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学报(你了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的“蜀道”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你了解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的“蜀道”吗

谢邀。

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诗仙李白曾作《蜀道难》一诗,具言蜀道之艰难。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是指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仓道等。

蜀道开凿于秦汉时期,是秦汉及后世蜀中通向关中的交通线。段渝《蜀道与蜀身毒道》认为,蜀道之名来源于西汉扬雄《蜀王本纪》、东汉来敏《本蜀论》和东晋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所述秦伐蜀、蜀王令五丁开石牛道的故事(《蜀道与蜀身毒道》,《巴蜀文化研究动态》2011年第3期)。高大伦考证,《后汉书・张霸传》所说“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似为“蜀道”一名最早见诸文献的例子。魏晋南北朝之间未见此名,隋时蜀道名称渐为常见,唐代“蜀道”较此前则更为多见,两《唐书》中都有多处提到“蜀道”。

今天介绍其中主要3条。

褒斜道

关于褒斜道的路径,《史记・河渠书》说:“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渭。”《后汉书》卷6《孝顺帝纪》注引《三秦记》:“曰:褒斜,汉中谷名,南谷名褒,北谷名斜,首尾七百里。”李之勤等学者经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指出,古褒斜道沿渭水南侧支流斜水(今名石头河)和汉水北侧支流褒水河谷行进,故名,亦省称为斜谷道。其走向,首先由蜀之金牛道抵汉中,经褒城,出褒谷口,越七盘岭或穿石门洞,经孔雀台,沿褒水干流狭谷险段至褒河上游三源相会的西江口,又经两河口,西折入红岩河上游虢川平地,入石头河中游宽平的桃川河谷,翻老爷岭,东北入斜谷关,经眉县,过周至,西行至户县,再东北直抵西安(李之勤等:《蜀道话古》,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4页)。

褒斜道的开通时间,曾有学者认为开通于秦(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0页),多数学者认为开通于于先秦,但对具体在哪一时段则有争议。常璩《华阳国志》说“人皇出斜谷”,似乎褒斜道古来就有。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南褒北斜,两岭高峻,中为褒水所经。春秋开凿,秦时已有栈道。”以为始凿于春秋时期。现今学术界认为,褒斜道在商代已经开通。李伯谦(《城固铜器群与早期蜀文化》,《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2期)、林向《三星堆遗址与殷商的西土》(《四川文物》1989年专辑)等根据汉中城固苏村等地出土的商代中、晚期青铜器群及陶尖底器等文化遗存,认为应是蜀人的遗存。尽管他们没有直接讨论蜀道,但已暗示了其间已有交通存在。徐中舒根据四川彭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认为是蜀人参加武王伐纣后分得的战利品(《四川彭县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文物》1962年第6期),从地理位置看,蜀人必然是出褒斜道参与伐纣的。李学勤认为,《逸周书・世俘》所记载的“新荒命伐蜀”,是说周武王令新荒追讨逃入蜀地的商王朝旧臣霍侯等(《论繁蜀巢与西周早期的南方经营》,《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巴蜀书社,2008年,第3~5页),也间接指出了商代蜀道已通。王子今《秦汉交通史稿》根据蜀人参与武王伐纣的记载,认为川陕之间最早的有可靠依据的交往始于商周之际(《秦汉交通史稿》,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50页)。高大伦认为,虽然史书未明载蜀人加盟周武王的讨商大军是走东道出三峡还是北上翻秦岭,但从考古遗存分析和当时商周对垒的情势来看看,必然是走的北道(同上)。段渝指出,从汉中入蜀的道路,根据商代武丁期卜辞“伐缶与蜀”,缶即褒,即汉代之褒中,今陕南褒城,可见商代中、晚期褒、蜀有路相通,此即褒斜道。殷末蜀师北出褒斜伐纣,西周末郑国遗民南奔南郑,春秋初蜀、秦商品的流通,战国时蜀、秦争南郑,蜀有褒、汉之地等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都说明褒斜道开通于商代,在先秦时长期畅通不衰(段渝:《四川通史》第一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9页)。

褒斜道经历了民间踩踏成路、民间维修、政府维修与拓宽的过程(罗开玉《四川通史》第二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3页)。王开认为,在战国中期秦、蜀相争之前,褒斜道主要是民间自发修路,仅可供行人、牲畜驮载货物,不能通车。战国中期,秦、蜀二国都曾出动人力维修,大规模改造道路。秦昭王之时,“栈道千里,通入蜀汉”(《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第104页)。楚汉之际,公元前206年,刘邦领军从褒斜道退入汉中,烧毁沿途栈道。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褒斜道又回到不能通车,仅可供人、畜行走的状况。汉武帝时,为了兴修褒水、斜水的漕运,又修凿通了褒斜道。后公孙述据益州,拆毁了褒斜道栈道。在汉明帝永平四年,凿通石门隧道;六年,又对褒斜道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三国时期,蜀汉与中原曹魏展开了长期的军事行动,作为蜀地沟通中原的重要通道,双方都多次对这条道路进行了维修,仅见诸史书记载的就有4次。

褒斜道最大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绵绵无绝的栈道。褒斜道栈道之险峻,为汉代全国诸栈道之冠,是栈道建设的典型佳作。计有五中类型的栈道:标准式,平梁直柱结构;斜坡搭架式;斜柱式,平梁直柱加斜柱撑结构;无柱式;隧道式和凹槽式(杜葆仁《褒斜栈道的工程技术》,《石门》总第2期,1986年9月)。褒斜道的石门隧道,南北平均长15・75米,东西平均宽4・1米,平均高3・6米,是世界上最早通行车辆的人工隧道(王子今《“伐驰道树植兰池”解》,《中国史研究》1988年3期)。褒斜道是中国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选线最佳、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栈道。(王开,同上,第102页)

褒斜道的用途集中体现在经济贸易和军事对抗等方面。《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关中“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砂、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焚,童,西近邛笮,笮马牦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明确记载了蜀经褒斜道与关中发生着广泛的经贸关系。经由褒斜道进行的军事行动也不少,先后有周文王、周幽王时期的伐蜀、伐褒,“经营南国”。周武王伐纣,蜀军就是经褒斜道北上到丰邑参战(王开主编:《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第12页)。有汉一代,褒斜道都是军事行动的要道,甚至栈道的几兴几废,都与军事行动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北上伐魏,蜀军及其军需物资运输多次经由褒斜道北上作战。

故道

故道又名周道、嘉陵道、陈仓道,是蜀地通往关中的另一条重要干道。任乃强认为,褒斜谷道未开通前,秦川赴汉中由大散关下,沿古故道水(嘉陵江东源)至沮县,转阳平关,入汉沔平原,待褒斜道通后,此道渐废,故曰故道(同上,第102页)。李之勤等则认为,故道沿嘉陵江东源故道水河谷行进,故名。

故道的走向,先由金牛道经五盘岭或阳平关至金牛镇,北至略阳,沿嘉陵江东北行,翻老爷岭,至白水江,北越青泥岭至徽县,东北折入两当县,东越嘉陵江支流永宁川、庙河、红岩河,入嘉陵江河谷狭谷区至凤县,东北经黄牛岭,越大散门,进抵渭水之滨的宝鸡(李之勤等,同上,第29页)。

故道是蜀地与中原最早开通的交通干道之一。王子今根据王国维的考证,认为其开通年代相当早(同上,第52页)。段渝认为故道在商周之际已经开通。在宝鸡发现了大量的早期蜀文化遗物,即由故道传入。西周早期在宝鸡的渭水之南建有散国,周初青铜器《散氏盘》铭文中记有“周道”,王国维考证此周道即是故道,《水经・渭水注》也提到宝鸡附近渭水支流水有“周道谷”,可见故道之开通,其年代大概与褒斜道相差不远(段渝:《四川通史》第一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0页)。

故道是蜀道北段诸线中里程最长的一条道路。《通典》卷一七五说:从兴元府(汉中)去长安,驿路(即板道)一千二百二十三里。《史记・河渠书》说“故道多坂,回远”,从中原经此入蜀,比经由褒斜道多四百里路程。

故道曾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史记》、《汉书》的《高帝纪》都记载了刘邦在汉元年五月自汉中出兵,八月攻至陈仓,“还定三秦”。但史书对刘邦大军的行军路线却记载简略,以致后世多有争议。王开根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书・韩信传》记载的汉王“东出陈仓,定三秦”,认为刘邦大军正是经由故道北上,打回长安的。而且,大军的军需补给也是从故道运输的(《陕西古代道路交通史》,第117页)。建安二十年曹操取汉中,建兴六年诸葛亮取陈仓,均取故道(任乃强,同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其中第一、二次,也经故道北上(《资治通鉴》卷五九、卷六八。《三国志・蜀书》卷33《后主传》)。

但是,故道作为交通干道的重要性时有变化,时轻时重。故道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