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民国十七年黄花岗纪念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主要景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如何评价民国十七年黄花岗纪念币

你好谢谢邀请。民国十七年黄花岗纪念银币是福建省为了纪念1911年黄花岗起义,缅怀革命先烈而铸造的纪念性质的银质辅币。这种银币铸造量不算太多,市场上真品不多,最多见的民国十七年二角银币目前市场价上品在300元左右,其他年份的则较少见。

黄花岗纪念银币毕竟是纪念币性质,所以只是在民国十七年二角有大量发行,一角则发行量极少,其中一角币重7分2厘,二角币重1钱4分4厘,成色为银八铜二。而到了民国二十年又铸造了少量黄花岗银币,用来在市场上补充发行,而大量发行流通的则是福建官局造一毫、二毫银币。

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一年(1928 ~ 1932 年)福建省铸,共有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一 年三种一角和二角银币。以民国二十一年一角最少存世,其他稀缺度排列如下:二十一年二角、二十年一角、十七年一角、二十年二角,十七年二角最常见。

目前市场上的黄花岗纪念银币价格分别为:民国十七年一角上品1200元,二角上品300元;民国二十年一角上品1500元,二角上品600元;民国二十一年一角上品2500元。民国二十一年二角为试铸币,极为少见,市场价上品10000元。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主要景点

浩气长存竣工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正门牌坊长31米、宽3米、高13米。门额上以花岗石镌刻着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贴金大字。从词义上说,浩气就是正气。 七十二烈士之墓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喻培伦、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等100多人殉难,潘达微先生将收殓的72具遗骸营葬此地。 于1921年(民国十年)建成。纪功坊由前后各72块青石叠成崇山形,象征72烈士。这些青石分别刻上当时国民党海外各地支部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作为纪念他们捐款建设墓园有功的“献石”。纪功坊上的横额,是12个字的篆文:“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著名的革命党人 章炳麟书写。 献石堆顶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 碑廊里是后人为纪念缅怀死难烈士所立的碑。

孙中山为何评价黄花岗起义“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黄花岗起义之前,革命党进行九次武装起义,均已失败而告终。可以说很多人都丧失了革命的信心,进入到一个革命的低潮期。

黄花岗起义因为意外的事变,导致新军的武器被没收,实际参与起义的人只有百十号人。正是这百十号人,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大批清军的围捕中,很多的革命战士牺牲。

起义失败后,有革命志士收敛了牺牲的革命党人的尸体共72具,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葬于此地。

这次起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极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气,唤醒了人们的自由精神。这七十二人的牺牲让人们了解到革命精神,对清政府造成了大的打击。

此外黄花岗起义间接上促进了武昌起义的成功,所以黄花岗起义与武昌起义并寿是有道理的。

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都是怎样一群人

之前去见了个老同事,

闲聊中,

他说起前些天带着刚上中学的儿子,

去了趟黄花岗公园,

瞻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父子俩对着墓碑,一个个读出上面的名字。

他说,他和儿子一样,

只有在那一刻,才知道这些烈士的名字,

以往,他只知道一个烈士的名字:

写下《与妻书》的林觉民。

其他烈士的名字,湮灭在72这个数字里面。

都说在大历史的洪流中,

人民群众总是悲情地化作战争与灾难伤亡统计里,

一个个冰冷的数据。

谁曾料到,即便是英雄烈士,

经过时间的淘洗,也只能以群体形象让人记住。

72,何尝不是一个冰冷的数据?

这个数据的背后,是一些怎样的人?

他们各自有着怎样的人生与选择?

1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下午五点半。

喧嚣的广州城冒出了一队年轻的人马,

每个人臂缠白布,脚踩黑面树胶鞋,

腰缠炸药,手持枪刀,直奔两广总督署。

接下来的战斗中,这120余名英勇的起义者,

有的当场战死,有的被捕就义,

大多化作了黄花岗墓园内的一抔黄土。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纪功坊

喻培伦,四川内江人,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

曾自称“世界恶少年”,表示对封建制度的挑战。

他的特长是制造炸弹,留学期间,

因研究炸弹不慎引发爆炸,引来了日本警察,

并“牺牲”了右手三个手指。

喻培伦曾与汪精卫等人进京,谋刺摄政王载沣,

计划暴露后,他侥幸逃脱,

化名王光明、尤国楠,分别寓意“望光明”、“忧国难”,

在香港继续研发炸弹,被革命党人称为“炸弹大王”。

黄花岗起义之前,起义的计划已经泄露,

清军在广州城内作了严密的戒备。

要不要延期?革命党内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喻培伦十分气愤,向起义领导者黄兴慷慨陈词:

这次起义,倾国内外同胞的人力财力。

如中途延期,万一不能再举,岂不断送了革命?

革命总是要冒险的,何况还有成功的希望……

黄兴也非常痛苦,以往多次起义失败,

已经使革命党人在海外募款的信用日益不佳,

这次起义前后已用掉募款十多万元,

如果无疾而终,如何面对资助革命的海外华侨?

黄兴决定拼个人一死,来挽救革命信誉,

他本可以坐镇香港指挥起义,但自己冲到了第一线:

我既入五羊城,不能再出去。

起义前夕,革命党人阻止喻培伦参加战斗,

革命还需要他继续制造炸弹,为革命储备有用之才。

喻培伦自己站出来反对说,

党人都是有用之才,如人人都留为后用,谁与谋今日之事?

当革命需要流血时,我应为前驱!

起义时,他胸前挂着满筐炸弹,勇往直前,

退出总督署后,辗转巷战,他始终战斗在最前列。

终因弹尽力竭,浑身受伤被俘。

面对审讯,他担心连累家人,至死都说自己叫“王光明”。

三天后,“王光明”遇害,年仅26岁。

▲喻培伦

2

在此次起义中,喻培伦的真实身份是:

一名“选锋”,即敢死队队员。

黄兴、赵声作为黄花岗起义的直接领导,

吸取了此前历次革命失败的教训——

依靠起义中临时运动起来的军队、会党,

他们纪律性不强,常常不听从指挥。

所以革命必须精选一支由起义领导机构直接掌握的队伍,

作为起义发难的先锋,这就是“选锋”。

最初计划的选锋是500人,后来增加到800人。

参加选锋的很多年轻人,都是海外华侨。

黄花岗起义遇难者中,有姓名可考者计86人,

其中至少30人有华侨身份。

年龄最小的才18岁,最大的52岁,大多是二三十岁的青年。

基本都是风华正茂的年纪。

据说,当时想回国革命的年轻人太多,

只能以抽签的形式决定谁能回国参加起义。

越南侨胞组织了一个30多人的敢死队,

因搭乘船只中途遇到大雾,没能赶上黄花岗起义。

选锋李炳辉,是一名马来西亚华侨,起义前夕回国。

他母亲得知儿子回国了,想让他回家见一面。

他也很想念母亲,但含泪给母亲写信,

说有重要任务在身,现在还不能回去看您。

在信里,他附了自己写的一首诗:

回头二十年前事,此日呱呱坠地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