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怎么做才能做到无争无害?各路神仙,请问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到底是个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7

《道德经》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怎么做才能做到无争无害

谢谢邀请!

《道德经》中,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言论是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章节里面最后总结句。为此需要整体来解释更为通达。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为了更好地去做无争无害之人之事,那就首先对《道德经》中这句言论来作以下几点解读。

一,充满了辩证法的智慧,信言与美言,善者与辩者,知者与博者,构成了三者对应关系。

信言,善者,知者共同特点,就是诚实和本份。而美言,辩者,博者共同特点,就是虚伪和圆滑。两者之间相对立,又是可互为转化。

二,用了“倒话顺听,顺话倒听”也就是“正言若反”句式,揭穿外在表象与内在本质的区分。说明了一切事物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并不仅仅是明摆的矛盾存在,而且有着深藏不露地在互为转化中。(认知这点更为重要)

三,说明有“正能量”的人,内心不积,不留,不藏,不滞任何欲望。一切都回归在“于虚无之道”中,是一个很有信言,善者,知者之人。全力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得到的反而越多。也就是自己付出得越多,自己获的也就越多。

四,得道的圣人,就是自我道德修养境界高的人,就像天之道一样,是利益万物而不会加害万物。把道德修养境界化为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不争”就是不会为了私欲去強为,去妄为,去恶为而去争夺。“不争”并不是消极,不是颓丧。而是积极的顺应拥抱朴素的自然,顺应清静的本性,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综上所述,怎么去做才无争无害就一目了然。总结概括得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人要“本份”。“打铁还需自身硬”,做任何事内心不要有欲望,欲望说简单一点,平常也很容易做到的一点,就是不要一心想去占便宜。也就不会有争有害。

二,无任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有“诚信”。有“诚信”就不会用“甜言密语”去跟他人打交道,反而造成人家不相信而做不成交易。但是又要辩证“花言巧话”之人,应少打交道或不打交道。否则,造成有争有害。

三,做业务谈生意,要打开“天窗说亮话”,一切都要讲清楚,在自己正当利益上要保留别人的意见,并要形成有效合同。这才是真正的做业务水平,也不会造成有争有害。

四,要拥有自我道德思想修养,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法治法规意识,做一个遵纪守法公民。这样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爱戴。自己获得的财富也是心安理得,也不会出现有争有害。

总之,做一个无争无害者,主要在为人为事过程中,把讲德道,行道德作根本。“不争”不仅与别人不争,而且还要与自己不争。才能保持一种不急不躁,宁静详和,与世无争的心境,也会感到人生快乐而更加幸福美满!

各路神仙,请问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到底是个什么道

这个问题贫道看到不止十次了,可见老子的这句经典偈语的确深入人心,当然也不好翻译啊。仔细想想,只要名字带子的人的文章好像都不好理解和翻译啊。

好吧,到底是什么“道”呢?贫道抓破几层头皮想出了几个说法,供君参考、选择。您看着办。

一、道就是说话的意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话是可以说的,但是我说的和别人不一样,是非同一般的话。

比如我们玩“抖”、玩“条”,发啥那是你的自由,但是想要阅读量高,那就必须语出惊人、与众不同了,不然谁?你啊,哈哈。

二、道就是道路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世上路到处是,都可以走,我走的路是非常?的路。也可以理解成:修路是可以修的,要修就修条非常好的路,嗯,至少要比隔壁村宽。

当然,这里的道路是有引申意思的,可以指方向、事业、方法、选择等。

三、道就是规律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规律是可以遵循的,每个规律都非同一般。

这是现代人的翻译罢了。按照古人的思维方式,贫道认为这里规律可以被替代为规矩或准则。

原则上做事都要守规矩,不要把规矩不当回事,否则,哼哼!懂?

以上说法是一家之言,只是一个没事练练字的闲人逗乐而已。最喜欢那句“道法自然”。贫道一直固执的认为:不符合自然书写之道的所谓书法都是厕纸,不,厕纸都不如。

读《道德经》,你都获得哪些感悟呢

老子,亦称老聃,与孔子同时代。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和他的身世,今已无法确考。据司马迁说,孔子还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他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宫,后来他眼看周朝衰败,就回到他的老家楚国苦县(今河南归德一带)去当隐士了。

道家的《道徳经》和儒家的的《论语》是战国时代最先出现的子书。《道徳经》是诗体的哲学笔记,比起《论语》来,它是纯粹哲学的、简约的、结构式的文字。

老子处于诸子哲学发展的初期,还没有到百家争鸣的大辩论时代。因此,《道徳经》是用说明的方式,平铺直叙,而不是论辩的方式,反复驳难。

在政治上,老子对日渐衰败的奴隶主阶级的典章制度,也失去信心,主张干脆废弃。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制度和新兴事物,他更是深恶痛绝,加以攻击,谴责封建统治者奢侈挥霍,指责他们对人民繁重的租税和发动残酷的战争造成田地荒芜,百姓饿死,骂他们是强盗。那末,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呢?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他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因此就要“绝圣弃智”,一切循其自然,回到“结绳”的蒙味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小国寡民”,但鸡啼狗叫,人们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老子提出了“道”为世界万物的根本。但是老子提出的“道”,不是物质性的实体,而是一种虚无恍惚的东西,它超越时间和空间,也超越人们的认识,人们对它是听不见,看不到,摸不着,是无形无声无物、静止不动的绝对精神。这个精神性的“道”,在《老子》中,也称之为“无”、“大”、“一”等等。

那末,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又是如何从无到有?老子说,这个变化过程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道”本身是没有目的,没有意志,由它产生的世界万物,它也不去“主宰”它,这叫自然无为。

老子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例如他把复杂的变动的世界万物,抽象出长短高下,刚柔强弱、智愚巧拙、生死胜败之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矛盾着的双方,一方依另一方的存在而存在。这种矛盾的统一观,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重大发展。不仅如此,老子还提出事物的发展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所谓“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这是老子对“运动”观点的一个重要认识。老子这些扑素辨证法,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