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2019语录:边飞边调整,一定活下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任正非被采访说到“完美的人就是没有用的人,没有希望的人”,如何看待这句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任正非2019语录:边飞边调整,一定活下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如何理解这句话?

“活下去″是任正非的习惯性夸张说法,意在让华为人增强危机意识;边飞边调整则是华为的习惯性实际做法,旨在让本公司飞得更高更稳。

1 2019以前

华为为了活下去和活得更好,始终注重进行内部和外部调整,动态、适时、广泛、大力,都聚焦在核心竞争力,覆盖战略和战术、规划和目标、机构和人员等等,贯串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这是华为的重要管理经验之一,得以完善自身、稳健前行、遇难成祥、化危为安。

其实,这也是成功企业的共性,不约而同。

2 2019当年

2019年第一季度,华为又将IoT、私有云团队合入Cloud BU;国内发债募资,发生了募资渠道变化,释放出调整融资结构的信号,而在发债前,华为一直在努力寻找非美国企业供货,来替代美国的硬件或软件,释放出了供应商来源结构调整的信号,特别是,无论供应商结构调整还是融资渠道调整,均向国内倾斜,这是一个重大调整,重点转向。等等,不一而足。

2019年的调整,遵循了任正非的“语录″:“我们公司可能有一定困难,但我们会一边飞,一边修补漏洞,一边调整航线,一定能活下来”。

也证明了“语录″的可遵循性,困难之下,全年仍然增长,调整应当、有效。

在任正非看来,2020年依旧会是华为艰难的一年,但此前作出的诸多调整和努力,预计会让华为保持10%的发展增长。这是调整的长效性。

任正非发出这一段“语录″之前,在接受意大利媒体群访时提到,“华为就像一架飞机,除了‘心脏’完好,全身伤痕累累,一查大概有4300~4400个‘洞’,现在已经补好了70%~80%,到年底时可能有93%的‘洞’会补完”。

华为一样会有漏洞。查出漏洞,是实施调整的前提,是调整实施的必要性和针对性的所在,而补全、补好漏洞,一定会既有短效又有长效。

早前,华为的梁华在回答《中国经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5·16”后,“我们对主力产品进行了梳理,搞清楚哪些能够保障供应,哪些不能保障供应的,不能保障供应就要进行改版。不是很重要的产品就放弃了。我们是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去梳理的。华为公司业务主要包括连接、计算、智能终端,在连接和计算这一块儿,我们基本上‘洞’都补得差不多了。终端这个‘大洞’怎么补?我们正在加紧努力”。

梳理是调整的前奏,第一道程序。主力产品是查补漏洞的重点,必须逐一排查,也是调整的重中之重,而调整则有保持和改变,还有放弃,这是个逐一评估、综合整治的过程。

3 2019之后

那么,任正非所说的2019年可能剩下的7%“补完了没有?梁华所讲的补“大洞″努力的效果如何?

没有听到任正非和梁华透露过,只看到调整仍在继续。

1月14日,华为开启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多个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换新,随着,“Cloud&AI”BG升至华为第四大BG(独立子业务集团),与运营商BG、消费者BG以及企业BG属于同一级别。

据华为相关人士称,接下来应该还有调整。

华为徐直军在今年的新年致辞中同样强调了组织变革主要目的是为增强作战能力,避免官僚主义,“要把一切不适应提升主战竞争力、不适应改善战略支援服务的机构合并、裁减,人员转行,聚焦到以生存为中心的主航道上来”,并称,ICT组织变革的目标是支持云与计算产业的商业成功,聚焦在产业维度的专业性和效率、聚焦于产业竞争力提升。

看来,还有漏洞没补完、补好,调整挺多,并且力度不小,而“以生存为中心”,还是为了活下去,也一定因调整而能活下去。

漏洞会再出,调整也就不该是一次性的,必须相伴,以保障发展、助力飞行。这是国内外企业界的常见态势之一。

任正非被采访说到“完美的人就是没有用的人,没有希望的人”,如何看待这句话

任正非的话是这样说的:“完美的人是没有用的,偏执的人才能成功”。任正非这句话在特定的场景说出来应该是深刻而又正确的,但脱离了特点的语境,这句话也是不完美的。

首先这句话适用的是科学技术创新领域,超出这一领域,这句话就难以成立。任正非在接受央视等媒体时,针对中国这些年没有在科学技术基础领域为人类作出多少贡献,搞出多少原创性东西时脱口而出这句话。这句话针对性很强,古今中外的实践证明:在科学技术领域,成功者往往是那些除了关心与痴迷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他方面不甚了了,甚至有些无知,还有的缺乏基本生存能力的人。例如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陈景润就是这样的人,他眼里、脑中除了“哥德巴赫猜想”,其他一概不关心。当时的陈景润在世人眼里就是个书呆子。

其次,这句话主要指从事创造性研究的人往往性格上有所欠缺,短板较多。比如为人过于耿直与偏执,生活中生性高傲,性格古怪,难以合群,脾气暴躁等等,如果求全责备,这类人难以在社会生存,即使能够生存,也难以在单位、社会有腾挪空间。但这类人往往热爱科学技术并在这方面天分极高,对自己热爱之事钻研很深,常常难以自拔。可以说一旦投入钻研中就心无旁骛,甚至达到狂热的地步。历史上的牛顿就是这样,一生无婚姻,与同事关系也不好,为人刻薄又争权夺利。美国现在还健在的博弈论的创立者纳什(《美丽心灵》电影就是表现他的事迹的)也是这样的带有科学神经质的人。从性格上论,他们都是有严重缺陷之人,但他们又都是无一例外为人类科学技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

从任正非这句话中我们还要看到:对于这类痴迷于科学技术研究但在性格等方面却有着严重缺陷的人,我们要报以一定的容人之心,对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要过于苛刻。即使他们有可能在研究中最终没有作出真正的创造发明,也要给予宽容,不能要求他们急于求成。任正非举出在华为欧洲中心工作的一名俄罗斯数学家为例:该年轻数学家6年来一直“玩电脑”,很少与他人说话,多年来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但突然有一天说他已经突破了2G、3G的算法了,结果华为将他的成果拿到上海进行试验,果然是正确的,于是华为就开始在当时的2G、3G 通信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