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三公”的东汉末年最强世家,袁氏家族有多离
发布时间: 2023-07-11

袁氏家族

籍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东南)

代表人物:袁安、袁绍、袁术

出身于汝南袁氏的袁绍、袁术兄弟,曾经是汉末绝对的主角。他们主导了诛杀宦官、讨伐董卓两场乱世开幕大戏,一个鹰扬河朔,一个雄踞淮南。连后来魏蜀吴三国的奠基者曹操、刘备和孙坚、孙策,都曾是他们的附庸。当汉室日薄西山之时,山河表里,九五之尊,袁氏兄弟似乎已经唾手可得。

可为什么,最后的天下不姓袁,而姓了曹、刘、孙?在汝南袁氏这个家族巨轮沉没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超一流家族

如果给东汉末年的家族评个级别,可能会是这样的:一流家族,如颍川荀氏,乃官宦世家,家学渊源,海内知名;二流家族,如吴郡陆氏,宗族繁盛,为一方豪强;三流家族,如沛国曹氏,声望较低,只能依靠攀附权贵跻身仕途。至于孙坚、刘备,出身于寒门,根本不入流。然而有两个家族不在此列,即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因为它们是处在巅峰地位的超一流家族。

汝南袁氏世系图

什么是超一流家族?有两个标准: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放眼汉末,也只有这两个家族够格。

四世三公,就是连续四代人都坐到“三公”之位。“三公”是两汉公卿之首,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形成司徒、司空、太尉的固定配置。能够位列“三公”,可谓人臣之极。汝南袁氏从袁安开始,连续四代有五人跻身“三公”之列。两汉选官实行察举制与征辟制并行。“三公”拥有征辟权,可以绕过州郡官员的察举考核,直接将优秀人才纳入公务员队伍中,这让“三公”成为不少帝国高级官僚的提拔者和引路人,形成师生之谊。因此“四世三公”自然形成了“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景象。强大的家族,催生了庞大的人脉网络。

汝南袁氏初祖为汉平帝时袁良。袁良师从大儒孟喜,以孟氏《易经》为其传家之学,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其孙袁安,承继家学,安贫乐道。有一日,洛阳遭受暴雪袭击,洛阳令巡查灾情,看到许多人家自发扫雪清路,出门乞食,而袁安家几乎被大雪掩埋。洛阳令以为袁安已死,让人扒开雪打开门,发现他躺在屋里冻僵了,但还有气息。洛阳令问他为什么不出门求助,袁安回答:“大雪天大家都遭灾受饿,我不能再去麻烦别人。”洛阳令被他的气节所感动,于是举他为孝廉,这就是袁安困雪的故事。

展开全文

袁安步入官场,于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当地刚经历楚王刘英的谋逆案,办案人员为了邀功,将案件扩大化,牵连了数千人。袁安到郡后连办公室都没进,直接去大牢里调查案子,清理出一大批冤假错案,上奏朝廷后,救出无罪者四百余家。一年后他调任京哉担任河南尹,政令严明,但从没有因贿赂罪抓捕过人。他常说:“出来当官的,哪个不是想当宰相、牧守,我不忍心在盛世禁锢人才。”许多人听了后非常感动。袁安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章帝年间,袁安相继担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年间,袁安不畏权贵,弹幼当权外戚窦宪兄弟,为时人称颂。袁安历事三朝,到了晚年,他已经从天子幼弱、外戚擅权之间察觉到汉室走向衰微的迹象,因此他每次与大臣讨论朝政,“未尝不噫呜流涕”。

袁安去世后不久,窦宪即倒台,汉和帝亲政。为了追念袁安当年反抗窦氏的功勋,汉和帝对其诸子大加册封,袁氏一门荣达。长子袁裳官至车骑都尉,次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三子袁敞官至司空。袁京之子袁汤,桓帝时任太尉,封安国亭侯。袁汤有三子:袁成、袁逢、袁隗。袁成官至左中郎将,袁逢与袁隗在灵帝一朝皆身居“三公”,袁隗还娶了经学大师马融之女,汝南袁氏可谓通吃政界与学术圈。但在外戚、宦官互相倾轧的灵帝年间,袁氏兄弟不仅没有像他们祖先袁安那样尽忠职守、激浊扬清,反而为了保全家族的荣华富贵,屈身依附外戚和宦官。

袁成与外戚梁冀私交甚厚,梁冀对他言听计从。京师洛阳甚至流传着一句民谚:“事不谐,问文开。”文开是袁成的字,这话意思是有什么事情摆不平了,就去找袁成。梁冀是有名的“跋扈将军”,鸡杀汉质帝,迫害名臣李固、杜乔,臭名昭著,袁成作为他的密友,可见也没少干坏事。梁冀倒台后,袁氏兄弟又转而投向宦官一方。中常侍袁赦是汝南袁氏的宗族成员,深得皇帝宠信,于是他与袁逢、袁魂结交,将其作为他在宫外的宗亲势力。因此,两次“党锢之祸”让众多世家大族、清流名士家破人亡,汝南袁氏反而“贵宠于世,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成为政坛“不倒翁”。

取祸之策

袁绍,字本初,为袁逢庶子。因袁成早卒,故而袁逢将袁绍过继其兄为嗣。袁术,字公路,为袁逢嫡子。因此,在血缘关系上,袁绍与袁术为同父异母兄弟;在宗法关系上,袁绍与袁术为堂兄弟。

据公孙瓒讨袁绍檄文说:“春秋之义,子以母贵。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袁绍虽然生母微贱,却天赋异禀,从小就仪表堂堂,英俊潇洒,爱广交朋友,早早就成为青年领袖般的人物。由于家庭背景显赫,想要投其门下做宾客的人络绎不绝,甚至来他家的车辆排起了长龙,造成帝都洛阳城严重交通拥堵。而袁绍交友有门槛,“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他的友人都是张邈、何颙、伍孚、许攸这样的社会名流。

天子脚下,如此高调地行事,不免引起当权宦官集团的反感。宦官头子赵忠就曾放话:“袁本初制造声望,养了一大批死士在家里,这小子到底想要干什么?”

他叔父袁隗时任太傅,听了赵忠这话,十分担心袁绍给家族惹祸,便对袁绍一通指责。但袁绍根本不听。

黄巾起义爆发,灵帝解除党禁,授予大将军何进征讨之权,宦官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也为袁绍带来了良机。袁绍进入何进幕府担任缘属。何进出身屠户之家,也需要袁绍这样的名门子弟以提升他的威望,于是握升袁绍为虎责中郎将。

各地叛乱层出不穷,灵帝极其缺乏安全感,遂于中平五年(188)八月设立西园八校尉,负责保卫皇宫。八校尉的安排是这样的: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责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八校尉所统领的西园军俱受蹇硕节制。

这个人事安排很有问题:统领西园军的蹇硕是宦官,但其余校尉大多为世家公卿子弟;袁绍对宦官恨之入骨,曹操则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时棒杀过蹇硕的叔父,况且他俩都是何进的人。表面上看来,这是平衡两大派系,实际上却酝酿着不稳定的因素。

果然,新一轮外戚与宦官之争爆发了,其导火索就是汉灵帝的立嗣问题。汉灵帝长子刘辩,为何进之妹何皇后所生,是外戚势力力保的太子。汉灵帝次子刘协,为王美人所生,王美人被何皇后妒忌害死,刘协由董太后抚养。这婆媳俩本来就势如水火,董太后于是与宦官集团联盟,意欲废长立幼。

汉灵帝剧照

汉灵帝在生前没有处理好立嗣问题,年仅三十三岁便去世了。两大集团立即爆发第一次交火,塞硕谋除何进,扶刘协即位,但事机泄露,反被何进先下手。何进率领禁军杀蹇硕、董太后及其侄骠骑将军董重,扶刘辩即位。这一局,外戚赢。

此时袁绍已担任司隶校尉,为何进的心腹,他认为,当年汉灵帝刚即位时外戚窦武谋诛宦官,就因为事泄被宦官所害。而现在何进以国舅之身掌握大权,部曲将吏都是人中俊杰,不如趁此时机,永除后患。

何进也同意袁绍的意见,开始着手策划。但没想到的是,已身为太后的何进之妹却站在了宦官的一边。她认为宦官统领禁省是汉代多年来的规矩,现在新皇刚即位,杀个蹇硕就够了,没必要斩尽杀绝。何进后母舞阳君与何进之弟何苗,因为收受了宦官的贿赂,也为宦官求情。何进一时无法违抗太后旨意,局势陷入了僵持。

就在此时,袁绍给何进出了个昏招,建议他征召领兵的地方将领们提兵向京城,制造压力,胁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何进觉得袁绍的计策有理,便部署力量对何太后形成逼宫态势。从婆媳之争,到兄妹之争,皇家的内斗大戏越玩越过火。就在何进调兵之际,宦官抢占先机。以张让、段佳为首的宦官伪造太后诏书,将何进骗进宫门,乱刀砍死于嘉德殿前。袁绍得报大惊,立即统帅何进旧部围攻皇宫,展开报复。其弟袁术当时担任河南尹、虎责中郎将,亦率众火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一场混战之后,宦官尽被诛灭,死者两千余人,许多没长胡须的人都被误认为宦官而遭杀害。

这一局,外戚和宦官两败俱伤,前将军董卓进京窃取了权力。袁绍必须为自己愚蠢的计策付出代价。

讨董联军

帝都洛阳,朝堂之上,董卓召集群臣,商议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

袁绍第一个表示反对,他当面叫板董卓:“当今圣上年纪正好,又没有做什么错事,公然违背礼法废嫡立庶,恐怕难以服众吧!”

董卓手握宝剑呵斥他:“你这小子,天下大事还不是我说了算,我想干的事谁敢不从命!”袁绍回应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天下健者,岂唯董公!”意思是这天下有能耐的人,难道就你董卓一个吗?说完横刀作了个揖,离京城而去。

这一场硝烟味浓郁的较量中,董卓与袁绍都在互相试探,结果是双方都做出了克制。董卓知道袁绍背后有“四世三公”的庞大家族,不敢轻易加害。而袁绍知道董卓手上有凶狠彪悍的西凉军,也只限于当庭辩驳,不敢有所行动。

事实上,袁绍对董卓的畏惧更多。早在董卓进京之初,骑都尉鲍信就劝袁绍趁董卓军马劳顿,一网打尽。当时何进兄弟皆死于洛阳之乱,禁军统领权在袁绍手中,他完全有能力将董卓乱政扼杀在摇篮里。结果袁绍犹豫不决,错失大好时机。

讨董联军线路图

袁绍这个人,性格上最大的缺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