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算不算五胡乱华的延续?为什么有人说安史之乱至今影响着中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安史之乱算不算五胡乱华的延续

唐朝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完全不同于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虽然“乱”的主角都是来自溯漠的匈奴、羯族、粟特、突厥人,因此“安史之乱”不算是“五胡乱华”的延续。

‬“五胡乱华”社会背景与直接原因

(胡服骑射)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往往会被人忽视,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朝代林立,时间短促而泛善可陈。只有一个感觉存在,那就是帝国的衰落、政治上的分裂和社会动荡,还有就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大大小小的异族政权如草原上的蘑菇遍地开花,因为这些民族的文化离传说太近,距历史太远,所以对后世的存在感不强。

但是,在魏晋时期,北方的几个少数民族利用这个政治衰败与分裂的机会,趁西晋王朝内部的“八王之乱”和民族间的偏见、仇视和冲突,对刚统一不久的西晋王朝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这种打击的后果实在是太惨烈!洛阳城陷落后,西晋王室的贵族王爷被屠杀殆尽,覆巢之下 复有完卵乎?汉民族面临灭族的危险。当然,题主认为“加速了民族间的大融合”,这个结论准确与否暂且不说,不过一个有志之士在逃到大江时,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狄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他发愤图强,砥砺斗志,“五更闻鸡起舞”,志在北伐,收复河山。

祖狄当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中原发生的一切原来是“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南宋辛弃疾谈到这段历史,不禁抚今追昔,带着几分醉意疾书:“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关于“五胡乱华”的详细情况,请参阅我前天的问答。

‬“安史之乱”是对大唐政权的武装叛乱

西晋的统一只维持了十六年,由于皇后贾南风对朝政的骚操作,废弃太子,擅杀司马氏家族成员,引起“八王之乱”导致北方入住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起兵,北方陷入大分裂局面,西晋灭亡。

纵观中国历史,南北分裂的局面不符合当时全国人民的願望,也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饱经战乱的百姓希望有一个安定统一的局面。

隋朝贵族李渊于太原起兵,在公元618年建立大唐。继位者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李世民登基之后,他的幕僚们都是一些饱学之士,君臣达成共识:“老百姓是水,统治者是船,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谁也不能违背这个伟大的力量。

李世民的“仁政”思想,解决了唐初面临的许多难题,实现了社会的繁荣安定。

但是,困扰整个封建过程中的地主对土地兼并问题无法解决,距“贞观之治”约一百四十年后,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人民负担逐渐加重,吏治日益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抬头,繁荣的丝弦歌舞后面,却是深不可测的悬崖。

由于唐朝边塞的防御需要,军队数量增加,封疆将领的权利越来越大,而此时的唐玄宗在宗教的影响下,产生了顺其自然,修身养性的思想,对于政务疏于管理,对于安碌山掉以轻心。

简单介绍一下安碌山,他的生卒年月是703年1月22日~757年1月2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粟特族人。

关于这个民族,顺便说一下,上图源自《文物天地》,这是日本MH0博物馆藏画像石,是我国北齐遗物,非法流入国外,为日本入藏。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粟特人,一个源自中亚细亚的民族,他们信奉当地一种叫做“休琐罗亚斯德”的宗教,以崇拜“圣火”为主要仪式。唐代曾经专门建有寺庙于长安,称为“祆教“、“火教”、“祆火教”或“波斯教。

安碌山这个粟特人,得益于唐玄宗在任用的边镇将领中挑选两员大将,一个是汉人,一个是少数民族的机会,唐玄宗认为这样可以使他们互相掣肘。到了牛仙客任宰相时,地方军队将领任节度使的时间更长,而且可以同时担任几镇节度使来镇守边关,攻伐边疆四夷。

安碌山早就得到朝廷信任,担任范阳和平卢的两镇节度使,后来还控制了河东地区。

唐朝政府这样的用人机制,当然有它的考虑,他们认为,这些蛮夷将领只是在军事上拥有野心,对于中原王朝的朝政没有兴趣。于是,在权相李林甫的骚操作下,除了蜀中的剑南节度使是汉人担任,边镇权力落入少数民族的手中,中央王朝的实力进一步削弱。

这样的制度虽然暂时遏制了自己政敌的崛起,却也养肥了一群狼子野心之人。如果中央一旦有事,将无兵可用,天下将乱。

安史之乱从根源上说,缘于边镇节度使制度的弊端导致边境地区将领尾大不掉,中央无兵可调,加上李林甫一系列的清洗政策,中央巳经没有“五子良将”可用了。

杨国忠继任宰相后,这个毫无军事常识的国舅,偏偏装出一付“贾老练”,逼潼关守将哥舒翰出关拒敌。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哥舒翰带着十多万大军来到黄河北岸高地观战,结果中了埋伏,二十万大军溃败,逃回潼关城的只有八千人。潼关随即失守,哥舒翰被捉后遭到囚禁,唐玄宗逃往四川。

结语

“五胡乱华”的性质是分裂国家,封建割据。后果极其惨烈!是整整一个朝代的悲剧。而“安史之乱”是叛乱性质,是唐朝在任用军事大员上的进退失据。后果就是丧失了对西域地区的影响力,唐朝由此转衰。

为什么有人说安史之乱至今影响着中国

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影响十分重大,民族特性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外向型变成内向型。文化特性也蓬勃向外变成内向保守。军事防御也由守外虚内变成守内虚外,单纯的军事将领再不会受到朝廷的信任,出将入相成为历史,太监监军成为常态,为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根源。

安史之乱发生于公元755年,结束于公元763年,前后持继八年。这场叛乱发生在唐朝最强盛的时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等于把唐朝拦腰截断。之前唐朝朝气蓬勃,国力强盛,天下赢服。之后唐朝宦官乱政,藩镇割据,国都长安屡次被攻陷,天子七逃,边疆之地尽失。

安史之乱暴发的原因十分复杂,最根本的原因是唐玄宗放纵边镇节度使壮大,边军人数大大超过内庭人数。安史之乱的破坏力十分,河北河南地区遭到残重的破坏,人口下降百分之七八十,经济一落千丈,再无往日繁华,从此中国的经济重心渐渐转移向江南。

安史之乱对唐朝及后世造成的影响十分重大,一是社会混乱,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陷入战乱,朝廷统治崩溃,社会秩序无存,人们流离失所,白骨到处都是。二是藩镇割据兴起,河北三镇皆为安禄山属将,归附唐朝后便不听朝廷的,到唐德宗时消藩失败,各地节度史见状便开始效法,逐渐形成藩镇割据。

三是剥削加重,由于战乱增多,人口减少,朝廷的赋税便减少,于是便加重向人民群众的赋税。同时藩镇节度使也开始截留赋税,扩军拥兵自重,为了养军也开始向老百姓收税。

四是边疆不稳,安史之乱后为平定叛乱,朝廷调边军入朝平叛,西域、北疆瞬时出现权力真空,回纥、吐蕃、契丹等少数民族便开始崛起。吐蕃截断河西走廊,西域尽失,回纥控制蒙古高原,契丹崛起于东北,南召脱离唐朝控制,唐朝中央实际控制领域回到秦朝的传统区域。

五是经济重心南移,中原从此开始衰落。安史之乱时中原大量人口南移,江南人口大增,湖南、江西、浙江迅速得到开发,经济快速发展,南北实现平衡。

六是西域从此失去一千年,中原文化消失,西北地区开始伊斯兰化,原来崇尚中原文化的古国民族消失。

七是佛教复兴,道教衰落。唐初以道教为国教,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安史之乱后佛教迅速复兴,几代皇帝都宠信佛教,大建庙宇,很多年轻男子都进庙当和尚,浪费了很多人力钱财,大文学韩愈就因为一篇劝奏皇帝不要信佛的奏章被贬。

八是皇帝不再信任武将,太监监军开始出现,监军掣肘将军,导致将军不能临阵决断,影响军队作战的胜利。太监监军一直持继到宋朝、明朝,使军队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武将彻底失去皇帝的信任,到了宋朝开始重文轻武,以文抑武,整个民族的尚武特性改变,变成文弱内向。武将地位一落千丈,文官开始带兵,外战基本不能取胜,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