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 贺知章?《咏柳》贺知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咏柳 贺知章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如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全诗翻译: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赏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树给人的总体印象。柳树的形象美在于它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用“碧玉”来比柳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是年轻的印象。

“万条垂下绿丝绦”,具体描写那茂密并轻柔下垂的柳枝,它是柳树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有了上句的铺垫,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变成了美人的裙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两句进一步细描细绘,刻画柳树的嫩叶。每一片树叶都造型别致,纹理细腻,仿佛都是精心裁剪而出。诗人由于惊叹不禁发问:这满树的细叶到底出自哪位高明的裁缝之手?接着找到了答案:原来是大自然的杰作,她手持二月春风这把大剪刀裁出了满树春色。绿叶好比美人衣裙上的花纹和图案,至此,那位美人便形神毕现地跃然纸上了。“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新巧的比喻,把视之无形又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化地描绘出来。春风和剪刀,本来全不相干,它们的相同处只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之中。因此,“二月春风似剪刀”既新奇,又能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咏柳》贺知章

这是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的碧玉, 它不是指翠绿的玉石,而是指的一个人 ——南朝宋时期的美人 刘碧玉 。

这一句是说美女完成了自己的妆容,是在形容 柳树婀娜的姿态、柔媚的情态 ,第二句才是在形容柳树的色彩是绿色的,同时又形容它的形状像丝线、丝带一样,所以叫“万条垂下绿丝绦”。

柳树在中国算是特别常见的树种,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大量的种植,在古典诗歌中也是特别常见的植物。

三四两句应该放到一起看。它实际上暗用了《韩非子》中一个典故: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他用了三年时间雕刻出来一片假树叶,无论是色泽、触觉、叶上的纹理都和真正的树叶一模一样 。

由这个故事,贺知章想到柳树上面的叶子是谁裁剪出来的呢?谁有这么伟大的力量呢? 原来是二月的春风。作者含蓄地歌颂了春风伟大的力量。也可以与“润物细无声”形成刚柔之力。
还有另外一首宋代曾巩也有一首《咏柳》。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这两句中的两个副词“犹未”和“便”特别值得揣摩。两个词合在一起,用今天的句式来表达,就是“还没……就……”,把柳树那急不可耐的劲头就表现出来了。
“乱条”一个“乱”字,就透出憎恶之情,凌乱的枝条刚刚泛黄,还未嫩绿,就借着东风之势狂舞起来。显然,这里的柳树也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色彩,只不过不再是小家碧玉,而是得势便猖狂的小人。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解把”就是懂得。说柳树只会用纷纷扬扬的柳絮,企图去遮蔽日月的光辉。然而,它们并不知道,在天地之间还有严寒霜冻。霜冻一来,飞花也好,柳树也好,自然就都要完蛋,都要枯萎凋零。这里的“霜”用“清”来修饰,显然是在警示那些得志的小人,总有一天,会有正义的力量来收拾你们。
同样是写柳树,同样是把柳树人格化,但是贺知章的《咏柳》和曾巩的《咏柳》截然不同,前者是将柳树比喻成小家碧玉,极尽赞美之情,而后者则将柳树比喻成得志小人,表现出明显的贬抑嘲讽之意。

这两首“咏柳”诗的巨大差异,应该给予我们很多写作方面的启发。

每一个事物,都不止有一面,而是有两面,或者更准确地说有多面。因此,当我们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上去看同一个事物时,也必然会有所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一个人在写作过程中,最忌讳人云亦云,而要努力做到言人所不能言,言人所未曾言,要有自己的立场,要有自己的视角,要写出属于自己的新意。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贺知章

咏柳的作者是唐代贺知章如下: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写了二月的新柳在春风吹拂下,柔嫩的细叶葱翠袅娜,充分表现出早春的勃勃生机和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诗人别出心裁地将“二月春风”比喻为“剪刀”,再用拟人化的“裁出”动作,使视之无形的春风变成了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作品原文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白话译文

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堆成,柔美的枝条好似万千条飘垂的绿丝带。

不知道这绿叶是谁的巧手裁出,二月的春风好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词语注释

碧玉:青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妆: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古文中的数量词并不一定表示确切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很多的意思。

绿丝绦(tāo):绿色的丝带。形容轻柔婀娜的柳条。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裁:剪裁;似:如同,好像。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贺知章奉诏告老回乡,百官送行。他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此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即景写下这首诗。

贺知章《咏柳》的意思

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一、出处

唐代贺知章的《咏柳》

二、原文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重点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扩展资料

一、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