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8万国军围攻9千新四军,项英临阵离队,叶挺谈判遭扣
发布时间: 2023-07-11

1941年1月4日下午6点,驻扎在皖南的新四军部队告别了泾县云岭的百姓们,伴随着歌曲《别了,三年的皖南》,正式踏上了转移的征程。

在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的率领下,九千多人的新四军战士分为三路纵队从云岭出发,计划绕道茂林、三溪、宁国、郎溪,到江苏溧阳等待渡江北移的时机。具体行动方案是:

左路第1纵队的三千兵力到茂林东边的大康王附近集中;

中路第2纵队的约四千兵力到茂林东北边的凤村集中;

右路第3纵队的两千多兵力到茂林西北边的村庄集结。

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

然而,正当新四军各路部队按计划于第二天黎明之前到达指定地点时,蒋介石此时已经派出了国民党军队7个师的兵力共计8万多人,正在朝着新四军部队逼进而来。

其中,装备最为精良、战斗力最强的国民党军第40师作为先锋部队,正从三溪镇向新四军迎面扑来。这支部队被国民党第32集团军总司令兼前线总指挥上官云相设定为中央军,新四军务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茂林集中,因为多拖一分钟时间,就会多一分危险。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新四军却遇到了一个麻烦。

由于多日的阴雨连绵,当新四军走到了青弋江边的章家渡渡口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河水暴涨。而原先用汽油桶和木板架设的浮桥,部队才刚过了一千多人,就断裂散架了。

展开全文

于是,许多会游泳的战士们直接跳入河里,用自己的身体架起一座“人桥”。此时正是寒冬时节,水里的温度冰冷刺骨。

经过一个夜晚的冒雨跋涉,从云岭到茂林的距离只有20公里,新四军足足用了8个多小时的时间。直到1月5日下午15时才陆续到达指定地点,战士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升起火堆,把身上的湿衣服烘干,还有的战士直接在火堆旁睡着了。

看到战士们疲惫不堪的情景,叶挺和项英临时作出决定:“原地休整一天”。

但就是这一天的休息时间,也给国民党的八万人马提供了收缩包围圈的机会。

在另一边,上官云相紧急召开了一个作战会议,命令7个师的兵力从不同方向迅速向茂林推进,将新四军团团包围了起来。

傍晚时分,新四军前进的必经之路星潭,已经被国民党第40师占领了。项英急忙对叶挺说道:“你和第40师师长方日英是同学关系,以你个人的名义写一封信,叫他让开一条路。”

叶挺同意了项英的建议,他们联名给蒋介石和顾祝同也分别发送了一份电报:

“新四军皖南部队遵行顾长官电令,已全部于4日晚制定路线转经苏南,分路伺机北渡,要求国民党下令沿途各友军“推让道之高风”,以保全抗日力量。”

虽然电报已经发送出去了,但结果并没有像叶挺预料的那样,国民党军队不但没有让出道路,而且还以武力进行阻击。

1月6日拂晓,新四军第二纵队在丕岭搜索着前进时,老三团侦察班和国民党第40师的搜索连迎面相遇,双方发生了交火,正式打响了皖南事变的第一枪。

顾祝同

此时的顾祝同身在江西上饶,副官把一封蒋介石发来的电报送到了他的办公室,电报内容是:

“叶挺、项英不遵守命令,乃擅自率领新四军皖南部队于4日晚行动,企图窜取苏南,挟制中央。为整饰纪纲,对该军部队予以进剿,彻底肃清。”

看完蒋介石的电报,顾祝同走到了皖南军事地图旁边,研究下一步的作战方案。

当天下午,新四军军部在茂林潘村的潘家祠堂紧急召开了各纵队领导军事会议,项英向大家汇报了当前的敌情,并以沉重的语气说:“现在敌情突变,形势比较严峻,请大家来讨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叶挺看着墙上的地图沉思了一会儿,毅然说道:“敌人的战略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前堵后截,两翼夹击,我们是‘骑上虎背难下地,不是虎死,就是人亡’了,只能奋勇向前冲出去。你们各纵队回去之后,一定要轻装再轻装,宁要丢了打,不要打了丢。”

叶挺

叶挺的建议得到了周子昆等人的赞同,会议最终决定,部队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向苏南进发,攻打国民党第40师师部的所在地星潭。

星潭是新四军通往三溪的必经之地,只要攻下了星潭,就可以直接进攻三溪。若是能够顺利攻下三溪,也就意味着新四军可以摆脱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

然而,事情并不像叶挺等人想象的那样发展。

到了傍晚,新四军各路纵队开始按照军部的作战部署分头行动,预定于第二天黎明时分,左路第1纵队占领球岭,中路第2纵队占领丕岭,右路第3纵队占领高岭,然后在正午之前集中部队攻打星潭。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7个师的合力围攻,新四军的突围行动显得有一些力不从心。

1月7日下午,新四军军部到达了丕岭脚下的百户坑,这时的左路第1纵队在廊桥河遭到了国民党第40师第118团的袭击,伤亡十分严重。中路第2纵队占领丕岭和薄刀岭之后,攻打星潭的时候受到阻力。而右路第3纵队在距离星潭只有7.5公里的地方,与国民党第79师相遇,并发生了激烈交战。

新四军三路纵队由于战斗不顺利,均没有在预定的时间抵达星潭汇合。见此情景,项英立即主持召开了紧急会议,重点探讨“应该如何迅速夺取星潭”的问题。

在会议上,叶挺首先开口说道:“守备星潭的敌人是国民党第40师第120团的两个营,人数并不多,我方哪怕牺牲一两个团的兵力,也要打开缺口突围出去。”

项英

对于这一次叶挺的提议,项英并不认同,他站出来反驳说:“不行,不行,我们的部队没有打过硬仗, 第40师是第三战区的主力部队,如果硬打恐怕代价太大,伤员多了就会更加麻烦。”

随着项英的话音落下,会场上一片寂静,大家都陷入了沉默。

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给叶挺、项英发来了急电:

“你们在茂林不宜久留,只要宣城、宁国一带情况明了后,即宜东进,趁国民党军队布置未就,突出其包围线较为有利。”

看到毛泽东发来的电报,项英打破了会场上的沉寂氛围,他对大家说:“现在不要再纠缠打不打星潭的问题了,是需要马上拿出一个代价小,胜利大的突围方案。”

新四军

有人提出一个方案,率领大军走出高岭,绕道冲出铜山,然后往太平方向走。但是项英认为,这条路线上有国民党军队的重兵把守,而且对路线不熟悉,于是一口否决了这个方案。

还有人提议说,新四军往黄村的方向进行突围。项英则以“黄村是国民党的防区”为由,再次拒绝了这个提议。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叶挺开始着急了,他忍不住冲着项英大声说道:“现在新四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时刻,别人的意见你不同意,自己又拿不出意见来。”

就这样,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新四军军部还是没有商量出来一个很好的突围方案。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的7个师兵力已经开始在主要阵地修筑防御工事,做好了与新四军展开决战的准备,而新四军也在漫长的会议当中丧失了突围的最佳时机。

新四军

国民党军队那边已经准备就绪,新四军军部还在召开会议,一直持续到了晚上22点,整整开了7个小时的时间。最终,项英征得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和副参谋长周子昆的同意,决定从百户坑撤往高坦方向的里潭仓,然后走出高岭,避开国民党军队重兵把守的东南、东北、西北三个方向,选择向西南方向实施突围。

然而,这个决定恰好跟毛泽东所指示的突围方向相反。

1月8日清晨,项英率领新四军军部撤至了丕岭以西的里潭仓,但由于向导带错路而耽搁了时间,导致原本向高岭突围的计划破产。于是,叶挺和项英只好临时做出改变,改为前往高坦,往茂林方向进行突围,而国民党第40师早就在这里布置好了兵力。

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在高坦展开了反复拉锯战,战斗一直持续到了1月9日的下午,新四军也始终没有能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坚固防线。

上官云相

就在双方战斗陷入僵持的时候,叶挺命令各级将领齐聚汪家祠堂开会,商讨突围的具体方案,但却不见项英、袁国平和周子昆三人的身影。

这时,时任新四军中路第2纵队政治委员黄火星说:“项英昨天晚上从里潭仓村后的竹林小路上山去了,有地方干部做向导。”

听完黄火星的讲述,叶挺十分愤怒。为了激励大家的斗志,他用坚定的口吻对大家说:“逃兵,可耻的逃兵!当前形势万分危急,敌人7个整编师向我们扑来,我们献身的时刻到了,关键时刻决不当逃兵,如果我叶挺后退半步,你们可以随时打死我。”

然而,正值大敌当前之际,作为新四军的三位重要领导人,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和副参谋长周子昆为什么要不辞而别呢?

其实,在1月9日的凌晨,项英、袁国平和周子昆三人派出军部作战参谋处的叶超去请叶挺前来,共同商讨突围的方案。但是,叶超刚见到叶挺,叶挺顿时就发起了火,对他吼道:“不去,商量了那么多次,还有什么好商量的!”

看到叶挺发了脾气,被吓坏了的叶超也不敢返回去复命。项英、袁国平和周子昆等了很长时间,却一直不见叶超把叶挺请来。而这个时候,敌人也逐渐逼近而来,他们三人就带领十余人上山隐蔽了起来。

项英等人在山林里走了一整天,也没有能够绕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直到1月10日早上,周子昆听到了新四军第5团吹的号声,他们才得以重新回归到大部队当中。

1月11日,中共中央给新四军军部发来了人员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