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韩国位列七雄的申不害变法最终失败,是因为有什么缺陷?申不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让韩国位列七雄的申不害变法最终失败,是因为有什么缺陷

申不害在韩国推行的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的一股清流,不同于秦国商鞅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申不害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韩国在兵力、国力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强化,使得韩国位列战国七雄,但由于变法目的不纯粹、变法措施无体系、变法执行不彻底,最终导致了失败。

1.申不害的变法目的很不纯粹,为的是韩昭侯一人的权力和个人的富贵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的目的,实际上是改变韩国弱小,夹在大国中间受欺负的地位,换句话说是为了保证韩昭侯的个人权力。所以,在变法目的上其与商鞅变法有很大的不同。商鞅变法为的就是国富民强,哪怕最终由于政治斗争被车裂,但其变法成果却被延续。

申不害变法主要为君主服务,富国强兵属于意外的收获,所以在变法的实施和变法的制定中,始终将韩昭侯的权力超然物外,尽管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封建王权的要求,但实际上在此目的下的变法成果会大打折扣。

且在此导向下,大臣均以取悦韩昭侯为个人富贵考量,并没有从真正为国家长远考量,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2.申不害的变法内容覆盖很广泛,但都是随性而为的措施,并没有形成体系

申不害变法中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军备、考察官员、奖励农耕等很多方面。其中取得显著成果的是有关民生的农耕措施,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变法,都因为具体措施的朝令夕改和君主的个人喜好而混乱。

比如对官员的考核中,前期制定的导向十分有效,让官员们恪守自己职责,裁撤了冗余的人员和碌碌无为的作风,但是到了后期之后,有些就是韩昭侯一时兴起制定的措施,对官员有“吹毛求疵”之嫌。

申不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申不害的变法有着一个很大的缺陷,相比起商鞅变法来说,申不害过于重视“术治”,而“术治”只能强一时强不了万世。和秦国最大的区别就是秦国的变法的根本是法,而韩国申不害变法的却并不彻底,其中有着很多的人的成分,所以说商鞅变法之后虽然秦孝公死了、商鞅被五马分尸了,但是这种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了,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而韩国则是韩昭侯死后,各种制度都被废除了。

所以说申不害的变法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因为君王的能力的缘故,这样的措施碰着一个无能的君王就很难实施下去,而很不幸的是韩昭侯在变法开始后没有多少年就死了,之后继位的韩国君王的才能比起韩昭侯有着不小的差距更不要说和中兴秦国的秦孝公相比了。

申不害是战国时期的法家名人,他在当时韩国实行了一段时间的变法,很好的增强了韩国的国力,使得韩国国内的百姓安居乐业,外敌入侵减少,很长的一段时间韩国都处于发展壮大的局面之中,但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实在不好,再加上支持变法的韩昭侯的早死,最后申不害的变法还是没能从根本上拯救韩国。

申不害变法的主要内容

1、变法内容:申不害主张以法治国,实行进一步改革,并汲取道家“君人南面之术“加以改造,提出了一整套“修术行道“,“内修政教“的“术“治方略。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随后,他又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并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申不害为富国强兵,还十分重视土地问题。他说:“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太平御览》引)又说:“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而俱王天下,何也?必当国富而粟多也。“(《申子“大体编》)因而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同时,他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所以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战国策“韩策一》)的说法。2、评价: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以“术“为主的法制,经过15年改革,加强了君主集权,使韩国“国治兵强“,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国力也有所增强。但实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术“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较正确,有能力,国家就会比较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老百姓就会遭殃。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因此申不害变法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但申不害重“术“的法制思想却为历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也为一些人搞阴谋诡计开了先河。3、申不害(公元前385-前337,另有资料认为在前420年-前337年),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家。以“术“著称,著有《申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9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于韩都(今新郑)。

申不害曾在哪个国家变法

  • 战国七雄之韩国。申不害变法,使韩国一度在三晋中国力日盛。

  • 春秋战国时期的 韩国

申不害变法为什么失败

失败原因在于申不害把希望寄托在了君主身上。

如果君主贤明或者在政治上有独到的见解,那么他所出台的政策就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反之,君主如果没有能力,那么国家就不会多有发展;除此之外,申不害虽然是法家代表人物,但是他提倡的法并有一视同仁,如果贵族阶层犯了错事,还要看君主的脸色。所以,申不害变法不根本,最终还是失败了。

人物评价

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以“术”为主的法制,经过15年改革,加强了君主集权,使韩国“国治兵强”,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国力也有所增强。但实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

“术”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较正确,有能力,国家就会比较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老百姓就会遭殃。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

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但申不害重“术”的法制思想却为历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也为一些人搞阴谋诡计开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