹操留在营中,“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恩礼非常;但关羽却系念刘备,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处,遂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精忠报国指的是谁他的事迹是什么

“精忠报国”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精心忠诚、报效祖国。它的出处是《北史 颜之仪传》中: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不过,后人们一提起这个成语,就知道是指宋代的抗金英雄岳飞了。

在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了强大的金国,直接威胁到了北宋百姓的生存。当时,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为了激励儿子报效国家、英勇抗敌,就在儿子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这四个字。让他以此明志、杀敌上阵。随后,这位母亲就送年仅19岁的儿子从了军——这位青年就是岳飞。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岳母刺字》的感人故事。

岳飞时刻铭记母亲的嘱托,在抗击金国的19年战斗中,打了许许多多个胜仗,成了让金兵闻风丧胆的英雄。靖康之难后,随着金国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部分皇室成员北押至金国,北宋王朝就凄然落幕了。这时,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原本也在金人的控制中,后来幸好逃脱。在一些部下的支持下,他们逃到了江南,迅速建立起了南宋政权。

满腔热血的岳飞也看到了希望,为了南宋继续坚持着抗金。让他没想到的是,南宋皇帝赵构考虑到自己的皇兄被金国掳走数年,万一真被岳飞打败了金国,皇兄就很有可能回到南宋,那么,自己这个皇位该不该让给皇兄呢?

这个问题对赵构来说,是十分棘手,也是十分现实的。因此,他并不愿意真的抗金。所以他答应了金国,要以国土和岳飞的性命换回被金国监禁的母亲韦太后。没多久,抗金将领岳飞就被杀害了……

岳飞在抗金期间,有过这些事迹:

从1128年到1141年为止的十多年中,岳飞就率领英勇的岳家军同金军经历了几百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每次战果都所向披靡。1140年,金兀术毁掉宋金盟约后急速攻宋,岳飞立即挥师北上,陆续将郑州、洛阳等地收复,又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那时,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却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结束战斗。在后来的宋金议和的过程中,岳飞遭受莫须有的罪名,最终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子虚乌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一同被杀害。直到宋孝宗期间,岳飞的冤狱才被平反。

不知朋友们对宋高宗赵构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人在曹营心在汉,这个”人“是指谁

人在曹营心在汉原意是说三国时关羽身陷曹操阵营,心里想着刘备,所以说的是关羽。

现多用来比喻人虽然在对立的一方,但心里想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比喻坚持节操,忠贞不二。现在多用来比喻在这里工作、任职,心却想念别处,多用来说人工作不安心,向往别的单位、部门。

原意是凸显关羽的忠义,而现代却多用于贬义。

三国演义中,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先给大家出个谜语:“身在曹营心在汉”,谜底为一成语,大家猜猜看。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成语典故出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寓意:

“人的身体虽然在对立一方,但内心仍向往自己原来所在的一方,有身不由己之感”。

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到底指的是谁?自古以来,绝大部分朋友会说是关羽,当然还有部分朋友支持徐庶一说,现如今也有少部分朋友认为荀彧更加符合,那么到底谁最为贴切呢?

关羽千里走单骑

无论是在正史上,还是在小说演义中,关羽都曾有过一段在曹营的经历。据正史记载,公元200年,曹操亲率大军出征讨伐刘备,刘备败逃而关羽则被生擒。来的曹营的关羽深受曹操器重,曹操也是一心想将关羽收于自己麾下,不但以厚礼相待,更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后关羽斩颜良文丑解曹操白马之围,被封为汉寿亭侯,此时的关羽也认为不在亏欠曹操,毅然决然离曹归刘。归刘途中,关羽曾遭到曹操左右之人的追杀,最后曹操出面下令放行关羽,关羽得以重回刘备账下。后世将这一故事称之为“千里走单骑”。“千里走单骑”彰显的是关羽的忠义无双。

尽管关羽当时身处曹营,然其内心确是无时无刻不思念刘备的,关羽在助曹操解白马之围时,曹操曾派张辽探察关羽的心思,时关羽向张辽说道: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如此忠义无双之人,世所罕见。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还有句歇后语叫做:“徐庶进曹营,明珠暗投”,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想必对“回马荐诸葛”这段故事应该印象深刻,当时徐庶因母亲被曹操所抓,徐庶不得不弃刘投曹,辞别刘备时,还特意向刘备举荐了旷世奇才诸葛亮,并表示自己终生不为曹营出一谋,献一计,表明了自己对“大汉”的一篇诚心,因此徐庶也成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代表人物。

不过徐庶入曹营的故事还是被后世文学给夸大了,正史关于徐庶的记载并不多,但从陈寿和裴松之两位史家的笔下,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徐庶是一个有才华而且非常孝义的人。他确实曾辅佐过刘备,后因老母被俘又归到曹操账下,但在曹操账下后一直为得大用。这样看来其实和演义差别不大,不过关键的一点是徐庶入曹营并非受曹操胁迫,曹操抓徐庶老母并非像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有意为之,而是在攻刘备时无意间抓获的,而徐庶听闻自己的母亲被曹军抓获后,也是主动去投了曹操,至于“回马荐诸葛”的事情也是虚构的。关于徐庶是否真的是旷世奇才,这点还真不好说,徐庶以一个降将的身份归降了曹操,后来也确实没有得到曹操重用,至于是不是徐庶故意为之,就不得而知了。

最后的汉臣——荀彧

荀彧演绎了一版最凄悲的“身在曹营心在汉”故事。荀彧出身于世家大族颍川荀氏,年少时便才能出众,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为袁绍上宾,后因觉袁绍胸无大志,难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任,遂投奔曹操,后成为了曹操账下的首席谋士,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深得器重。荀彧一路为曹操出谋划策,终助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后官至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很多人误解了荀彧,认为他是曹操的忠实幕僚,然荀彧却在曹操妄想称魏王时,公然站出来反对,才让世人知道,原来汉臣还未死绝。后来荀彧也因此事被曹操疏远,最后抑郁而终。

荀彧一生确实看似在一心帮助曹操打天下,其实也不然,在当时的时局之下,要没有曹操这样一号人物,说不定汉室基业早就灰飞烟灭了,而荀彧选择辅佐曹操其意也是想借助曹操的力量来兴复汉室,毕竟年少时的曹操也曾有兴复汉室之念,可谓是与荀彧志同道合,只不过后来曹操变了,这也是荀彧始料未及的,看到曹操背离初心,晚年的荀彧也已知无力回天,唯有誓死捍卫汉室的最后尊严,反对曹操称王,表明自己汉臣的身份。

说到这,笔者认为还是关羽和荀彧更符合“身在曹营心在汉”!

最后为大家揭晓谜底:“关怀备至”,你猜到了吗?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人在曹营心在汉,讲的主要人物是谁

人在曹营心在汉,说的是关羽被曹操围困之后,劝关羽归降与他,关羽感谢曹操不杀之恩,关羽也和曹操叙了很多话,佩服曹操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