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造句(“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一个山名吗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一个山名吗有什么历史典故吗

成语“东山再起”的东山指的是会稽东山(今绍兴一代),东山确实指的山名,它的典故中的主人公叫谢安。

谢安(320~385)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名门望族谢氏,他的老爸,哥哥、弟弟皆在东晋为官。

然而他却是一个另类,拒绝朝廷出仕为官,隐居会稽东山,整日和一些文人墨客游山玩水,徜徉在大自然之间。他的“驴友”有王羲之,许询等人。

由于谢安的名声很大,朝廷三番五次请他出山,期间也短时间从过政,但很快就辞官而去,关键是受不了约束。

就在谢安人到中年时,家族中发生了一些变化:老爸去世,弟弟谢万在和敌军作战时贻误战机被朝廷废为庶人。

谢氏家族一时之间在朝廷中势力一蹶不振,恰在此时,东晋遭到了强敌入侵,朝廷再次召唤谢安出山。谢安不计前嫌临危受命,这就是成语“东山再起”的由来。

公元360年,这一年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此时朝廷大哗,有的大臣直接提出投降,这些人说:“东晋把所有的军队集中在一起也超不过10万,兵力太悬殊,这仗没法打”。

当时皇帝想到了谢安,于是封他为征讨大将军。在国家危亡时刻,谢安毅然担起了拯救国家的重担,这一年谢安40岁。

谢安首先推荐自己的侄儿谢玄为先锋官,随后他把东晋的家底——满打满算的八万人马让侄儿率领前去阻击符坚的军队,他则坐阵后方指挥。

他侄儿临走前想问问这个仗怎么个打法?8万对100万,隔谁心中也没底。

谢安只是说,“朝廷自有安排,你尽管放心前去”。谢安唯一能做的就是鼓舞士气,他侄儿相信叔叔的能力,所以心里并不十分惧怕。

谢玄带领着军队和苻坚的军队在“淝水”摆开了阵势,谢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他心中有数,前秦虽然有百万之众,但有一半是在行进的路上,他派传令兵传达命令,要侄儿打符坚一个措手不及,要“半渡而击”。

讲真行军打仗除了谋略上的比拼,一大部分原因来自天时地利,上天保佑东晋,在如此悬殊的决战中,谢玄把握住了先机。

传令兵传达了谢安的计策:命令谢玄不能等苻坚的军队聚集好再开战,不能像春秋战国时的宋襄公那样“半渡不击”,做一个愚蠢的仁义之人。

谢玄依照叔叔的计谋,乘苻坚大军渡水到一半时突然发动攻击,谢玄最终以少胜多战胜了苻坚,取得了淝水之战的最终胜利。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堪比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的胜利,保住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

后来人们把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为什么是“东山再起”,而不是“西山”或“南山”

这个东山是地名,也是湖名,地点就在浙江绍兴上虞的东山镇

“东山再起”出自《晋书·谢安传》,而且这个典故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而这个东山与南山、西山、北山不一样,因为它不是山而只是一个地名。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上虞的东山镇,东山镇是因东山湖而得名,东山湖位于美丽的曹娥江畔,离上虞市中心不是很远。

谢安为了拒绝朝庭的征召,就隐居在会稽郡的东山湖畔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朝庭多次征召谢安为官,都被谢安所拒绝。为了拒绝朝庭征召,谢安隐居到会稽郡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交游,出门便捕鱼打猎,回屋就吟诗作文,就是不愿当官。

东山再起,指的是谢安出东山为朝庭效力

升平三年(359年),谢安的弟弟谢万与北中郎将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谢万与郗昙的这次北伐失败了,谢万单骑逃回,不久后,谢万被贬为庶人。 谢万的贬谪使谢氏在朝中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谢安因此才开始有做官的兴趣,谢安当时已经四十了。

升平四年(360年),谢安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了恒温的司马。

升平五年(361年),在桓温即将北征时,谢万病逝,谢安乘奔丧之机,脱离了桓温。不久,被朝庭任命为吴兴太守,之后被朝庭调入中央,任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咸安元年(371年),桓温北伐,在枋头惨败。桓温为了重立威名,听从了心腹部下郗超的建议,废黜了海西公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即简文帝。

咸安二年(372年),司马昱病重,桓温举荐谢安接受遗诏。七月二十八日(9月12日),司马昱驾崩。孝武帝司马曜继位,当时孝武帝幼弱外有强臣,赖谢安与王坦之忠诚辅佐,才便得朝局安稳。 (373年)三月,桓温辛。桓温去世后两个月,朝庭升谢安为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主持朝政。

选将抗秦,内举不避嫌

太元二年(377年)七月,朝廷加谢安为司徒,不久又加任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

当时的形势为前秦在苻坚统治下日益强盛,秦强晋弱。同年,因广陵无良将守备,谢安内举不避嫌,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军事防守。谢安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防守。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提拔了刘牢之、何谦等良将,训练出了北府兵。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骑七万攻襄阳。苻坚又另派十多万人,分三路包围襄阳。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

太元四年(379年),襄阳城被攻破,朱序被俘。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今徐州),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五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应敌。谢玄四战皆胜,全歼了秦军彭超所部。

淝水之战,名扬千古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投鞭断流的成语便出于此),志吞东晋,一统天下。当时军情危急,建康人心一片恐慌,可是谢安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秦军,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先锋。

当时,桓冲主要负责长江中游防务,现在的湖北为他的防区,为了配合秦晋大战,领兵十万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十一月,谢玄遣部将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洛涧,秦主将梁成和梁云战死,歼秦军一万五千余人。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南),双方对淝水而陈。谢玄派使者向秦军符融请求,让秦军少退,晋军渡河决战。结果秦军少却,而后阵朱序大叫,“秦军败矣”秦兵信以为真,阵势大乱,竞相奔逃,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结束。

秦军在兵败之后向后方逃窜时还留下了,“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两个成语。

以上是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大多成语后面都有一个历史故事。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