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李商隐(如何赏析李商隐唐诗《夜雨寄北》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如何赏析李商隐唐诗《夜雨寄北》

一场雨,一场夜雨;一封信,一封家信,成就了李商隐这首千古名篇《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问一答,一近一远,一虚一实。这种看似漫不经心但却匠心独具的对比赋予了这首诗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紧紧围绕秋季夜雨这种冷色调的意象而铺陈出一幕孤独凄清的画面,而剪烛西窗这种暖色调的画面却只能存在于不可预知的未来想象中,更增添了这首诗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又题《夜雨寄内》,从文本本身推断,我以为这应该是一首写给妻子的诗。也有人考证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去世,故认为是写给友人的一首诗,但作这种解释,意境似乎要差许多。

秋雨无垠,夜色深沉。在这样的一个雨夜,多愁善感的诗人展读远方妻子的来信,思绪万千。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问答之间,两个“期”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不仅不觉得重复累赘,反而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让人读后唇齿生香妙趣横生,有点那首歌中唱的那样:“你问我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知在此时不知在何时。”在重复中见真章,一种遥遥无期的失落感油然而生。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看上去很跳跃,直接写身边夜色中无边无际的秋雨,这涨满秋池夜雨还在下个不停,山水之间构成的这幅画面,就像国画大写意中的泼墨所表达的情绪一样,把诗人此刻思而不得归的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愁绪至此跃然纸上弥漫在字里行间之中,浓得化不开,欲辨已忘言。

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此时诗人的把情绪抽离这当下凄清孤独的现实,遥想这未来的某一个日子,剪烛西窗,畅叙衷情,其乐融融,这种美妙的想象中的情景是唯一的温暖色调,似乎此刻诗人的心境由于这种美好的想象而活络开来,带有一种苦中求乐的自我安慰,“何当”二字呼应着首句的“未有期”,意味着这种刹那温存在缥缈不定中不知何时能够落地。

末句“却话巴山夜雨时”。七个字中“巴山夜雨”四个字构成的意象大面积的重复,直接将上句中依稀温暖的情绪再次拉低,而且用“却话”这两个字加大了转折的力度,更将愁绪赋予了沉甸甸的重量感。回环往复,秋雨纷纷,执念深深,万变不离其宗,直接将全诗的整体格调定格在难以排遣孤独惆怅寂寥的情绪之中。

此岸与彼岸之间,现实与梦想之中,这巴山夜雨构成的湿漉漉的画面,成为一种最深的隐喻,将诗人那种“我的余生再也没有北方”的幻灭感和破碎感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不忍卒读。

唐诗《夜雨寄北》,为什么叫寄北

唐诗(作者李商隐)的原版写的是《夜雨寄内》寄内大家都明白,是李寄给内人(夫人)的,随着岁月变迁、作品的更改,就变成了《夜雨寄北》这就是寄往北方的好友了。回答完毕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