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荷风送香气,如何对下联?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被誉为千古清绝,好在哪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上联:荷风送香气,如何对下联

荷风送香气,???

春暖花开美,???

夏雨吻泥土,???

秋景色意美,???

冬梅雪中艳,???

孟浩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被誉为千古清绝,好在哪里

夏天夜里,乘凉聊天,可以说是无比惬意的一件事情,相信孟浩然对此一定情有独钟。孟浩然在岘山附近隐居时,每当酷暑来临,到了傍晚时分,总要沐浴后乘凉,或弹琴自娱,或与友人洽谈,好不舒适!

当时孟浩然在襄阳郊外居住,有一位好友,叫做辛谔,人称辛大,是孟浩然的同乡,这位同乡经常在夏日夜晚来到南亭乘凉,常常与孟浩然琴酒相会。后来,辛大远出,只剩孟浩然一人,这天又是一个安静的晚上,诗人沐浴后独自一人乘凉,突然想起了辛大这位好友,于是挥笔写下了下面这首《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诗作,此诗浑然天成,意境清雅,既表现了夏日乘凉时的清爽适宜,又表现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第三联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首诗也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开篇以写景起笔,“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生动地为我们传达出了夕阳西下与明月升起的景象,诗人特意用“忽”、“渐”这一快一慢的两个词汇,既具有节奏感,又表现了乘凉时那种惬意的心理,写景中带入主观感情,同时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第二联“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是说披散着头发乘凉,打开窗子,闲卧在床上,清净又舒畅,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词人面对池与月,不仅身体清凉,心灵也无比适意。

第三联是千古传唱的名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伴随着荷花的香气,轻风吹来,竹叶上滴下露珠,发出阵阵清响。这是诗人从嗅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乘凉时那种舒适快意的感觉,荷花只是淡香,所以有风吹来才能感受到,月夜寂静,所以能听到轻微的水滴声,滴水可闻,细香可嗅,当真是让心灵都纯净,这两句描写的意境太美,因此被后世称道,清代沈德潜更是高度赞赏,“一时叹为清绝”,夏夜的美好,被孟浩然这两句诗写出了新的高度。

接着“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表达了诗人此时的遗憾,是说,想要取来古琴弹奏一曲,但是眼前却没有知音能够欣赏,言外之意,是诗人的好友辛大不在身旁,诗人心中实是怀念朋友了。古人弹琴前,要沐浴焚香,杂念尽除,孟浩然在南亭纳凉,已经进入到了这种清妙的境界,但因为友人不在,诗人也无弹琴的性质了。由境界的清幽绝俗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最后发出“恨无知音赏”的遗憾,这就自然而然的由水亭纳凉过渡到对友人的怀念上来。

末二句“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意思是说,想到这里,不免对友人怀念起来,但也只能在梦中去思念。由此可见,诗人多么希望,朋友能在自己的身边,和自己畅谈听琴,共度良宵。诗人以此结尾,可以说留下了无尽的余味。

孟浩然的诗歌,一向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哪怕是一草一木,也能被他吟诵出不一样的感觉,这是孟浩然的诗才,这种入微入细的写作方式,可以说将情与景熔于一炉,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地步,极富有韵味。

为何“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真可谓“一时叹为清绝”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真可谓“一时叹为清绝”,这句话是清人沈德潜在他的作品《唐诗别裁集》中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这个评价可谓非常高。我记得自己读到这首诗时,也对这句记忆深刻。今天看见提出的这个问题,才知道原来包括古人在内有很多人推崇这俩句话。看来,名句真的是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的。

这两句诗来自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整首诗: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这首诗写得是夏天傍晚以后,诗人在这难得的清凉时刻,沉浸其中,怀想友人的心情。

首两句交代时间,却像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傍晚的日落月上图:太阳落山不久,西边的天空还泛着白色,月亮却从东边的池塘上方升起。夏日的白天天气应当是相当热的,太阳落山后,热气逐渐消散,天气变得凉爽起来。首两句的时间叙述和写景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下两句诗人描写了自己在傍晚,天气逐渐变得凉爽的时刻的放松身心的动作:把自己簪了一整天的头发散开,放松一下身体;把窗户推开,随意闲卧在窗边,呼吸一下傍晚清新的空气,放松心灵。这是一种多么闲适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看似简单,却不是常人能够拥有的境界。

下两句即是我们今天谈论的名句,窗外池塘里荷花盛开,晚上阵阵幽香随风飘散,躺在窗边的诗人自然能闻到。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此时的诗人忍不住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了几口,让这香气深入自己的心脾,诗人全部身心都陶醉在清香中。“竹露滴清响,”我认为这句并不是诗人真的能听到露水滴下的声音,而是诗人的想象。每逢读到这句,我的眼前立即就浮现出一滴硕大的、清透无比的露水顺着竹叶滴落下来,但是那“嘀嗒”的落地声耳朵却未必能听得见,在心底却依稀能听见,这一句总是给我透彻心灵的感觉。不知为什么,读到这句,总让我想起“大漠孤烟直”这句诗,在我看来,它们都能穿透心灵,在眼前形成一幅简洁明了的画。

在如此闲适幽静的夜晚,诗人不愿独享,希望与友人辛大鸣琴一曲,让“南亭琴音随香散,”,与荷香一起飘到友人面前,一起共赏这美好的夜晚。可惜,今晚友人注定是不能来的了。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在这美好的夜晚,诗人取来鸣琴欲轻弹一曲,但是却没有知音欣赏,于是心底升起一阵淡淡的怅惘,直到睡下以后还在为友人没来而遗憾,这种遗憾竟然得以在梦中除却:诗人居然在梦中会见了好友。

孟浩然一生不仕,和王维并称“王孟”。他们都徜徉山水,留恋田园,诗歌风格相似。然而,读王维的诗总给人一种山宽水远的闲适,读孟浩然的诗却总有一层淡淡的遗憾与忧愁,也许是俩人的经历不同才造就了诗风的不同。

上联:荷风送香气,月下望玲珑,如何对下联

胡对:【杏雨迎春光,窗前飞锦绣】

出联:【荷风送香气,月下望玲珑】

荷花送香气

1.“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香”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

2.原诗如下: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3.译文:傍山的日影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从东面慢慢升起。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4.赏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