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宇400字简介?杨振宇邓稼先的简短事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杨振宇400字简介

杨振宁(1922,10.1~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后二人因排名先后的问题交恶。1962年因为《纽约客》的一篇文章,两人正式决裂。杨振宁七岁的儿子杨光诺曾说,“我要一人得诺贝尔奖。”1989年他写给已故中研院长吴大猷的信,向老师报告两人合作情形。吴大猷覆信说∶“整件事是一极不幸的事,我想是不能永远掩盖著的,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再在世人前争,而让慢慢的展现出来。” 1977年他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0年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1986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杨振宁的结发太太是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2003年10月因病过世。2005年1月杨振宁与翁帆结婚。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

杨振宇邓稼先的简短事迹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安徽同乡,北京崇德中学同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学。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长期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取得了许多杰出成就,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性的贡献。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1954年,杨—Mills规范场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发表。这个当时没有被物理学界看重的理论,通过后来许多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引入的自发对称破缺观念,发展成标准模型。这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
邓稼先(1924—1986),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回国。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宇是谁

1、杨振宇,1944年出生于文化艺术之乡--安徽太和县。自幼酷爱书画,师从张鹏侣、赖少其等大师。

2、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华海书画院院长、博士、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岗位:构造地质学。研究方向:大地构造学,古地磁学,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博士生导师。

3、杨振宇的国画溶南北古今为一体,雅俗共赏,古朴苍劲。其画人物、山水、花鸟俱佳,擅长画鱼、虎,其“百鱼图“享誉东南亚。出版的书画有《杨振宇画鱼技法解析》、《画虎速成技法》等。

4、杨振宇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和古地磁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几年来,在古地磁学及其在大地构造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亚洲东部和东南亚三大地块(中国华北、华南地块、印度支那地块)的古地理和构造迁移、碰撞和拼合过程作了一些较系统的研究工作。

拓展资料:

1、杨振宇从早侏罗世磁性地层的研究入手,建立起早侏罗世可供全球性地层对比的地磁极性地层序列,并有助于分析古地磁场倒转频率,倒转频率的周期性等。承担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各类科研项目多项。

2、获得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6篇,SCI收录33篇。SCI他人引用达230余次。2002年,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黄汲清地质科技奖“。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