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兵买马图片(韩信的一生究竟是如何走过来的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韩信的一生究竟是如何走过来的

韩信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一生的历程可谓艰辛坎坷,尽管有一时的风光,但整个的人生是相当悲催的。就从不同时期发生的故事,来看看韩信一路走来,带给我们哪些感悟吧!

01

少年艰辛

韩信父母早亡,家境贫寒,性格放纵又不拘礼节。既不能拼爹,又不能使钱,木有门路去求得一官半职。无以度日,只好觍着脸去蹭饭吃。

当时,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不是一般人,就稍有来往。韩信就天天去亭长家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老婆不干啦,就一大早把饭做好,藏在被窝里就把饭吃啦。等韩信去的时候,就不给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啥意思,恨恨的走啦,再也没回去。看来韩信不是没有脾气啊。

气是吃饱了,可消化得也快啊。木的办法,就想钓鱼换几个钱,解决温饱问题。一个漂洗丝绵的老大娘看这小伙一整天不吃饭,就把自己的饭给他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老大娘的工作结束。韩信很高兴,就对那位大娘说:“我将来一定会重重的报答您。”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是个耻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响鼓不用重锤敲,简单的几句话,估计是深深刺激了韩信那颗大心脏。在韩信封王以后,的确回报一饭千金。韩信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不过对亭长夫妇稍微刻薄了一点,仅仅给了几百个铜钱,与其说是回报,倒不如说是羞辱。

韩信受胯下之辱,就不必说啦。总而言之,韩信少年时期是相当艰难的。

不过,韩信就像火星金做成的弹簧。生活越艰难,就越能磨炼他的意志,越能激发他立功立业的斗志。

韩信母亲去世后,穷得没钱安葬,然而他依然坚持寻找又高又敞亮的坟地,并要求坟地四周可安顿一万家。可见韩信志向远大,而且信心满满。能受得了胯下之辱,却受不了亭长夫妇的鄙视。回报漂母一饭千金,更多的是回报漂母“大丈夫一言”的激励。

韩信少年的经历,对现今正在打拼的屌丝们来说,是很好的励志故事。

02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尽管韩信少年时期,没干一件正经事情,但却刻苦学习,学了一肚子本事,一门心思想找个地方施展一下。

秦末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那叫一个兴奋啊,立马去投奔项梁。可项梁那是大户人家出身,对韩信这个毛头小子不待见。好在没多久项梁死啦,项羽接了班。韩信一看,机会来了,屡屡给项羽献策。可项羽比他老叔更牛逼,更不把韩信当回事。于是就跑啦,投奔刘邦去啦。

可刘邦也没把韩信当盘菜,小小的给韩信安排了个看粮仓的岗位。你说韩信这个郁闷啊,可肚子不争气啊,咕咕叫的厉害,忍忍吧,先混几天饱饭吃了,再赶路吧。

闲着也是闲着,就露一小手吧。“推陈出新”想必大家知道吧,也是个故事,还是韩信发明的。

之前的粮仓,都是一个门口进出,先进的粮草后出,后进的粮草先出,时间一久最里面的粮草就霉变啦。韩信就把仓库改为前后两个门,前门进后门出,妙吧。从此将士们就再也不用吃霉变的粮食啦。

负责粮草的高管萧何就纳了闷啦,啥个情况呢?一了解,一深谈,发现人才啦,立马举荐。可大老板刘邦不太信,正犹豫不决那。这时候,韩信也吃饱了,腿也歇过来啦,趁着月光不错就又跑啦。

哎,找份像样的工作咋就这么难呢?

03

萧何月下追韩信

这个故事,想必都耳熟能详,就不必细说啦。

筑坛拜将

既然第一高管如此器重,那就举行个像样点的欢迎仪式吧。人家刘邦也会玩,还专门筑了个大高台,还给韩信磕了个头。意思很明白,该做的我都做啦,不该做的我也做啦,你韩信就看着办吧。韩信也的确牛逼,既然敢受你这个头,我就有数。你的头磕在了地上,我的头可就栓在你的裤腰带上啦,能不好好干嘛。

04

建功封王侯

韩信熟谙兵法,带兵多多益善,逮着了机会,打起仗来毫不含糊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一战,拔旗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一股脑儿就把项羽赶进乌江里去啦,那叫一个爽。

机会很重要,机会来啦能不能抓住更重要,现学现卖就来不及啦。

韩信也先封齐王,后封楚王,人生也达到了顶峰。

05

谋逆被诛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自古就是帝王之术。但这不足以说明韩信就逃不出这最后的命运,其实我更相信那是他咎由自取。

看看后来的史学家们是咋说的吧。

陈亮:汉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萧何,韩信,张良盖杰然于其间。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张良以神仙自托;萧何以谨畏自保;韩信以盖世之功,进退无以自明。萧何能知之于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为自保矣。

意思就是说:刘邦依靠“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取得天下。做了皇帝,就开始怀疑他们啦。于是,张良去做了神仙,萧何靠自污以自保。韩信功高震主,却不保持低调,不知道进退。萧何也很委屈,都说成也我,败也我,我知道韩信你本事大,可不知道你会反叛啊,怨不得我啊。也有说萧何这是拿韩信来自保,木有定论。

司马迁: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意思是说,韩信如果低调点,学学周公,召公,姜太公,那么后世子孙就可以世袭爵禄 ,不至于夷灭宗族啦。这里,司马公还是确信韩信谋逆反叛的。

司马光: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意思是说,你自己是市井小人,反而要求别人是正人君子,这很难啊!

叶适:信托身于人,而市井之度不改,始则急迫以不得不与,终则侥幸于必不可为,以黥彭所以自处而处周召太公之地,欲不亡得乎?

意思就是韩信小时候那些毛病不改改,到头来就吃亏啦,想逃脱这个命运是不可能的。

至于韩信如何反叛,大咖们都如此说啦,那些事实也差不多是真的,不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有兴趣自己去找找看吧。

总之,韩信死的不冤枉啊。能力很重要,情商也得高啊。

如何看待广东宏远下赛季的卫冕前景

个人观点,下个赛季仍然是广东、新疆、辽宁争夺冠军,广东宏远成功卫寃难度不大,继续当好老大是意料之中,甚至比去年还容易。

古代谋士为何总爱提“上中下三策”君王为什么总是不选上策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谋士故意为之,诱导其主公不选所谓的“上策”。

举个例子。历史上刘备和刘璋翻脸前,军师庞统曾献过上中下三策,供刘备酌情选择。

上策是挑选精兵,星夜偷袭成都,乘刘璋还没反应过来之前,一举拿下成都。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中策是让刘备先给刘璋带信,假意说荆州那边有事,自己要回荆州。待刘璋见信,让沿途的官员送别刘备时,建议刘备趁机干掉蜀中名将杨怀和高沛。并吞并他们的部队。然后再围攻成都。

下策是别冒险,不打了,直接回荆州,以后再找机会缓图益州。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那么,刘备最终选的是什么呢?

他选了中策。

那么,为什么刘备会选中策,而不是上策或下策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庞统的上策、下策,虽然他说,一个叫“上策”,一个叫“下策”,故意在名字上做了区分。

但其实在刘备看来,都一样,没啥区别。

即:都只有一句话,没有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上策,庞统让刘备偷袭成都。可他又预设了两个前提:“璋既不武”和“素无预备”。

万一刘璋有防备,预设不成立呢?后来刘备在围攻成都时,果然就发现刘璋并非是所谓的不武之人,成都也并非素无预备。刘璋在连吃败仗,兵源后勤消耗不少的情况下,成都城中仍然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足以支撑一年时间。

从这就可以看出,如果刘备当时选了这个不靠谱上策,必然要倒大霉,怕是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再就是下策,庞统让刘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