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研究京剧的专家刘曾复有哪些故事?为何有人说杨小楼先生会是京剧界“空前绝后”的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历史上,研究京剧的专家刘曾复有哪些故事

刘曾复先生,票界元老、被誉为当今京剧界的“通天教主”、生理学专家、京剧名宿、在生理学界和京剧界都是顶尖人物、当时首都医科大学的教授、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的研究京剧的专家。

刘曾复,京剧票友。1918年,四岁的刘曾复走进了天桥的小戏园,仰望高台上的京剧表演,这样的仰望,持续了他一生。

2007年1月,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八开精装本《京剧脸谱艺概》,它的作者是九十三岁的刘曾复。里面那个图很多,它这个图跟自己这个电话号码一样,太妙了、一二三六,就是一千二百三十六个脸谱,很多,他整理那么一套,当然自己这个完全是无偿的,无偿的供给材料了,自己也不要什么报酬,是吧,因为自己愿意把这东西留下来,人家这儿愿意整理、香港呢也愿意出,自己说这就好办了,我这何乐而不为,咱们把这中国的艺术留下来,这书、这印得非常好,印得非常讲究。有这么基本的类型,您具体给我们讲一个,你看这是拿手在这儿揉一揉,揉出这个红颜色,这是拿笔呢画。关于刘曾复和京剧的渊源,还要从当时的八十九年前说起,1918年刘曾复还是个四岁的孩子,就在这一年,任职于民国总统府的父亲刘诒孙把他接到了京剧盛行的北京。到四岁以后自己到了北京了,自己住到南城,那时候没有别的什么文娱生活,只有听戏,有的时候呢,跟我们一个、住在我们那儿有一个老的一个木工,他没地方住了,住到自己的家里头,他比较老、比较老,他有时候到天桥去听戏,那时候有天桥,到天桥那个小的戏园子去听戏,有时候把自己也带去听一听。1912年著名的京剧演员俞振庭集资在天桥旁边搭了个振华大戏棚,成为天桥第一个演出京剧的场所,此后天桥附近陆续出现了歌舞台、乐舞台、燕舞台三个演出京剧、河北梆子的戏园,在这里刘曾复认识了当时红极一时的京剧名角。很出名的有崔灵芝,有老天明亮、还有呢就是十二红,就是薛固久、唱老生的,这个崔灵芝是这个唱旦角的,非常出名;还有那个后来自己看一个大花脸,自己看也很有本事似的,叫麻穆子也跑那儿去唱了。

那时候在北京天桥演出的艺人们大多数是为生活所迫,因此演出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然而就是在这样鱼龙混杂的环境里也造就了不少名家。在一次听戏的过程中刘曾复在天桥遇到了后来被称为中国京剧鼓师的白登云先生。后来自己在那儿听麻穆子跟这个姜鑫坪在那儿唱《连环套》,等唱着唱着,这个窦尔墩进去了,也不知怎么他又把那帘子拉开了,露一个头,跟这个打鼓的说,你怎么给我打的,说那打鼓打的不对、大概是,大伙全笑了,自己印象特别深。后来呢,自己到这个大了,就是岁数大了,碰见这个白登云,后来自己问他,自己说我记得在歌舞台、自己说那时候打鼓谁打啊,白登云说、不才是鄙人呢,就是他打的。就是这个闹了笑话的白登云,后来走出席棚,在街北拜了一个老师,从街南天桥席棚走进了街北戏院,终于成为一代名家。1917年在香厂路西口,新世界游艺场建成了,在这个四层的大楼里,戏剧杂耍和茶馆小吃一应俱全,第二年在香厂路东口又建起了同样的一个游艺园。在这个现在的北京友谊医院,友谊医院中间有一条街,就是东半西半、原来没有那条街,就是东半西半呢,它整个是一个游艺的、游艺的场所、大游艺园,那个道就是游艺园的那个门,游艺园的那个大门。1917年,曾任江西督军的陆光远低价买下了天桥二十三点五亩地,出租给商贩艺人,这块地后来成了天桥最热闹的公平市场,当年最大茶馆、福海居就建在这个地方,童年时期的刘曾复也经常在这里流连忘返。自己小时候印象有两个剧场,这两个剧场呢,这个演员不一样,在紧头的这个呢,是一个叫福清社的科班,在那儿演戏、福清社的科班,有的时候也请些个年纪大一点的演员去帮忙去、去帮忙,就好像就是这个助战、为的好像是招揽这个顾客,那时候也进去看就行、不要花钱的。

1918年的天桥是北京最热闹的地方,这里不仅有搭班唱戏的野台子,也有正规的科班演出,当时盛极一时的城南游艺园就是一个京剧科班的演出场所;然而在年幼的刘曾复听来,这里似乎和天桥上的演唱并没有什么两样,唯一的不同就是在这里可以看到天桥所没有的新戏。那时候就开始排新戏了,就是排新戏呢,受当年这个刚刚民国初年的上海了、北京了,排这个新戏很有影响,比如说上海吧,像冯至和排什么《拿破仑》,穿上外国衣裳、很漂亮;北京就是梅兰芳也穿着时装的衣裳,穿着时装的这个戏,但是当自己听戏的时候、那已经不唱了,但是影响到游艺园,游艺园要排这个新戏,后来呢、又有这个叫碧云霞了,碧云霞、碧云霞也唱老戏也唱新戏,唱的新戏很出名的一出戏,就是《春阿氏》,就是什么、就是清朝的冤案,清朝有四大冤案之一,叫《春阿氏》,要唱四天才能唱完这出戏,满座满得很、很受欢迎。在刘曾复的记忆里、那时的北京天桥不光是有了一批新戏,一些新式剧院也相继落成,随着京剧艺术的繁盛,那些最初只是兼有戏剧演出的老茶楼也逐渐变成了专门的戏院。那个剧场有两种,一种就是传统的剧场,就是老戏园子;还有一种就是新盖的、新盖的戏园子,自己就说第一舞台,什么开明、新明那都是新的戏园子。自己说这老戏园子,这老戏园子一般呢,都叫茶园或者叫茶楼,原来是在里面喝茶的,听戏呢、喝茶,后来慢慢慢慢呢,这唱戏把这个茶的这种买卖给它挤掉了,越来越不行了,成了主要成唱戏成戏园了,但是它叫还叫茶园、茶楼,广德茶楼、三庆茶园、中和茶园、这个华乐茶园,他都用茶园,广和茶楼,他都还是用这个茶字,后来人家不说茶字,广和楼、中和园、广德楼那个茶字也给免了,那个时候、自己小的时候印象太深了,你像中和园吧,那里面还挂这个茶的牌子,小的牌子上挂着什么毛尖、什么雨前什么,好像挂着那个茶叶的牌子,后来慢慢都全摘掉了、不行了也,后来喝茶成了附属品了,主要是听戏了。

二十世纪初,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京剧艺术达到鼎盛,无论是在茶园还是在西式剧场,每天都有戏棚科班在演出,那一时期优秀的京剧演员层出不穷,同时也产生了多个风格鲜明的京剧流派,每个流派也都有一批经典的代表剧目。岁数大一点的,自己父亲呢或者是自己的这个长辈吧,就带自己到大栅栏,到前门外戏园子去看戏,那时候自己岁数就大一点了,岁数大一点了,自己岁数大一点了呢,自己也懂一点戏了,那时候就在什么广德楼、三庆园、中和园,那时候庆乐园不大唱了,后来就到这华乐园了,特别是到这广和楼,就听这富连成的科班,到这三庆园听这个冰清社的科班,听这科班很爱听,很热闹、武戏也多。那段时间少年刘曾复得以欣赏到了许多经典的科班京剧,然而渐渐的台上激烈热闹的武戏已经不能完全吸引住刘曾复了,此时的他兴趣已经从前台转移到了后台。前台有一个方台子,前台接着还有一个后台有一个方台,演员呢丶唱戏在后台预备着,预备上场,在那个可以背戏、可以在那儿等着上场什么的,后面有一个后台、一个方的,另外呢、它有这个画花脸的地方,还有这个女演员贴片子了、拍粉的那些个地方,另外穿行头、有一定的地方,这后台的这个情况呢,自己开始有点了解了,自己也挺有兴趣的。那时候自己就很喜欢看画花脸了,画这个打这个大花脸、脸谱,自己觉得很有意思。

刘曾复就这样痴迷上了京剧脸谱,那时他每次去戏园听戏时都要跑到后台去看演员们化妆,也就是在此时天桥上两个西式戏院正在上演一场更为激烈的竞争。1922年,前门外西珠市口大街东开明剧院建成,此后它和天桥西面的新明戏院和东安门大街的真光大戏院合称为三大西式剧场,属于北京公演京剧的高档场所,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三个地方,当年刘曾复就是在这种戏院的竞争中又欣赏到了不少名角的好戏。在京剧场里头呢,请很多的演员,特别是新明跟开明,这里面听的是谁呢,就是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他们这些人轮流在这两个戏园子里头唱,净唱好戏了,那确实听了很多很多好戏,这边梅兰芳在这个开明唱,这个杨小楼他们在这个新明唱,两边同时在礼拜六、礼拜日,晚上唱戏,都唱好戏,为了竞争嘛、卖票谁多一点,但是呢、一般两边都很满,有听梅兰芳就不听杨小楼、听杨小楼不听梅兰芳,都有顾客、都有一定的顾客。在那时的三大西式剧场里,白天一般是由女演员组成的坤班唱戏,夜晚则是由梅兰芳等名角压轴,对于痴迷京剧的刘曾复来说、这是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他既喜欢旦行梅兰芳的戏、也喜欢武生杨小楼的戏,不过相比之下杨小楼的武戏还是能更吸引少年的刘曾复。自己那时候因为自己,自己热爱听杨小楼的戏,《挑滑车》、这个《铁笼山》,这个《骆马湖》,这个《恶虎村》、《安天会》,还有他自个排的新戏、那时候叫新戏《林冲夜奔》,这种听的多了、《连环套》什么这戏多了,听得很多。不光是年幼的刘曾复,就是在民国总统府担任秘书的他的父亲刘诒孙也同样酷爱戏曲,并与很多京剧演员都有着深厚的交情,由于这个原因刘曾复从而也获得了一些近距离接触这些名角的机会。因为我们在后台,在后台不是有很多熟人嘛,自己跟李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