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荀彧为什么被人称为“王佐之才”?“五四”新文学运动后,中国象征诗派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后来为什么会衰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三国》荀彧为什么被人称为“王佐之才”

王佐之才 荀彧为荀绲之子,颇具才名,史载: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郎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荀彧加盟曹操集团的二十年间,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为曹操集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战略方针。荀彧加盟曹操集团后,向曹操进言:“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

同时,荀彧还指出徐州牧陶谦虽然死了,但徐州的兵力不易被消灭,且徐州士兵必然严阵以待,强攻将会蒙受损失。他建议曹操先定“河、济”,建立以兖州为中心的根据地,并趁机收取“熟麦”,贮备粮食以供军需。曹操采纳了荀彧的建议,取消了攻打徐州的计划,分兵逐步攻破各个县城,巩固了在兖州的统治。随后又整编军队,招揽士人,大兴屯田,发展经济,从而声名日著,成为一支重要的割据势力。 第二,提出奉汉帝“以从民望”,“以令不臣”的策略。东汉末年,尽管军阀四起,朝廷名存实亡,但是,当时社会仍崇尚正统,谁拥戴汉献帝,谁就能赢得义举的声誉,从而获得士人的广泛支持。由此,荀彧建议曹操奉迎汉献帝,并劝曹操说: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建安元年(196 年),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将汉献帝奉迎至许(今河南许昌)。

曹操掌控了汉献帝,即拥有了一面义举的旗帜,并随时可以举起这面大旗对其他割据势力进行征伐。随后曹操就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提高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号召力。从此,曹操的东讨西伐,南征北战也有了正当的理由。曹操迎奉汉献帝,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袁术的谋士张承、公孙度的谋士凉茂、吕布的谋士袁涣等都认为曹操“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各地士人纷纷投归许都,出现了“贤士大夫,四方来集”的盛况。曹操集团吸引了一大批名士如陈群、华歆等人,壮大了其谋士队伍。曹操集团中的贤能之士的数量远远超出其他割据势力,他们为曹操出谋献策,辅佐其南征北战,最终统一北方。 第三,提出“先取吕布”、“连和关中”,逐步统一北方的步骤。曹操将献帝迎至许昌之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但是,袁绍凭借自身的军事优势,并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当时东面有吕布的残余势力;南面有宿敌张绣;西边关中有数十支各不相统的地方武装。当袁绍傲慢地挑衅时,曹操颇为不安。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荀彧建议曹操乘袁绍忙于兼并公孙瓒之机,东击吕布、连和关中。曹操依荀彧之计,于建安三年(197 年)攻破张绣、擒拿吕布,解除了后顾之忧,为与袁绍决战创造了条件。

建安五年(200 年),官渡之战时,曹操几次打算放弃,均被荀彧劝止。由于荀彧正确分析战争形势并提出应对之策,最终使曹操大获全胜,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第四,为曹操集团广荐人才,扩充实力。曹操之所以重用荀彧,除了荀彧本身的才华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他可以争取士大夫的广泛支持。荀彧加盟曹操集团后,先后为曹操举荐了大批的名士和文武之才,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汝颍团体,成为曹操集团的两大支柱之一。荀彧所举之人,大多来自河南、河北、关东、关中等地,其中以颍川居多。这或有乡土观念的影响,但主要原因当是颍川属曹操的势力范围,而且一直是东汉文化的发达地区,人才辈出,当时即有人士称“汝、颍固多奇士”。所谓“奇士”,当指才华出众的名士。荀彧举人多重才识与德行,故其所荐之人大多名实相符,有吏治执事之才能。曹操认为荀彧善于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 由于荀彧功勋卓著,于建安八年(203 年)被封为万岁亭侯,曹操还与他结成秦晋之好,将女儿嫁给他的儿子荀恽。建安十二年(207 年)增他封邑千户。曹操对荀彧的功劳与品行给予了充分肯定。东晋初,王导还说:“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这些评说当是符合实际的。

“五四”新文学运动后,中国象征诗派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后来为什么会衰落

这个问题又专业,又大,小阿蛮来回答抛砖引玉一下吧。

分两方面来说,一是发展历程;二是衰落原因。

一、象征诗派在我国的发展过程简述

一切还得从新文化运动说起呀。尤其是胡适这位先生。

1919年五四之后,伴随而来的一个大事件,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最开始的时候,胡适等人就大力主张要抛弃旧诗而追求新诗创作。它们的区别在哪?我们看胡适先生早期的诗歌作品就能知道,区别在于所用的词,所说的话,到底是不是白话!哈哈。严肃点说,就是这时候的新诗作品,在努力的挣脱旧诗词的格律束缚,追求的是自由的表达。当时前辈们想到的就是用白话来进行创作。

大的时代背景就是这样。各路人马齐上阵。当时的文坛,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学主张和流派。影响力较大的,三个:自由诗派、格律诗派和象征诗派。这是朱自清先生的划分。

具体来看象征诗派,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萌芽、鼎盛和衰落。

1、萌芽期

这个时间段,大概是五四前后到1927年这段时间。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李金发。

李金发这个人,去法国留学过。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巨大。因为就在他留学法国的那段时间,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文学思潮,正是象征主义。而在我们国内,也有一大批的刊物正在介绍和评论象征主义,比如《新青年》、《新潮》以及象征诗派最为主要的刊物,《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这本刊物,仅在1921年,就发表了近十篇和象征主义有关的文章,并且还出版了两期专号。

李金发的诗歌作品有什么特征呢?简而言之,就是晦涩难懂。因为象征派诗人的主张,就是强调作者瞬间的感受,不讲什么理性,而更多的是关注幻想和直觉,那种做梦一样的,或者说,下意识的精神状态。同时,他们又喜欢用象征的手法来写。什么是象征?说白了就是要含蓄的说,不说破,越朦胧越好啊,这是它们的美学追求。此外,李金发的诗,还经常出现跳跃和省略的写法,这就更难了,普通读者根本理解不了。在普通读者看来,这哪是写诗呀,这是让人猜谜语吧!李金发代表作《微雨》、《为幸福而歌》等。

同一时期的象征派诗人,还有胡也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等人。这一时期的象征派诗歌作品,特点就是追求纯粹,追求音乐美、色彩美,抒发朦胧的个人情绪。

2、鼎盛期

这段时期,大概是1927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代表人物:戴望舒和卞之琳。

和李金发一样,戴望舒也在法国留过学,不过时间较晚。所以,与其说戴望舒受到李金发的影响,不如追踪溯源,直接说他在法国留学期间所接受的教育和熏陶更主要。卞之琳呢,他是胡适、徐志摩的学生,早期受这两位师傅的影响巨大。

这两位诗人,有相同也不同。

不同之处在于,戴望舒更偏重于写情感。我们非常熟悉的《雨巷》就是他的代表作品。在这首诗里面,戴望舒借用了很多的意象,比如丁香、雨巷等等,来表现追求理想而不得的迷茫和惆怅。这样一份悠长而寂寥的情感,想必大家年轻的时候都爱得不得了;卞之琳呢,则偏重于讲哲理。他的代表作,《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大家还有印象吧。这就是一首典型的哲理诗。什么是哲理?所谓的哲理,就是不同的读者,读到了不同的体会。哈哈。作者他不说他到底要表达什么,而是要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就是啦。

他们的相同之处呢,比如,都喜欢从古典诗词中寻找灵感;戴望舒的那首《雨巷》,就是从李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中幻化而来;卞之琳则多从李商隐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