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发明水稻的故事(袁隆平老先生搞出来的水稻都种在哪里了,一年的产量有多少啊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袁隆平老先生搞出来的水稻都种在哪里了,一年的产量有多少啊

袁隆平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培育的杂交水稻实际效果并不突出,抗病性不如谢华安院士的“汕优63”。

1991年版的《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一书列出了23个杂交水稻组合。在1980年之前,也就是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里,只有“南优2号”为袁隆平院士的成果。此书由中国农科院与湖南农科院主编,主要撰稿人第一位即是袁隆平院士。

但是由于“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抗病性比较差,所以实际上“南优2号”从来没有大面积推广过。

我这里大概梳理一下我国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都是谁培育的:

第一代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是“汕优63”,这是谢华安院士培育的;当时因为其他各种杂交水稻组合都存在各种问题,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杂交水稻被各省封存,直到谢华安院士的“汕优63”出现,杂交水稻才开始全国范围大面积推广。

第二代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是“两优培九”,是由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邹江石教授培育的,从2002年开始,“两优培九”取代了“汕优63”,开始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

进入21世纪后,经过我国农业科学家不懈努力,常规稻的产量逐渐追上杂交水稻,而且口感比杂交水稻好得多,所以2010年开始全国多数地区种植的都是常规水稻。

2014—2018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前十名都是常规稻,顺序为龙粳31、中嘉早17、宁粳4号,黄华占,绥粳14,绥粳18,南粳9108,龙粳39,龙粳43,湘早籼45号,连粳11号。

袁隆平在发明杂交水稻之前粮食产量多大

我是七十年代初下到当时称作生产队的知青。当时有一个口号就是水稻亩产要跨纲要,也就是不管你多少季,要达到800斤就是高产了。而我们多年水稻亩产为早稻400斤左右,晚稻200斤不到,也就是600斤左右/亩,如果还勤快点,再种一季麦子的话就有可能达到800斤。但是太辛苦和虐夺性地力了,一般三季的麦在南方都不是大面积种的!如此劳作还难以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

七十年代的中期,就开始试种杂交水稻,那一年一季就在800斤左右,再加晚稻200斤左右,一亩地超过一千斤就是随便的事情了。那一年是第一次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杂交水稻的神奇开始了历史上解决国人的口粮问题!真是一个里程碑的贡献!

袁隆平为什么要发明杂交水稻

既然收到了一个有趣的提问,我在此必须要来回答这个问题。袁老先生是江西人,五十年代就学毕业于湖南安江农校,他是学农业专业的。当时中国还是处于贫穷落后,工业、农业都不发达,人口多,没有饭吃,年轻有志向的袁隆平,为了改决中国人能吃饱饭的问题,后来走上了,用毕生的精力从事这杂交水稻的研究事业。

几十年来,呕心沥血,为了杂交水稻出成果,出高产,多年坚持在海南,日晒雨淋,下田间,不顾蚂蟥,蚊虫叮咬,与同事们不辞劳苦潜心研究中国高产水稻。

袁老把自已的一生奉献给中国杂交水稻的宏伟事业,其身影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创新南北高产水稻亩产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他的贡献,永远铭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他被评为了中国70年来,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属当之无愧!在此祝福袁老先生健康长寿!

如何评价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
袁老先生在农业方面增加产量方面的功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亚于“两弹一星”的,如果说“两弹一星”让中国真正站起来,让人民的腰杆子挺起来,那么,袁老先生是让中国人的女肚子从此“饱起来”,没有了饿肚子的后顾之忧。
从微观上来说,他起到了一个示范的作用,中国的农业科学家和广大人民包括农业工作者,应该有责任有情怀把中国的农业做好。

从宏观上说,袁老先生解决了中国众多人口的粮食问题,让粮食不断增产,解决吃饭问题。
总之,袁老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我很佩服他,能为中国的农业做出了更多的贡献,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的骄傲。

如果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出现在古代,会给中国历史造成什么影响

民以食为天!袁隆平教授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已使中国整个水稻产量提高了20%。增产的粮食可解决七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要知道七千万是什么概念?东汉末年以前从未达到过六千万,至西晋建立,人口才一千六百万。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层面。而水稻杂交技术早已在中国推广,并惠及世界。仅增长的部分就如此可观,加上基数,在古代难以想象。

至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粮食仅属一个方面。考古也发现过一两千年埋在地下被碳化的大粮仓。但封建制度他属于皇家,中间不知饿死了多少人,而这些粮食却在地下近两千年。"卖盐的,喝淡汤,编凉席的睡光床",种粮的佃户吃米糠。

杂交技术若出现在中国古代,肯定是好事一桩,但最大的受益者是谁?还真不好讲。应该是土地的拥有者。最后才是辛苦的劳作者。

论起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肯定有积极的一面。究竟多大,一时难以准确判断。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