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谁讲的好?从国学大师到被轰下台,55岁无人问津的于丹,到底做错了什
发布时间: 2023-07-06

《论语》谁讲的好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主流思想后,关于各种先秦儒家经典的解读成为了专门的学问—经学。经学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四库全书》经部收录的经学著作就达到了一千七百七十三部、共计两万四百二十七卷,可谓是卷帙浩繁了。在这其中解读孔子相关的著作也可谓蔚为壮观了。

因为《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思想,可以看作是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可谓是研究孔子的金字招牌了。因此,有关批注《论语》的书籍数量非常惊人。在历朝历代关于注解《论语》的书目,个人比较推荐如下书目。

一、古代部分

推荐何晏的《论语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黄式三的《论语后案》。

何晏的《论语集解》 适合已有较深基础者。

皇侃的《论语义疏》是南朝论语学的果实,玄学气息相对浓厚,带玄学味,如若有余力也可一读。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极大地吸收了汉魏唐宋论语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该书阐发义理最为精要。初读《论语》者在研习完这本书后,可以很快的对《论语》的思想有一个整体上的、相对精确的掌握,这可以说是这本书最大的优点了。同时,《四书章句集注》篇幅适中,对于阅读者来讲比较好上手。当然,这部书中多少掺杂了朱熹自己的思想,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是一部巨著了,资料收集的巨细无遗,非常适合准备研究《论语》者细细研读,这当然需要极大的毅力了。

黄式三的《论语后案》完整地收录了何晏的《集解》和朱子的《集注》,再加上黄氏自己的按语,下语精到,要言不烦。当然,如果不嫌《后案》篇幅稍大,直接从《后案》开始读也是可以的。

二、近代部分

推荐程树德的《论语集释》、杨树达的《论语疏证》、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等等,以上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原书本意,是阅读和研究论语所应必读的书籍。

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同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情况比较类似,相对适合研究《论语》者。

杨树达《论语疏证》比较特别,该书以《论语》前后文互证,用先秦秦汉古书相关内容与《论语》各章互证,读后会别有收获。但是相对于初学者难度很大,待有一定基础后,不妨一试。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这本书可以当做初步了解《论语》的材料,该书译文简洁易读,解释相对传统但很规范。当然这本书注释相对简略,存在解释不完整之处

钱穆的《论语新解》,功底扎实,内容丰富。略为遗憾的是主观性较强。

三、现当代部分

推荐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杨朝明的《论语诠解》。

从国学大师到被轰下台,55岁无人问津的于丹,到底做错了什么

“国学”指的是对于我国学术的简称,而“大师”指代的是对某人在学术、学问等方面上,有着很深造诣的尊称。“国学大师”连起来解释,指的是对“国学”研究相当出类拔萃的人。

一般来说,能够称之为国学大师的人!不仅仅只有学问造诣深厚,在道德、人品、文品也必须很卓越超前。近现代能够称之为“国学大师”的人,主要有唐文治、钱钟书等名人大家。但是我国有一位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被北京大学的学子轰下了台,这个人就是争议不断的于丹。

于丹的人物介绍

于丹1965年出生在北京,她的出生就很不一般,尤其是她的父亲于廉,就是学识渊博的国学大师。她家里一批人,都能够算是读书的知识分子。于丹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时还是中共十八大代表。

她在“2007年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排名中,以106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第二,也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当然于丹的爆红,还是要依赖于在《百家讲坛》栏目,于丹凭借自己独树一帜的主讲风格,获得了无数人的喜爱。

于丹主讲的时候,经常是气定神闲,娓娓道来的模式。同时对于古今中外的知识,都能很好的融会贯通,语言风格妙趣天成。甚至不夸张的说,很多人去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就是想要去看于丹的讲解。

于丹出名于《百家讲坛》栏目

在前几年的时候,《百家讲坛》栏目的爆红,在国内掀起了一场热烈的国学高潮。作为一档以传统古典文化为载体的栏目,当时的民众们十分痴迷这个节目。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缤纷的文化世界,突然觉得原来晦涩难懂的古典文学,还能够如此解读阐述。真的是有无处安放的魅力一般,让人有一种沉醉其中的感觉。

而于丹就是作为一位很好的古典文化传播者,也是从这里面走出来的所谓国学大师。尤其是于丹对于《论语》的点评解读,真的是通俗易懂,趣味无穷。让人觉得觉得这些生僻的古籍,也是如此妙趣横生。所有人都能够轻松愉快的去学习,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于丹越来越受到民众们喜爱和欢迎。

爆红后的于丹丑闻不断,逐渐被“金钱功利化”熏心

但是一夜爆红容易让人麻痹,无法左右自己的选择。于丹就是在爆红之后沉沦了,她也被人逐渐所厌恶。有人直言不讳的说表示,于丹讲述的所谓国学,实际上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只能称之为慰藉心灵的鸡汤罢了。同时在于丹爆红之后,她经常展示出来“耍大牌”的行为。

因为如果是一个国学大师的话,与她息息相关的应该是传统文学,因为她需要传播那些古籍文化。这也是为什么说,“国学大师”不仅仅只是学识渊博,人品、文品都应该是卓越一致的。但是于丹并没有做到这些,她在自己爆红之后,需要一切高级别的待遇。

只要有一些待遇不让她满意,她就大发雷霆暴怒,比如工作时必须住五星级酒店,否则就嚷嚷着不住。还时不时发脾气,这也把于丹的人品和专业素养,不好的一面都给显露无疑。而且于丹的每一次活动和演讲,基本上都是为了利益考虑。于丹在自己爆红之后,选择的并不是坚持初心的“传播古典文化”,而是以能够获得钱财的市场为主。

作为一个国学大师,在自己有了知名度之后,应该时刻保持清醒、反省,以及提高自己的专业内涵。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并且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解读和思考文化。但是这些于丹都没有做到,王朔曾经点评过于丹的讲解:“就像是给古典文化穿上了一层包装纸,变相熬了一碗装着白开水的鸡汤。”所以以利益为主的于丹,最终被时代的洪流给抛弃。

被轰下台的那次北大讲座

2012年11月17号 ,当时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关于昆曲的讲座。彼时邀请的都是昆曲领域的顶级专家,于丹也作为嘉宾被邀请进来。但是很多北大学子表示不满,因为他们认为于丹这个人,并不是昆曲领域的专业人士。

并且在出席这次昆曲的那天,于丹还脚踩一双数厘米的高跟鞋,穿着短裙和丝袜,就大摇大摆地上台了。这种穿着是一点也不适合当时的场合,并且很多学生认为于丹不尊重这次讲座。在于丹刚刚上台说了一句话:“我代表学校……”她的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就被不满已久的北大学子轰下了台。

这是一场关于昆曲艺术的专业讲座,当时全场的嘉宾都属于业内人士,但只有于丹一个是“门外汉”。作为一个不懂昆曲艺术的人,居然被作为嘉宾来主讲,确实有一定的讽刺性。并且于丹还穿着不符合场景。所以于丹被轰下台去了,并且就此以后,她的形象彻底大打折扣,同时受到的质疑和不满也越来越多。

民众的判断力逐渐提高,对于于丹“鸡汤式”的文化有所警惕

于丹在走红之前的时候,还是一副低调虚心的模样。但是在自己出名之后,她不断开始浓妆艳抹、以及雍容华贵的服装加身。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她并不是去讲学授识的,反而更像是去参加一场走秀。而且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原本对于国学知识的传播,最后成为了于丹牟取个人利益的手段。

据说曾经有企业邀请于丹去做演讲,但是于丹直言不讳的说:“我的演讲是需要按照小时计费的。”本来应该是严谨的学术性知识传播,于丹在自己爆红之后,却只想要以金钱利益化变现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