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不自知历史上那些战绩完美的将领为何不吸取教训?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都是不得善终吗举例几个安享晚年的将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功高震主不自知历史上那些战绩完美的将领为何不吸取教训

一个臣子为何会出现功高震主的情况?大抵是因为身处混乱时代,而平定一个混乱的时代往往需要许多强有力的将领参与。很简单一个道理,一个能力很强大的将领在打仗的时候,皇帝一般会给予很大的自由和权力,不然的话时时掣肘,就算将领再强大也很难大胜。不然为何宋代很少有胜仗?大都是因为对武将的提防和掣肘,连八百里外打仗没有皇帝的圣旨和布兵图都不允许调动。但是如果打仗给了武将太多权力的话,这又是一个问题,士兵跟着一个将领时间久了,能打胜仗,能封妻荫子,基本都会从心里愿意跟随他,甚至到了只人将领不认皇帝的地步,这种情况在五代十国的时候特别严重,那时为何五代十国难以统一,大都是武将遗留的不良传统。

其实说来大功臣和皇帝之间确实有些东西实在难以调和,历史上功高震主却能善终的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唐朝郭子仪,那个时候的郭子仪已经不是用功臣来概括了,直接可以用大唐恩人来解释了,直接是重新打造了整个大唐的江山,可是他为何能善终?郭子仪每次打完仗回朝立刻交出兵权,自己儿子说错话了立刻去跟皇帝告罪,吓到连连磕头。这种事你似乎没觉得什么,可是你要是换位思考,你当年救了一个人,给他吃的给他穿的,把他当爷一样供着,有事没事还要对他下跪,把自己的家产掏出了全部交给他,你能忍受吗?郭子仪能忍,能忍到自己善始善终,曾国潘也能忍,就算他不忍,清廷也拿他没办法,可是他还是忍了,不仅他善始善终,他的子孙也大都过得不错。

韩信的胯下之辱忍了,成了大将军却没没能再忍住,刘邦和项羽打得天崩地裂他还敢在一边纳凉看风景,刘邦封了他做齐王才动手。等天下平定了,刘邦一死还真没人能镇住他,吕后就很干脆利落地弄死他,还是让他再受一次“胯下之辱”,让一群女的用竹竿活活捅死,照理说吕后杀归杀,没必要这么用这么侮辱人的方式杀他,大概就是韩信有些事确实是做的过了。

兔死狗烹不是结果,应该是一个慢慢的过程,人有了大功更容易膨胀,惹了掌权者,权力面前血亲都能杀,何况是一个飞扬跋扈,随时有可能威胁统治者的人,不杀他杀谁?

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军都是不得善终吗举例几个安享晚年的将军

中国两千年战史,名将功高盖主,最终落个狡兔亡走狗烹的悲惨结局,这是大部分名将的命运,但也有一些幸运儿,他们要么政治情商和军事天赋一样高,识时务,知进退,要么遇到不世出胸襟开阔的伟大英明君主,最终得以安度晚年,在战场他们是常胜将军,在政坛他们也是人生赢家。

下面为大家列举几位。

乐毅:

乐毅是战国中期最出彩的名将,他率弱燕大破强齐,一度打得齐国差点灭国(仅剩两人城),最后因为新上台的燕惠王的不信任被临阵换帅,才没能吞下齐国,上演黑马神话。

被临阵换帅后,乐毅没有回燕国,因为他知道无论新任主将是什么样战果,他都不会有什么好结局。

于是乐毅没回燕国,而是去到了赵国,此时的乐毅名满天下,赵国自然欢迎这种“自由转会”的超级巨星,以上宾礼之。后来燕惠王在骑劫大败被田单收复全齐后,才真正明白了乐毅的才能,于是燕惠王写了一封信向乐毅认错并发出热情洋溢的呼唤希望他能重回燕国。乐毅的回信却冷静而聪明,大意是当初你老爸对我不错(封为亚卿,授予兵权),所以我也对他不错(给他打下了七十座城),可是你小子不仗义(我没犯什么错就把我下了),当然我也不会对你尽忠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你燕惠王这张旧船票已经登不上我乐毅这条客船了。

但乐毅笔锋一转,说当然毕竟你老爸对我有知遇之恩,而我和燕国也算“相恋”一场,再见亦是朋友,我在赵国不会怂恿赵国与燕国作对的,相反我会极力促进燕赵两国交好,搭建两国友谊的桥梁。

所以乐毅不回燕,但也没有得罪燕惠王,反而燕惠王很是优待他的家人,封他的儿子为昌国君,封其弟弟为将军,并给予了乐毅客卿的地位。

乐毅后期频频往来于赵燕二国,使两国关系非常和睦,最后卒于赵国。

与后来讲究忠君报国,过于愚忠的历代名将相比,乐毅身上体现了更多是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独具的一种人格魅力。忠君是在双方人格独立相对和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推理下去就意味着“君使臣不以礼,臣则不必事君以忠”),孔夫子的至理名言在乐毅身上尽显无遗。

但乐毅的这种选择,以及善终,在中国历史是非典型的。

卫青:

卫青从一个骑奴出身,成为大汉是耀眼的将星,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姐姐从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他成了皇帝的小舅子,但更重要的是他不世出的军事天赋,和他的侄儿霍去病一起成为大汉的双子星,横扫匈奴,立下汉民族对外战争最高荣誉。

功成名就之后的卫青一时名满天下,在军中威望无二,但他所伺候的主子汉武帝,可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主,但卫青却在盛名之下保持着难得的低调,爱护士兵极宽,管束家人极严,不结党示恩。

卫青的低调,让汉武帝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最终得以善终。

当然他死后,没他的威信和逢源,盛极一时的卫家终究没逃脱汉武帝的清洗,包括皇后卫子夫和太子,那是后话。

邓禹:

各朝各代的开国名将中,东汉和大唐的开国将领最幸福,因为他们遇到的是两位不世出的伟大贤明的君主,刘秀与李世民,邓禹作为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第一名,东汉立朝后,官封太傅,高密候,位极人臣,并得以善终。其子孙均受其恩泽,得以重用。

邓禹得以善终主要是因为他的老板刘秀,这位主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宽容的开国君主了。

李靖:

和邓禹一样的是大唐开国名将李靖,李世民帐下的大将,也大多善终,李靖是代表。大唐开国四方安定后,李靖便以足疾告退,闭府在家养老,最后活了78岁。

但其实李靖的小心有些过头了,他的老板李世民同样是一个很宽容的老板,开国众将,除了后来涉及储君争位的候君集和张亮,其它均得以善终。

郭子仪:

大唐安史之乱造就了郭子仪,没有郭子仪也就没有大唐后来的百余年江山,据说后来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和老婆升平公主吵架,郭暖生气了对老婆说你鸟什么鸟,没我爹你家大唐江山早没了,升平公主跑到自己亲爹唐代宗那儿告状,唐代宗说你老公说得没错啊,没你公公,那还有我们现在太平的大唐江山。后来郭子仪带儿子缚荆请罪,唐代宗说小儿嬉戏何必当真,不聋不哑,不作阿家公。

这段趣事可以看出郭子仪当时的地位和威望,但他能得以善终,绝不仅是皇帝好脾气,而是老郭有高超的政治情商,安史之乱后,老郭自知功高盖主,事事低调,过起了如同平民一样的生活,每日让府门大开让市民当公园来逛,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的大元帅则成了怕老婆的耙耳朵,鱼朝恩派人把他的祖坟给挖了,他也只不过是痛哭一场,怪自己当年战场上杀敌过多,显示了大将军韬光养晦的深厚功底。

但当国家再度遇到危险时,郭大将军却不装糊涂,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9月,吐蕃人趁唐王朝刚刚平息安史之乱之际,大举进犯,二十万大军攻占了长安,情急之下,唐代宗再度任命郭子仪出山为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此时身边仅有二十余家丁,他临危受命,召集旧部与吐蕃兵作战,不断取得小胜,不断在长安城里散布消息迷惑吐蕃大军,吐蕃人不知郭子仪部的虚实,在占据长安15天之后,退出了长安。

之后,郭子仪以66岁的高龄,出镇边塞抗击吐蕃十余年,吐蕃人的多次犯边均被击溃。

能进能退,老郭活到了85岁的高寿,一生经历了大唐七个皇帝(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可谓传奇。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历史上,吕不韦是死于“功高震主”吗你怎么看

吕不韦死于跟嬴政政见不合,吕不韦要用《吕氏春秋》治国,嬴政要用《商君书》治国。吕不韦认为法家治秦,虽然事半功倍,但过于严苛,治一诸侯国尚可,治天下则略显不足。吕不韦晚年招募大批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其中李斯就是主编,该书糅合了王道、霸道两种治国方略,汲取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