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对石狮长着人的大鼻子,有人说它是西方人,至今是未解之
发布时间: 2023-07-06

在伊犁将军府,有一对奇特的石狮,难分雌雄,头像羊毛,耳朵像狗,鼻子又高又大又有点像俄罗斯人的大鼻子……人们叫它“六不像”。这种形象在史籍里没有任何记载,至今是未解之谜。

01.今天的伊犁将军府那是同一时空下的两个世界,被一道墙隔开。墙外车水马龙、店铺林立,是繁荣的嘈杂景象;墙内沧桑厚重,气息静默,是历史被凝固下来的模样。为此,有人说,墙内的四合院是一个垂垂老者,在时光的隧道里,坚韧并漫长地守护着墙外来临的一个个春天。

墙内的四合院是伊犁将军府。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伊犁将军办公和住宿的营院。主要建筑有军府大门,将军府正殿,将军亭、东西营房、客房、书房等。大门单檐硬山布瓦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式木结构建筑。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现在这个伊犁将军府建于清朝晚期的清光绪八年,即1882年。为什么会是1882年?这中间还有一段曲折的历史。

1878年,左宗棠率领清军收复和平定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部地区。当时的伊犁还在俄国人的手里。1871年,俄国人悍然侵占伊犁后,沙皇政府估计清廷根本无力收复新疆,曾假惺惺地表示:“俟关内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复之后,即当交还。”说过的话要算数,但俄国人在左宗棠收复新疆其他地区后,并不想归还伊犁。

1878年底,清政府派崇厚为出使俄国大臣,谈判归还伊犁问题。因为对伊犁的地理状况一无所知,再加上谈判中俄国人的阿谀逢迎,把崇厚弄了个晕头转向,擅自与俄国人签订了屈辱的《里瓦几亚条约》。名义上是收回了伊犁,但十分之七的国土仍然控制在俄国人的手里,同时还要给俄国人赔款500万卢布。消息传到国内,舆论大哗。左宗棠极为愤慨,痛斥崇厚的行为是卖国行径,同时指出,崇厚与俄国人签订的条约未经清廷批准,对中国不生效力,可以推翻。

清政府将崇厚送进监狱,拒绝批准他与俄国人签订的条约,改派驻英、法公使曾纪泽前往圣彼得堡重新谈判,与此同时,命左宗棠统筹兵事,为可能的战争做准备。有了军事的后盾,曾纪泽经过近半年的艰苦谈判以后,迫使俄国人同意归还此前被《里瓦几亚条约》划走的特克斯河谷和通往南疆的穆扎尔山口,但仍占有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又将原来的赔款美其名曰为“兵费”,由500万卢布增至900万卢布(约合500万两白银)。

1881年2月21日,双方在圣彼得堡签订《中俄伊犁条约》,上述条款都被写入其中。于是,在割地赔款后,伊犁 1882年终于回归了祖国的怀抱。随后,乌鲁木齐都统金顺 (后任伊犁将军) 率部札字营、英字营、振武营、定西营、健锐营、军胜营等20营,约万人进驻伊犁,在1866年因动乱被毁的惠远老城以北 15里处建成新城,并于同年底逐步恢复了伊犁在1866年前原有的满营、 锡伯营、 索伦营、 察哈尔营和厄鲁特营。

所以,惠远城也便有了新城和老城之说。今天的伊犁将军府位于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惠远乡境内,在惠远新城内,南距伊犁河约7.5千米,东南是惠远老城,又成了被毁于战火的另一个世界,距今天的伊犁将军府和墙外的世界都有些远。

当年,惠远新城从城中心钟鼓楼向东、西、南、北伸展4条大街。将军府坐落在东大街正中位置,总体布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深宅大院。城外设置4座军营,城内建将军、都统、领队等72个大小衙门和火药、粮饷仓库及其他军事设施。如今,这些旧址基本还在,尤其是将军府院内古木参天,厅堂、台榭、曲径、回廊都被保存和修葺得十分完好。2019年,国家民委公布“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伊犁将军府位列其中。在一百多年的岁月长河里,将军府古韵犹在、风骨依然,成了人们怀念过去凭吊历史的一个好去处。

02.“人羊犬狮”至今是谜伊犁将军府的石狮在雕刻的过程中,既融入了南方细腻、精致、缜密的手法,也有着北方的粗犷、笨拙和威猛的剥脱,但在将军府的门前却有两具样子很奇特的石狮子,造型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首先是很难让人分清雌雄。一般地,狮子有鬃毛,而雌性没有。雄狮头上的毛发从其脸部到脖子一周都称为鬃毛,雄性狮子的鬃毛比雌性狮子的鬃毛长很多,主要作用是保护脖子。但这两具狮子鬃毛似乎都一样。

在清代,守门狮子是有等级的,清初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对设置守门狮有过这样的规定:一品官门前石狮的狮头要有13个卷毛疙瘩(螺髻),俗称“十三太保”,一品官以下石狮的卷毛疙瘩,则要逐级递减,每减一品就要减少一个疙瘩,七品官以下门前摆石狮即为僭越了。僭越指超越本分行事,有地位低下者冒用上级的名义或器物的意思,就是说七品以下官员门前不可以摆石狮。

伊犁将军府的这两具石狮,人们看不出来它们有多少个卷毛疙瘩(螺髻),它们的鬃毛像是假发套被套在头上,出奇地一致。分辨雌雄,人们只能通过它们脖子上的“吊坠”,一具狮子有5个,一具狮子没有,有“吊坠”的被称为了雄狮,没“吊坠”的被称为了雌狮(可能还存在着门前“男左女右”的界定)。

其次石狮被称为“六不像”。“六不像”也是“六像”:1.像蛤蟆,嘴像蛤蟆;2.像羊,头像羊的;3.像狗,有一对看家狗的耳朵;4.像鱼,有一双鱼一样突出大眼睛;5.像鹿,长着鹿的尾巴;1.像人,是鼻子,长着西方人一样的大鼻子。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有个“四不像”,为上古异兽,又名“百兽王”,原型“麋鹿”,为元始天尊坐骑。伊犁将军府“六不像”石狮的出现,很快引起了各种说法,占了上风的一种说法是:因为新疆距内地太遥远,当时的石匠没有见过狮子,只能靠想象来设计,又因当时沙俄侵犯伊犁,伊犁人憎恨沙俄人,为了丑化沙俄人,石匠们在设计将军府院内的石狮子时,就故意将石狮子设计成了羊头、狗耳,鱼眼、鹿尾以及俄罗斯人大鼻子的模样。用意是蔑视沙俄人,将他们塑造成看了门的。

伊犁将军府保存的当年中俄两国的界碑

这种“六不像”模样石狮后来被叫做“人羊犬狮”,在伊犁河谷共又发现了十几具,因史料上没有关于石狮子的任何记载,所以,“大鼻子”到底是谁,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又说,当时的伊犁将军觉得“六不像”模样石狮的创意非常好,亲自拍板将它定了下来。这虽然史料上同样没有记载,但一些人却以此论证当时的中俄关系,使本来就没有解开的谜团之上又多了一层迷雾。

03.狮子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狮子起源于约12.4万年前的非洲东部和南部,大约2.1万年前,狮子才开始走出非洲,最远抵达亚洲的印度等地。这项研究成果得益于由英国、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研究人员,他们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从分布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古代狮子标本中取样,包括已经灭绝的北非巴巴里狮、伊朗狮等,进行了基因测序,并将测序结果与现有的亚洲狮、非洲狮进行比对,得出了现代狮子的进化路线图(新华网《狮子祖先生活在约12万年前》2014-04-03)。2014年,英国《BMC进化生物学》杂志刊登的这项最新成果,加深了人们对于狮子这一大型猫科动物的认知。

在我国古籍中,对狮子的记载很广泛,《竹书纪年》中说,记载周穆王驾八骏巡游西域,八骏其实是野马和狻猊,每天能走500里,狻猊就是狮子。这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时间了。成书于汉初的《尔雅》中说,狮子像猫,能吃老虎和豹子(狻猊,如猫,食虎豹)。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对狮子的大致了解。

中国人真正见到狮子,是在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后,《汉书·西域传赞》《后汉书》等史籍,对狮子有着这样的记载:“章和元年(公元87年)、章和二年(公元88年),月氏国(克什米尔、阿富汗)和安息国(古波斯)遣使献来师(狮)子。”因为见过,所以描写起来也就客观真实了,在其后的史籍里,人们说狮子“似虎,正黄,有冉冉,尾端茸毛大如斗”,正是雄狮的外貌形象。但在汉代,人们并没有把狮子当作神兽、瑞兽。

到了唐朝,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有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游月殿时,看到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自己,但独角兽并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醒来,李隆基就让人将自己的梦境在现实中模仿出来,这样,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就成了狮子,唐宫中也便有了《五方狮子舞》,并在其后让舞狮流入民间。

狮子在我国就此成为瑞兽,与舞狮相伴的是,中国人也逐渐把狮子当成看门的神兽。唐代,京城的百姓居住在由政府划定且有围墙的“坊”里,“坊”类似于我们今天居住的小区,各自独立,各有各的门。人们把“坊”门建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的名字,就像我们今天的某某小区。在牌楼立柱时,人们会在柱脚下放一块大石头,上刻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取纳福招瑞的吉祥寓意(程张《元代石狮趣谈》,文史知识,1998年第9期)。

这也许就是狮子被中国人用来看门的开始,到了宋元时,坊退出了历史舞台,一些有钱人的住所,开始将牌楼建成门楼,并将在柱脚石上雕刻石狮等瑞兽变成了一种习俗。后来,人们觉得将瑞兽刻在柱脚石上不太明显,于是,便将它们“拎”了出来,以达到专门看家护院的目的。对此,刻录元代地方风俗的《析津志辑佚·风俗》记载说:“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这可能是瑞兽的狮子在我国被真正用来看门的开始,明清更是将这发挥到了极致。

狮子由神兽、瑞兽落魄成这样,为什么呢?这可能是因为成书于公元1008年《广韵》中说过的一句话:狮,犬生二子。意思是儿子是犬生的。所以,狮子和犬一样也就成了看门的。中国人喜欢狮子,但狮子的地位在中国人的心中一直都高不到哪里去。这应该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