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粟裕逝世,4位老将军亲自赶到床榻前,留下一张最后的合
发布时间: 2023-07-11

“我死后,不要搞追悼会,直接火化就行,再将我骨灰其中一部分撒到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样,我就能和长眠的老战友们团聚了……”

1984年年初,病床上的粟裕精神状态看上去还不错,他与家人聊天时,聊起了自己的身后事,谁成想,这竟是粟裕生前与家人说的最后一段话,2月5日,粟裕因病离世。

虽然粟裕生前遗愿是不举行追悼会,但是,得到消息的老战友、老同僚们还是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赶到了殡仪馆,他们想再见一下粟裕最后一面,送别一下这位老战友。其中,4位开国元勋站在粟裕的遗体前流下了炙热的眼泪,并留下了一张最后的合影。

他们,分别是什么人?

第一位,杨尚昆。1907年,杨尚昆出生于四川潼南,1925年参加革命,次年被组织上选派至苏联学习深造,5年后毕业回国继续参加革命工作。革命初期,杨尚昆主要从事宣传类工作,不久后转入战斗一线。红军时期,他曾与彭德怀搭档指挥战斗,仅一年时间便参与作战几十场,战功卓著。

抗战爆发后,杨尚昆主要从事行政工作,建设根据地,积极组织开办党校,为我国抗日战争培养了很大一批骨干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杨尚昆继续在中央从事行政工作。无论是从军亦或是从政,杨尚昆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1981年时当选军委副主席兼任秘书长。

1984年粟裕病逝,杨尚昆亲到现场与其遗体告别,可见军委对粟裕的高度重视,以及多年来他为国家辛勤付出的认可。

展开全文

第二位,余秋里,时任政治部主任。1914年出生的他,15岁便投身了革命,从军后的他积极参与作战的同时也不忘学习,先后进入红大、抗大学习,他坚持用知识武装自己,他坚信知识不仅能改变命运,亦能改变战局。土改时期,他跟随队伍南征北战,曾多次负伤;长征西进作战时身负重伤,失去左臂。

失掉一条胳膊,却并未影响余秋里的革命决心,抗战时期,他坚持在一线指挥作战,8年时间参战无数。新中国成立后,余秋里响应号召来到地方机关从事行政工作。1982年时任总政部主任,兼任军委副秘书长。

虽然都是军人出身,但是,余秋里与粟裕在战场上的交集也并不多,二人所处军区不同,对应的战场也不同,尽管如此,这并不妨碍他们互相知道,粟裕“战神”的名号在全军几乎人尽皆知,余秋里对于他一直以来都是很敬仰的,粟裕生病初期,余秋里就曾多次去看望过他,并叮嘱他:“好好养病,不要再有什么心理包袱了,你的功绩,国家和人民都不会忘记的!”

接到粟裕离世的消息之后,余秋里很是悲伤,虽然粟家遵循粟裕遗愿不准备举办追悼会,然而,他还是亲自到现场送了粟裕最后一程。

第三位,杨得志。杨得志将军是粟裕的湖南老乡,17岁参军,战争时期,杨得志与粟裕的交集也不是很多,二人都曾先后在红4军中战斗生活过。解放战争时期,杨得志主战场在华北等地区,后进军西北地区,粟裕率华东野战军曾与之有过呼应合作,虽是间接的,却也是二人为数不多的合作中较为成功的一次。

说起来,二人还是颇有缘分的,二人都曾在解放军总参部担任过总参谋长。杨得志站在粟裕的遗体前,想起了昔日的种种,往事皆成云烟,故人终已离世。

第四位,张爱萍。粟裕病逝时,张爱萍站在老首长的遗体前泪如雨下,张爱萍是四川达县人,1910年出生,15岁那年考入当地中学读书,读书期间接触到了诸多新思想,这让贫苦出身的他一下子看到了希望,在校期间,张爱萍与同学们一起极参加进步活动,一年后加入了共青团。

中学毕业后,张爱萍来到了上海,在沪期间主要从事地下工作,后遭巡警抓捕,被捕后曾遭多次刑讯逼供,张爱萍咬紧牙关死不承认,最终因查无实证被放出。

被放出来后的张爱萍并没有因此退缩,反而更加激发了他内心中的斗志。抗战爆发后,张爱萍积极投身战场,抗战杀敌,带队厮杀,敢于冲在最前沿。国共合作期间,将领军事调动颇大,二人虽为新四军战友,但是,碰到一起的时间并不多。

解放战争时期,粟裕被任命华中野战军总司令,张爱萍任副司令,两位老友再次相遇并肩作战,不过很可惜,张爱萍在之后的一场战役中受重伤,需离开部队前往苏联接受治疗,而他与粟裕的战场合作也不得不提前终止。1982年,任军委副秘书长。

面对粟裕的离世,身为老部下的张爱萍怎能不伤心,战场上一起拼刺刀,和平年代一起话家常,他们的战友情谊是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以前每次分别总会期待下一次见面,可是,如今这一次竟成为了永别,只留下了最后一张珍贵的合影。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