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苦口利于病(如何从化学、生物或中医的角度看待“良药苦口利于病”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如何从化学、生物或中医的角度看待“良药苦口利于病”

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是人们用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但也有的药味是依据中药功能和药效确定的。苦,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消炎抗菌、燥湿坚阴等作用。苦味药主入肝经,一般来说,中药的苦味又多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主。

良药苦口利于病,人人皆知。

大多数中药或多或少都带有点苦味,但味极苦的中药却也屈指可数,如苦参、山豆根、北豆根、鸦胆子、黄莲、木通、龙胆、黄芩、黄柏、栀子、知母、地榆、茜草、枳实、厚朴、苦楝皮、金果榄、马钱子、穿心莲、熊胆等。中药所含的苦味成分绝大多数为有效成分,如金果榄所含的降血糖成分掌叶防己碱;马钱子所含的成分士的宁;大黄和番泻叶均含有番泻苷而具有泻下、抗菌和止血作用;黄连、黄芩、黄柏、北豆根、苦参等主要含生物碱,皆具有抗菌、抗炎、解热作用;而栀子、知母等主要含苷类成分而具有抗菌、解热、利胆等作用。

中药之苦味,黄连当是首位。

黄连之苦,几乎尽人皆知。黄连所含的抗菌消炎成分小檗碱在水溶液中有苦味,而黄连的小檗碱含量为7%左右,其苦味可想而知。人们都知道蜂蜜味甜,其实也有苦的。蜜蜂采黄连花汁酿造的蜜,其味极苦,具有类似黄连的功效,对治疗伤寒、热盛心烦、菌痢、喉痛等疾病有不小作用。然而,小檗碱还不算最苦的成分,另有一味中药——龙胆,含有2%的龙胆苦苷,而龙胆苦苷在水溶液中,有苦味,该成分是龙胆清泻肝胆实火的主要成分。

黄连、木通之苦病人尚能接受,最难吃的苦味当属穿心莲,其味开始尝时不苦,稍许即苦而持久,不仅极苦,而且苦至咽喉,经久不减。所含的苦味成分穿心莲内酯等不溶于水,是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有效成分,主要为穿心莲内酯,含量可达2%,其抗菌消炎作用强于氯霉素与痢特灵,中医临床也较少用。但在煎煮过程中,由于受其他成分共溶或助溶作用,可使其溶解度增高,仍有抗惊厥、解痉、解毒作用。

从化学、生物或中药的角度看来“良药苦口利于病”还是有其道理的!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您有独特见解吗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你有独特见解吗?

谢邀

这两句话反过来说,我想是用“忠言”来证明“良药”吧?也许这就是独到的见解?呵呵!玩笑了!不管这两句话如何排列,大家都会明白这其中的意思。那就是“忠言”和“良药”都是对症的好东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好东西”还要反复的强调别人也不会去接受呢(显然大家把这句话搬出来就是为了别人能够接受自己“良言的)?我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咱们从多个角度去想过这个问题没有?仔细想了你就会明白人们不去接受也是有一定人们的道理的。

首先,我们来看“良药”

什么是良药?这个应该很好回答,对症的药就是良药。

药是成为了良药,良药适用于给人治病,假使说这个病人吃了你的良药,病症是消失了,反而还把人给整死了,你还会说这个药还是良药吗?这个有点像我们常开玩笑说的:“驼子整平了,而人却整去了”一个道理。

诊断病情,光靠良药是不够的,每个人都不会是相同的体质,而每个人还会身负不同的其它疾病,医生在下药的时候,都会统筹兼顾,明明是良药也不能用,用了能够激发旁边一个要命的病。显然,这里不是“苦口”的问题,而是要命的问题,从而说明“良药”在这种状况下已经不再是良药了。

咱们再来说“忠言”

什么是忠言?这个也好回答,看见全面明明有陷阱或继续下去会导致错误,劝你不要去尝试,这应该就是忠言。

这个“忠言”是你站在你的高度或你的那个时期或单独的视觉看问题得出来的结论,换了一个高度、换了一个时期以及换成多视角再来看问题,也许还是“忠言”,但这个“忠言”已经滞后或不适宜或没有全面布局观念。

人站得越高看着越远,以高的眼光看问题,一定会看得更清楚、更全面。他不接受你的“忠言”自有他的道理。何况还有很多情况也不会接受你的“忠言”。比方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或“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当然还用“诱敌深入”,还有“混淆视听”等等。

综上所述,人家不接受的应该不是“逆耳”或“苦口”,关键的是这个“忠言”和“良药”是谁给出的定论。如果说是你给出的定论,那就不见得是别人所需要的,只要不是别人所需要的,你的忠言在别人那里已经就构不成忠言,你的良药也就构不成良药了。甚至,有时候还会起到反的作用。因此,人们拒绝的应该是你认为的“忠言”或你认为的“良药”。而真正的忠言或良药还他的在酝酿之中。你说呢?

个人观点,不到之处请指正。我是【昔日的港湾】职场领域创作者,有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友们可关注我或在下面留言与点评。谢谢大家!

  • 照片来自于手机自拍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出自哪里你是怎样理解的

谢邀!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最早出自《增广贤文》良药多数是带来苦味,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元始•列传•五十五》

《孔子家语六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意思是说,苦口的药虽然很难让人吞咽,但利于病,忠诚的话虽然有点伤人,但却能帮助我们一言一行,形容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告诉我们,一个人活在世上 如果能够得到智者的批评,是很幸运的事情。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在劝诫人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反对意见,即使这些话不好听。

这句谚语容易让人认为忠言就一定逆耳,一定不好听,就像良药一样苦口。

其实,忠言也可以说得顺耳一些,就看怎么去表达,南辕北辙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都是忠言,但不会逆耳,君王自然愿意听取。一味地说教,一味地反对的忠言,别人即使听取了,心理也不会高兴。

每个人都有“不”字和“但是”心理障碍。你的话里带有“不”“但是”,别人往往不会听取,会和你反着来。“车不要开那么快”“不要玩手机了”“虽然这次考试你进不了,但你要是少玩手机,进步会更大的”这些话,听的人往往会不乐意。

提意见时,把话说顺耳些,少用“不”字、“但是”,这样就皆大欢喜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老古训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一种讽刺,这是为什么

过去全靠中药治病,但中药都是苦的,所以有良药苦口这一说。前面这半句是为了辅助佐证后半句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忠言逆耳利于行即忠实的荐言往往听起来都让人很不好受,现实中闻过则喜的人必竟是少数,所以有时就被当成了讽刺。

我个人认为人要听反对的声音,要有人为你的行为提出意见,以校正你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