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歼15介绍?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的舰载机是哪一款飞
发布时间: 2023-07-06

这也是目前已知的歼-15在外观上与苏-33最大的区别,拥有可折叠机翼的歼-15在外形上与俄制苏-33非常相似,因此歼-15肯定会大量采用了已经服役的国产歼-11B和歼-11BS上的成熟技术,歼-15的机体重量肯定要比俄制苏-33轻,歼-15在战力上必然超过苏-33,而且歼-15的隐身性肯定会强于苏-33,歼-15与歼-11B在航电系统方面,歼-15由于研制时间比苏-33晚20多年。

中国歼15介绍

“歼-15”是中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也是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5是以T10K原型机为基础研制的一代国产舰载战斗机,其气动外形类似于苏联(俄罗斯)的苏33舰载战斗机。歼15是双发,双垂尾的重型战斗机,带鸭翼的三翼面气动布局,带有着舰拦阻钩,采用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具有优异的机动性能。2009年8月31日上午,国产歼-15战斗机在沈阳成功实现原型机首飞。由于歼-15的性能参数目前仍处于保密状态,故不能对歼-15的具体性能作一评价。不过由于歼-15与歼-11B的 歼-15效果图(高山制作)特殊血缘关系,我们仍能大致推测一些歼-15的性能指标。   拥有可折叠机翼的歼-15在外形上与俄制苏-33非常相似。西方军事专家甚至曾将首架歼-15误认成是中国此前从乌克兰购得的T-10K。有专家指出,中国飞机制造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研制出歼-15舰载机,主要是因为他们通过T-10K掌握了此类战斗机的总体技术。同时,歼-15的问世还显示,中国人已解决了先前在折叠机翼方面遭遇到的难题。   歼-15由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生产。其前身就是中国从乌克兰购买的苏-33的原型机T-10K-3。从外观上看。歼-15采用了前置全动鸭翼,这是最典型的“侧卫”系列三翼面布局。而且在外形上,歼-15也颇为类似苏-33。从这点看,歼-15与苏-33确实颇有渊源。同时,在战机盘旋开始着陆时放下起落架后,清楚的展示出其立柱式前起落架。而且从外观判断,歼-15的起落架要比陆基歼-11B粗壮得多,强度也要高得多。这也是舰载机与陆基战机最大的差别。   T-10K-3与俄国现役苏-33还有一定的差别,如果中国真的如某些人所谓的纯粹“照抄”了T-10K-3,将面临无法预料的极大技术困难,歼-15项目绝不可能有目前如此快的进展。通过之前20年对苏-27系列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摸索,以及自身技术能力的增长发展,中国技术人员积累了极为丰富坚实的技术基础。才能自行研制出歼-11B/BS这样优秀的中国版本。正是由于有如此深厚的基础,结合对T-10K-3的深入研究。中国才能在不长的时间里,迅速推出歼-15。说穿了,就算给沈飞一架“正宗”的苏-33,如果不是自身拥有深厚的技术基础,吃透“侧卫”系列的相关技术,想仿制都将无从入手。   国内网络推测,由于购得的苏-33验证机本身就不完善,所以歼-15只参考了苏-33验证机与上舰相关的部份,如:起落架结构、尾钩等等。之前曾有消息称歼-15继承了歼-11B的技术状态,所以歼-15实质上是歼-11B改,基本上用的都是歼-11B的技术,结构上,歼-15就是歼-11B的强化和折叠翼型,气动水平与早年不带矢量推力的苏-35(即苏-27M)相近。不过由于强度、减重和防腐的要求,应有更多的结构件使用了钛合金材料和复合材料。称歼-15是照抄苏-33是不正确的,除了外形基本上相同、以及均源自T-10/苏-27的血统以外,两者基本没有可比性。可以推测,歼-15在战力上必然超过苏-33。   首先,两者尽管在外观上高度类似,但依然存在一些差别。例如,苏-33的尾部着舰钩是外置式。而歼-15则是在尾部两个发动机间,有一个内置式的尾钩舱,这也是目前已知的歼-15在外观上与苏-33最大的区别。而且两者前至鸭翼的外形也有细微差别。歼-15鸭翼比苏-33要尖锐些,而且后掠角也更大。该机的整体升力系数要比苏-33大,加上一定的机体减重效果,舰上起飞的载重量比起苏-33有明显进步。从对比照片上看,歼-15的翼展比苏-33小,机翼折叠的位置不同,襟翼也不同于苏-33,增升效率也不同,具体参数尚不得而知。   从航电角度看,歼-15由于研制时间比苏-33晚20多年,加之中国飞速发展的电子工业技术,歼-15遥遥领先于俄军现役的自用版苏-33将是不争的事实。也正是由于航电系统严重落后,才导致苏-33在作战能力上远不如美国的F/A-18E-F和法国的“阵风”,甚至不如中国自行生产的歼-11系列。在航电系统上,估计歼-15基本继承自歼-11B和歼-11BS。座舱火控系统实现了全数字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玻璃化”座舱。包括一具国产新型平显、两块国产大型多功能彩色液晶显示矩阵和三块中型多功能彩色液晶显示矩阵。整个座舱内只保留了极少数作为备份用的机电仪表。当然,由于是海军用舰载机,歼-15的航电与歼-11B相比,肯定会有相当区别。例如,肯定会增加与舰载起降环境,以及海洋作战环境相关的设备,如自动着舰引导装置等,在这方面肯定会比歼-11B更复杂。而且目前的歼-15只算基础,后期随批次的改进会很可观。   此外,考虑到海洋作战复杂而苛刻的环境要求,歼-15的机舱内肯定会继承歼-11B所装备的,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座舱综合环境控制系统,用来保证舱内环境的舒适性以减少飞行员的疲劳度。此外,歼-11B和歼-11BS上已经运用的国产最新型头盔瞄准显示系统,以及综合了国产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和激光陀螺仪等的国产新型综合导航系统,和新型机载综合光电/电子自卫/电子战系统等也会得到应用。   有网络评论认为,歼-15与歼-11B在航电系统方面,最主要的差别是在机载雷达方面。歼-11B采用的是是国产新型1471数字化脉冲多普勒多功能大型机载火控雷达系统。该雷达系统是目前已知的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用大型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对空目标最大探测距离达到350公里,可以同时跟踪20个目标并同时引导主动雷达制导超视距空空导弹攻击其中威胁最大的6个目标,具备良好的对地(海)面探测能力和对地面地形的多普勒波束锐化扫描/地图适时测绘功能,而且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估计歼-15很可能采用了与新型歼-10B和歼-11BS类似的,国产新型数字式有源相控阵雷达。该型雷达在2007年通过技术评审验收,目前正逐步交付一些重点部门。当然,也不能排除歼-15的早期型号继续沿用歼-11B的脉冲多普勒的可能性。但该雷达的海军版肯定会比空军版更强化反舰能力和对海能力。 基于海军对海攻击的特殊需要,歼-15的机载雷达肯定会更强化对海搜索和反舰导弹制导能力,将拥有更高的探测精度和探测距离,以及更强的抗海面杂波干扰能力。此外,风挡右侧安装有歼-11B上装备的目前中国国产最新型量子阱红外光电前视探测装置,其技术已经达到了目前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该系统综合了国产最新型红外/热成像探测仪和激光测距器,可根据目标的红外辐射源搜索、探测和跟踪空中目标,当飞行员目视观测可见目标时,用于确定可见目标坐标、测量距离,并完成瞄准空中和地面目标的任务。当该系统探测受到气象条件如云雾影响时,战机的机载火控雷达将自动接手进行探测。左侧则是可收放的空中受油管。   与中国兄弟相比,俄制苏-33在航电系统上要落后将近20年。苏-33的雷达是陆基苏-27的N-001机载雷达的改进型。与苏-27使用的原版雷达相比,增强了对水面目标的探测能力,同时还增加了使用空-舰导弹或空对地制导武器器的能力。苏-33采用的N001雷达对空作战模式明显落伍,不具备多目标同时截击能力,空-面模式下,只具有简单的对海作战模式,可以控制反舰导弹攻击中型以上水面舰艇。与歼-11B的中国造1471机载雷达相比,无论是探测距离,还是抗干扰能力以及综合多用途作战能力上,都有巨大差距,更不如中国新型机载国产新型数字式有源相控阵雷达。   同时,苏-33座舱充分展现了“苏联风格”,布满了老式机电仪表。右上角有一具单色多功能显示器,可以显示雷达和红外系统得到的信号图形。唯一比老式苏-27优越的,是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平视显示器。在人机工效方面远不如采用玻璃化座舱的歼-15。苏-33拥有一具早期型号的头盔瞄准具,可以和火控系统以及风挡前的光电探测装置实现交联,用来控制大离轴的R-73近程空-空导弹。它的光电探测装置与早期苏-27是同一型号,作用距离和功能都不如歼-15上的中国新型产品。   至于操纵系统,歼-15应当和歼-11系列、歼-10系列以及歼轰-7A重型战斗轰炸机等国产新一代机型一样,使用了中国目前最先进的国产全权限数字式三轴四余度电传飞控系统。该系统是中国在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性能比原型苏-27使用的俄制模拟式电传飞控系统在技术上领先一代,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将极大的提高了歼-15的操作灵活性和机动性。当然,由于是舰载机,起飞和控制要比陆基战机复杂得多,因此歼-15的操纵系统肯与陆基战机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在最核心的飞控操纵软件上差别更大。歼-15的火控雷达、操纵系统和航电火控以及电子战等系统,很可能和歼-11歼-10系列以及歼轰-7A重型战斗轰炸机等国产新一代机型一样,通过光纤网络或数据总线构与新型大容量高速智能化中央计算机交联,构成一个整体开放式航电网络系统,这比俄制苏-33要领先整整一代。   按照沈飞改进歼-8系列的作风,歼-15在气动外型上同歼-11B相比没有太大变化。由于此前成功的研制出了纯国产的歼-11B和歼-11BS,因此歼-15肯定会大量采用了已经服役的国产歼-11B和歼-11BS上的成熟技术。而这将是他与苏-33的重大区别。   由于诞生时间比苏-27晚了20多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