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故事(拔苗助长的故事原文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拔苗助长的故事原文

古时候有一农人,在田里种下一片禾苗,自种下后他便成天便跑到禾田里去观察。

观察了一天又一天,看到禾苗并没有什么变化,农夫便感觉很着急。他思来想去,于是找着一个办法,那就是帮助禾苗长高。

农夫挽起裤腿下到田里,一颗一颗地将禾苗拔高,忙活了大半天,看着瞬间长高的禾苗,农夫心满意足地回家了。回到家他欣欣地告诉他家人:“可把我累坏了,不过禾苗终于长高了一大节。”

农夫儿子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扩展资料:

拔苗助长出自春秋时期孟子所作《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担心他种下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拔苗助长的人错在哪

我国古代有一个关于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原文如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这段话的意思是宋代有一个人,看到禾苗不长,于是就用手拔苗提高禾苗的高度,回去后给大家说了这事。他的儿子立即跑去查看,禾苗已经枯槁。

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急功近利,导致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由此看来,拔苗助长,显然是使用了错误的方法。

一是说明这个人不了解禾苗自然成长规律,学习不够深入,对农事不够了解。由此说明,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二是想要达到目的,必须要深入研究,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三是做任何事情,不能违反自然规律,歪打正着的事情虽然存在,但在自然规律面前不存在歪打正着的事。

你会给《揠苗助长》中的农夫什么建议

“拔苗助长”是一个成语故事,也称揠苗助长,出自春秋时期孟子所作《孟子、丑上》。意思是把苗拔起,帮助它长高。

这则寓言故事,说的是古时候的一个老农,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快点长大,每天都跑到自己的田边去看一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还是那么高,一点也不见长大。他焦急的在地边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的说:我得想个办法,让它们快点长大。

终于有一天,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便赶紧的跑到田里,把一棵棵禾苗往上拔,从中午拔到太阳落山,累的精疲力尽。

当他回到家里的时候,一边气喘吁吁,一边高兴的对他儿子说:今天真把我累坏了,可累是累,但力气没有白使,我们田里的秧苗都长高了。

他儿子满头雾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发现禾苗已经全部黄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违背了这个规律,急于求成,就会好心办坏事。不但自己的辛苦和努力会白白付出,而且会事与愿违。就像是这位老农,辛辛苦苦的劳动,禾苗不仅没有长高,而换来的是颗粒无收。

现在已经没有人像这位农夫一样,再去干那些拔苗助长的蠢事了。但形形色色的人,却一点也没有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吸取教益,只是形式的不同和目标的不同罢啦!

比如当今社会,孩子的教育是每一位当父母的头等大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不管孩子有没有到上学的年龄,就早早地把他送进各类所谓的“幼儿智力开发机构”,学绘画、学舞蹈、学唱歌、背古诗。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这些家长们更有了让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培训、辅导的理由和动力。很多的家长不是高收入的群体,家里的钱也是靠辛辛苦苦挣来的。可他们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不舍得用,一点一点积攒下来的钱,不惜花在孩子的教育和课外培训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当父母的人最美好的愿望和期待,可怜天下父母心!可那些花大把的钱让孩子过早的接受教育,参加各类校外培训和辅导的孩子们,他们的学习真的会比别人好吗?我想这些过早接受教育的孩子,学习成绩不见得会更突出。

即便是学习成绩比别人家的孩子好,以牺牲家长利益和孩子健康为代价的学习成绩,是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吗?

教育改革应该怎么去改?孩子的教育应该怎么去做?我觉得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从“拔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中吸取教益。我们不能为了单纯的学习成绩而误了孩子的一生,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有文化,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有抱负的人去继承,但需要的不是那些戴着高度近视眼镜,身体弱不禁风的文面书生。

揠苗助长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啊

朋友你好: 《揠苗助长》是一个古老而又简单的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拔高几分。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然后回去对家里的人表白:“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庄稼禾苗长高一大截!” 他儿子次日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我们都应该以宋国这个农民为戒。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违反事物规律做事,会适得其反。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