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国为什么在梵蒂冈?什么是“罗马问题”“教皇国”又是一个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教皇国为什么在梵蒂冈

至于教皇国为什么在梵蒂冈,我们就要先从罗马帝国开始说起,曾经的西罗马帝国是多神教,皇帝兼任最高祭司的职责,现在是由教宗来担任。

到了公元4世纪末期,西罗马皇帝废止胜利女神祭司,只信奉耶稣,并且让罗马教会第39任主教接任教皇一职,公元五世纪中叶东罗马帝国和东正教也承认了罗马教会的最高地位,并且这是罗马主教利奥一世也极具威望。

这段时间,西罗马帝国不断衰亡,教皇也在这个时候,逐渐的统治了整个罗马城,也是在这个时候,教皇修建了梵蒂冈宫和圣彼得大教堂,之后法兰克王国国王为了感谢教皇,两度出兵帮助教皇打败了巴德人,并且把罗马城和四周区域都送给了教皇,之后教皇有像附近逐渐扩张,领土一度达到了4万平方公里,这个时期的教廷的确变成了教皇国,梵蒂冈宫也从公元14世纪被当成教皇的行宫使用。

说到这我们必须要注意,不论如何,教皇国他始终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不同于其他国家建立在一个文化区域或者是某个民族世代居住的区域上,宗教始终只是一种精神寄托,而非真真实实存在的,一旦和民族主义,文化政权碰撞所有的实权便会土崩瓦解。

19世纪开始,意大利逐渐开始统一,并建立了意大利王国,再次期间罗马教皇还在不断强调自己崇高的地位,很快罗马城被意大利王国收复,普法战争后法军撤出罗马,意大利王国统一,教皇退居梵蒂冈宫,这个时候教皇国也正式灭亡,但始终意大利王国都是尊重教皇的人身权利。

随后法兰西帝国出兵干涉,到了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和教宗教宗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朗条约”,这个时候梵蒂冈正式被承认为主权国家,之后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主权属于教宗。

所以准确的说教皇国早已灭亡,现在只有教廷,教宗留在了梵蒂冈。

什么是“罗马问题”“教皇国”又是一个什么国

公元7世纪以前,今天意大利所在的亚平宁半岛的这片土地的统治者是拜占庭帝国。而后,日耳曼人的一支伦巴底人将拜占庭势力逐出意大利。控制了这片领土。

公元8世纪,当时的法兰克王国的君主丕平驱除了亚平宁半岛上的伦巴底人。但是丕平并没有把从伦巴底人手里夺回的土地归还拜占庭,而是将今天意大利中部,以罗马为中心的一块土地,赠与了当时的教皇司提反二世。这就是欧洲中世纪史中著名的“丕平献土”。而后丕平的儿子查理曼大帝又宣布教皇是这些土地的最高统治者。

丕平献土使教皇拥有了大面积的世俗领土。但是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教皇的土地是法兰克王国的君主所赠。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在世俗政治中教皇就变成了法兰克皇帝的封建附庸呢?所以为了消除法兰克王国日后可能以此为由控制教廷的隐患。教廷的神学家们就干脆伪造了一份所谓“君士坦丁献土”的历史文献。也就是说在丕平把土地赠送给司提反二世之前。早在公元四世纪,也就是400年以前,君士坦丁一世已经把这块土地赠送给教皇西尔维斯特二世了。而且绘声绘色地编了一个故事:因为教皇通过祈祷治好了君士坦丁一世的麻风病。君士坦丁一世被神迹感动,于是接受了洗礼,信仰了天主教。而且将罗马帝国的都城罗马奉献给了教会。而他自己到博斯普鲁斯海峡旁的拜占庭另建新都。就是今天的伊斯坦布尔。而且君士坦丁一世奉献的土地不仅仅是意大利中部罗马城和周边的土地,而是整个罗马帝国的西半部领土。而且还宣布教权高于王权。皇帝是教皇的扈从。

文献编好了但最后没有用上。因为查理曼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所以法兰克王国没有了唯一合法继承人。所以没有哪个继承人有权单独提出对教皇土地的宗主权。

这就是所谓教皇国和它所拥有的领土的由来。

教皇国的土地在1861年意大利统一后基本被划入了新的意大利王国。新的意大利王国同时宣布罗马是新国家的首都。但当时的教皇拒绝接受意大利王国对教皇国土地的主权。而当时罗马城在法国军队的保护下,仍在教皇的控制中。所以新诞生的意大利王国

虽然占有了所谓教皇国的绝大部分土地,但并没能收回罗马城。

十年以后,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撤走了驻守罗马的军队。意大利王国趁机收复了罗马城。而当时的教皇庇护九世,拒不接受意大利王国的合法性。退至自己的寓所即梵蒂冈城内,宣布与意大利为敌。并宣布自己为“梵蒂冈的囚徒”。

从1870年一直到1929年,59年时间,五任教皇,庇护九世,利奥十三世,庇护十世,本笃十五世以及庇护十一世。始终如一,绝不退让,绝不屈服。甚至号召信徒拒绝担任意大利王国的公职。这就是所谓“罗马问题”。

一直到1926年,墨索里尼政府开始启动与教廷关于解决“罗马问题”的谈判。经过三年艰苦的周旋。双方最终在1929年签署了《拉特兰条约》。这才最终解决了“教皇国问题”和“罗马问题”。

世界上两个首都距离最近的是哪两个国家

距离最近的两个国家的首都,近到你无法想象,简直就是一个城市一样,如果不是隔着一条河,这两座城市已经合为一体了。

这两座城市就是位于非洲的刚果共和国首都布拉柴维尔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首都金沙萨,刚看到是不是有点蒙,分不清楚,所以国际上为了更好地区分两个国家,就在他们国名简称后面加了一个后缀,就是首都的首字母,刚果共和国简称就是刚果(布),刚果民主共和国就是刚果(金)。

这两个国家的名字之所以会如此相近,主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是13-14世纪,建立的刚果王国的一部分,后来被欧洲列强侵略成为殖民地,60年代独立以后,法国殖民地部分称为刚果共和国,后又改成刚果人民共和国,现在又改成刚果共和国,就是刚果(布)。

比利时殖民地当时也称为刚果共和国,简称刚果(利),64年改名刚果民主共和国,并将首都改名金沙萨,简称刚果(金),71年又改名扎伊尔共和国,97年又恢复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原名简称刚果9(金)。

所以70年代的人很多人学地理的时候,非洲的很多国家和现在都对应不上,是因为它们的政权变动得太多,国名也变化太多导致的。

所以世界上两个国家首都距离最近的就是刚果(布)和刚果(金)的首都,布拉柴维尔和金沙萨了,最近之处只有1公里左右。之间只隔着一条刚果河。

教皇国是如何起源,又如何衰弱的

教皇国的起源:

教皇(拉papa)亦被称为“罗马教皇”。是天主教教阶体制中职位最高者的称谓。公元756一1870年间,兼任教皇国的元首。papa一词,源出自希腊文pappaS,意即为爸爸,是早期基督教会对高级别教士的一般性尊称,在正教会和东方其他一些古老教会中仍有一些古老教会中依然有用以称神父的。公元四、五世纪后,罗马城主教逐渐扩展势力,于公元756年又得到法兰克国王丕平(矮子)所赠意大利腊万纳至罗马的一带地方,由此教皇国始建(起源)。首都罗马。

教皇国的衰弱:

但教皇国疆域却有变更。阿维尼翁教皇及天主教会大分裂时期,罗马市民曾两次夺取政权,建立共和国。公元1809年为拿破仑法国所占领。到公元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处于了奥地利保护之下。公元1859年奥地利退出,大部分领土并入撒丁王国。公元1870年全部并入意大利王国;教皇退居罗马城西北的梵蒂冈。至此教皇国走向衰弱,教皇国的名称一般也不再沿用。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