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没有领兵经验仍被刘邦拜将,背后的博弈是什么?古代拜大将军有哪些步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韩信没有领兵经验仍被刘邦拜将,背后的博弈是什么

如果单从表面上看刘邦拜将的确荒诞不经。韩信是啥?一个因饱读兵书而不务正业的混混,先在朋友家混,而后又接漂母的嗟来之食。这些还不算,闹市中还受胯下之辱。

陈胜、吴广起兵,韩信投靠了项梁,项梁死后,项羽倒是给了他一个官执戟郎中。无奈的韩信又投靠了刘邦。在刘邦的军营中,也不过是个管粮的官。结果因违法被判死刑,刑场上因高喊:“汉王不是想得天下吗?那为什么要杀壮士?”惊动了夏侯婴,夏侯婴因听喊话出言不俗,便在刀下留下了韩信,并推荐给了刘邦。刘邦也正处用人之际,还是给韩信提了官,但还是个小官。

韩信之所以逃离楚营,历尽千辛万苦,不远万里地投奔刘邦,岂是个有饭吃即可满足的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继续逃。“韩信逃了。”萧何急了,来不急向刘邦汇报,上马就追韩信,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萧何追韩信?这倒使刘邦奇了怪了。萧何说“汉王若想得天下,唯韩信可助也。”于是,刘邦这才肯与韩信长谈。

好,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韩信到底有什么奇才,能无一点军功就登坛拜将。

韩信的军事才能

《史记》里太史公把韩信的形象描绘的非常丰富,在军事上如鱼得水,运筹帷幄,所向披靡,他凭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战无不胜。就因为他在政治上头脑里少根弦,所以成为千古悲情英雄,令人扼腕叹息。

韩信不仅有军事谋划才能,同时还具有攻城掠地的实战才能。他在军事领域中所表现出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知人善用的宽广胸襟也令后人所敬仰。他即懂“攻城”还懂“攻心”,是一位具有文韬武略又兼有实战经验的军事家。

一、谋划才能

韩信的深谋远虑,决胜庙堂的谋划才能。主要表现在他登台拜将时,和刘邦的一番精彩讨论。首先,韩信为刘邦分析当时天下大势,韩信将刘邦和项羽进行了一番对比。

明确指出,项羽的几个弱点,他说项羽徒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他背信“怀王之约”,致使“诸侯不平”,且其“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所以项羽表面强大,其实很容易被削弱。同时,韩信建议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的将士,用封赏城邑鼓励功臣,用思乡情激发将士们打出蜀汉,夺回关中。这样刘邦就可以树立自己的威名,削弱项羽的力量,然后与项羽抗衡。

其次,他又向刘邦分析了三秦之势,指出章邯为求荣讨好项羽,不顾项羽坑杀的二十万降卒生命,举出董翳、司马欣三人不得人心的事例。说出刘邦入关的“约法三章”的得民心之处。鼓励刘邦大举东进,平定三秦。

而韩信比番的侃侃而谈,是他早已将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结果。这次谈论完全可以和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隆中对》媲美。明人杨维桢在《史记评林》中说:

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卒定于韩信之手也。

二、实战才能

韩信不只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他的实战才能也是令人叹为观止,袭安邑,虏魏豹,北破代,擒夏说;东井阱,破赵兵,斩陈余,擒赵王;袭齐历下军,败楚二十万援军,杀项羽悍将龙且;最后与项羽决战垓下,逼得项羽乌江自刎。

韩信一手用疑兵,一手出骑兵,井阱之战,韩信的“背水阵”以示“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韩信的这些才能,不仅在楚汉战争时期,英雄辈出的年代少有。就在整个中国军事史上,也是少有的天才。

三、知人善用

在井阱口战役中,广武君建议成安君说:我先带二千人抄小路偷袭汉军粮道,断汉军辎重。你们坚守不出,迫使汉军进退不得,这样汉军就可以不攻自破。可惜,成安君刚愎自用,小看了汉军,也难怪,赵军二十万大军以逸待劳,怎么会怕区区两万长途奔袭的汉军?他没听广武君的话,结果兵败被杀。

广武君被俘后,韩信召见他,并是为他松绑,礼贤待之,还诚心诚意地向他讨问军计。明人代茅坤说:

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辞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

《史记钞》

刘邦拜将的谋略

巨鹿之战之后,项羽的威望大大提升。刘邦虽然有“怀王之约”先入关中,奈何当时军事实力太弱,打不过项羽,只好乖乖躲入汉中。然而,刘邦是心怀天下之人,怎么可能长久躲在汉中?当萧何明确告诉他,欲夺天下,必用韩信时,他也不得不赌一把了。

其实刘邦也不是乱用人的,韩信刚到的时候也不过就是一个管粮仓的小官。当他看到萧何月下追韩信,就算他不相信韩信,也得相信萧何,因为他太了解萧何了。分析刘邦拜将,我想应该有这四个原因。

1、生死存亡之际

刘邦正处在生死存亡之际,想啊,一个欲夺天下的人,让他常期困在汉中,那还不如让他死。再说了,他心里也明白,待项羽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第一个要对付的人就是刘邦,刘邦又怎能甘心被鱼肉?

2、一无所有

刘邦虽然被封为汉王,得了汉中,但是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一切项羽可以给他,也可以收回。那么,拜韩信为将,韩信赢,刘邦赢天下。韩信输,也不过是输掉二万弱兵。那个年代,二万弱兵的本钱不小,但也不大。后来事实也证明,韩信会变,他可以把普通的农夫变成骁勇善战的精兵。

3、非常规思维

此时的刘邦已经无计可施,他只能逆向思维任用一个不起眼的韩信。

4、头脑清醒

刘邦非常拎得清朋友和大将的关系,虽然,他对沛县和他一起起义的那些朋友们很好,但是,经过了几年战争的摸爬滚打,他发现他的这些朋友都不是大将之才,不能帮他定天下。

韩信说:项羽是英雄,他什么都能自己摆平,不需要人帮忙。而你刘邦是平常人,你需要有人帮忙。结果有人帮忙的平常人胜利了,不用人帮忙的大英雄失败了。

总结

刘邦的确很平凡,他不如萧何,不如张良,不如韩信。但是,他最后赢了。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平凡,所以他愿意听信别人的谏言,也愿意任用各种人才。“平凡”才是他取得天下的大谋略。

古代拜大将军有哪些步骤

简单来说,看时代。

大将军是我国古代常用的武将封号,始于战国,直至清朝,但不同的时期的大将军职权相差极大,有的只是高级武职后缀,有的却是军队最高统帅甚至军政一手抓,拜大将军的步骤也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汉朝以前:庄严隆重

“将军”一词的意思就是统军者,春秋时期列国常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说明他们一军之帅的身份,并不是正式官名。

到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把将军当成正式官名,并且出现了前将军、后将军、上将军这些职务,常以上将军为最高军事武官,比如白起就曾是秦国的上将军。

大将军在战国时期是不如上将军的,但这一情况在秦末出现了逆转,因为日后统一天下的汉国,将大将军定为最高军事武官,其核心事件就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在萧何的劝说下,刘邦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他想把韩信叫过来给个大将军印就差不多了,可萧何觉得这样太无礼,为了表示对韩信的尊重,一定要按照礼数来,选个良辰吉时,事先斋戒,然后封坛拜将,这样才行。

萧何本人不是儒生,这套规矩也不是他现创的,显然在此之前正式的拜将流程就是如此。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而不是上将军,可能是因为项羽曾经当过上将军,而上将军的翻身,要等到隋唐了。

汉朝:使者送印

西汉前期大将军并不常置,只在战时临时受封,战毕即除,韩信在垓下之战后被刘邦剥夺军权,封为楚王,显然已经卸任汉朝的大将军;七国之乱时,窦婴被任命为大将军,叛乱平定后即解除。

到汉武帝时期,大将军这个称谓有了一点变化,虽然它仍然是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之上,但却跟最高的行政官职有了勾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