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舰导弹很多是掠海攻击,以从雷达盲区攻击,那为什么不发展地效导弹,末端灌顶攻击?地面效应是如何影响飞机的气动性能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反舰导弹很多是掠海攻击,以从雷达盲区攻击,那为什么不发展地效导弹,末端灌顶攻击

因为题主没有领会灌顶攻击的意义在哪里。末端灌顶攻击,目的是利导弹本身的速度和重力势能加速来突防。比如DF-21反舰弹道导弹,末端10马赫,就算有宙斯盾和海基中段拦截系统的美国海军也不敢说能拦下来。如果你用地效飞行器灌顶攻击。。。你慢悠悠升空的那段时间和开始慢慢俯冲加速的那段时间,都被人看在眼里,那不是随意拦截吗?有这么浪费导弹能量的吗?这是把反舰作战当单兵反坦克了?坦克没有防空能力,而对于防空设施完善的军舰来说,这种打法简直是儿戏。

末端灌顶,这怕不是在玩标枪反坦克导弹?

实际上高空俯冲攻击军舰的反舰导弹也不是没有,最早的反舰导弹都是这样的。直到今天,俄罗斯还装备了一堆傻大黑粗的超音速反舰导弹,比如P-500玄武岩,P-700花岗岩,飞行速度可达2.5马赫,但是它需要全程高空飞行来降低阻力,也就是说不存在什么地效飞行的模式;在末端,俯冲向敌舰进行攻击。在敌舰眼里,虽然它飞的够快,但是被雷达看的也是真真切切,清清楚楚;而由于它速度不够快,敌方又有充分时间准备,这种导弹还是很容易被拦截。所以这种攻击模式,贵在导弹要快,如果能达到5-6马赫,那突防成功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速度一上来,就不可能地效飞行,必须高空飞行。

光荣级上16个硕大的P-500玄武岩导弹发射架

将近7吨重的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基洛夫巡洋舰的攻击武器

所以低空的地效飞行导弹,一般都是巡航导弹和亚音速反舰导弹。人家就是靠低空飞行来规避雷达搜索来实现末端突防。反舰导弹一般是初段高空飞行,利用高空空气低阻节省燃料到了末端再转入高空才转入低空飞行;极端一点的像大名鼎鼎的法国“飞鱼”反舰导弹,基本上是初段维持几十米的高度飞行,到了末端转入小于10米的高度突防。所以靠低空突防的反舰导弹一般是全程亚音速(因为阻力大飞不了太快),了不起再加个末端超音速突防,比如鹰击-18这种。速度一旦上来,比如鹰击-12这种三倍音速的反舰导弹,就得大部分时间都在高空,如果低空不光速度上不去,射程会缩水的厉害。

飞鱼导弹,开创了反舰导弹末端超低空突防的先河

反舰战斧和陆攻型战斧的路径

所以地效飞行突防和末端灌顶攻击,对于反舰导弹而言根本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地面效应是如何影响飞机的气动性能的

这个问题主要涉及航空工程领域的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总体设计等方面,老鹰航空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就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进行解释吧:

1、地面效应的作用机理;

当飞机机翼距离地面比较近的时候,一般而论这个距离最大不超过2倍机翼平均气动弦长(可以通俗的认为是机翼翼根处的宽度)时,地面会对机翼下方的空气形成挤压效果,这将导致机翼下方的气流压强大幅增加,从而提升飞机机翼的升力系数。

固定翼飞机升力公式L=1/2ρV²SCL,其中CL就是升力系数,S是机翼面积,V是当前速度。那么根据这一公式,CL的大幅提升,就可以让飞机在同一速度下获得更高的升力。

2、地效对飞机升力和机翼的影响;

地效的存在,对于地效飞行器的总体气动设计就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地效飞行器的机翼面积需要有效缩小;

由于CL升力系数得到大幅增加,那么相同条件下,由于飞机重量不变,飞机机翼面积就要缩小,否则由于升力比较大,飞机就要进入爬升状态,从而脱离地效区域。因此,很多地效飞行器的机翼面积普遍都是比较小的,通俗的说,这些飞行器的机翼都是比较短。

第二,地效飞行器最低速度要求可以放宽;

在机翼缩短的同时,升力的富裕导致整架飞行器对于动压,也就是1/2ρV²的需求量下降,这样一来,飞机的最低速度要求——也就是失速速度可以进一步放低。这样一来,其实就是可以进一步降低发动机的推力输出,油耗可以进一步降低。

3、地效对于飞机横向稳定性的影响;

地效对于飞机横向稳定性的影响本质上也是因为升力大幅增加而导致的。普通的固定翼飞机为了提高抗突风状态下的横向稳定性,往往需要让飞机机翼具有一定的上反角,通俗的说就是让机翼向上翘。但是对于地效飞行器而言,不仅没有这个必要,甚至有些时候还要让其下垂一定角度,从而确保横向稳定性不要过强,另一方面也能有利于机翼下方浮筒的安装。

总的来说,地效对于升力提升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但是缺点就是不能离开地面距离过大,否则就丧失了地效作用。因此这种飞行器大多数都是在水面作业的,陆地上采用这种地效飞行器,往往就不现实,容易撞击地面上的障碍物。

——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

对航空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吧。

(图片来自互联网公开图片,如侵则删。)

俄罗斯正研制载有导弹的地效飞行器,民用前景如何

表面(地/水面)效应最大的效益是在经济性上,即使飞行器(越大越好)获得额外升力,降低能耗或延伸航程,这本身就在民用领域价值更大。前苏联/俄罗斯的一大基本国情是国土太大,道路条件极差,偏远地区又需要建设城市、开发资源,因而各种能克服地面障碍的远程特种飞行器历来就有需要。但这种需求量又不如经济发达地区的骨干交通手段那样大,全赖政府养育,很难商业化。表面效应飞行器在民用领域的境遇也是如此。俄相关研究单位技术能力单一而死板,别的什么都不会干,今年又在游说要造这玩意儿用于北极开发,因为北极开发又是俄国内的热门。问题是不赶上近年的北极热,以前也有的是各种理由,但国家没钱,谁来投资,能不能赚回来,都是问题。而且这种交通需求也不是没有替代手段。这种飞行器本身就飞机不飞机,船不算船,往好说是左右逢源,其实是里外不是人。挺尴尬的。

至于它能装导弹,与民用前景毛关系没有。在军用领域它也是个鸡肋。

俄罗斯现在还研制地效翼飞行器么

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客观上促进了俄罗斯国内雄心勃勃的国防计划。《2018-2027国家武器装备新计划》拟采购阿玛塔坦克、苏-57战斗机、新型洲际弹道导弹系统RS-26“边界”、洲际战略弹道导弹RS-28“萨尔玛特”和“巴尔古津”导弹列车。军事政治领导层承诺在军事装备和研发所需的研发资金之间取得平衡,在此情况,一些很梦幻的军备项目引发了热烈讨论,特别是设计师多年来试图研制,但因为预算原因没有得到军方回应的项目。

这些科幻项目之一是计划建造几个型号的地效飞行器样机,可携带导弹武器,用于保护基础设施欠发达的北海航线。新一代地效飞行器也可以充当巡逻工具对舰艇实施远洋救援。

地效飞行器或气垫飞行器是指可在水面、陆地、冰雪面上(在空气动力学范围内)低空飞行的高速飞行器,从结构上说它是飞机,但是却可以紧贴地面在水面上飞行,所以它是飞机和船舶的混合体,在质量和速度相等的情况下,屏蔽平面的机翼面积比飞机小得多,在国际上被归类为海船。俄罗斯的地效飞行器在地面上几米范围低空飞行,如此敌军雷达很难探测,因此苏联海军对上世纪50年代罗斯季斯拉夫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研发的这项技术深感兴趣。

上世纪60年代苏联研制的KM地效飞行器在里海被美国卫星间谍发现,令北约闻风丧胆,号称“里海怪兽”。它长约100米,起飞重量可达540吨,速度可达500公里/小时。在安-225“梦幻“巨型运输机出现之前,KM地效飞行器是世界上最重的飞机。紧随其后生产研制了A-90“小鹰”号两栖作战地效飞行器,可搭载150人,还有反航母型雌鹞地效飞行器。

时至今日,俄罗斯“海鸥-2”地效飞行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