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名士的“蹭读
发布时间: 2023-07-11

那些名士的“蹭读”

士子贫而好读,是读书人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而“蹭读”更是寒门学子不得已的“雅好”。

东汉时期的文化名人王充可算得上“蹭读”的鼻祖,也是个“蹭读”高手。当时洛阳书肆非常发达,在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王充把洛阳书肆就当了他的“图书馆”。《后汉书》里记载:“(王充)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原总编辑徐惟诚先生,少年时也有在书店“蹭读”的经历。徐先生早年家住上海,少时家贫,他常常怀揣一个冷馒头,从徐家汇去设在复兴路上的生活书店看书,生活书店的老板是邹韬奋先生,他从不驱赶“蹭读”者。为此,徐先生非常感激邹韬奋先生和他的生活书店。

台湾作家林海音在她写的《窃读记》里,记录了她学生时代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蹭读”的经历,那种既快乐又惧怕的窃读滋味,一定引起过许多有此经历者的共鸣。不过,那位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书店店员倒是很宽容,那一句“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让林海音非常感激。

著名画家黄永玉在福建长乐时,每个礼拜都会坐着小轮船到福州,一上岸就直扑书店,一进门就看《约翰·克利斯朵夫》,看完了再放回去。他用半年时间终于“蹭读”完《约翰·克利斯朵夫》。心满意足地读完书的黄永玉就与书店的老板聊天,老板告诉他:“你一来,我就注意你了。你看完书,又放回去。这本书,我不会卖的,我要为你留下来。”

来源:《联谊报》,《阅读时代》2023年第01期

作者:杨方

责编:潘茜

编辑:邓汝濛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