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黎:落落大方的宋,本色当行的
发布时间: 2023-07-06


来源:《钟山》2021年第4期 2021年09月01日08:19

小编说

词是宋朝最高成就的文学形式,本文撷取了欧阳修、周邦彦两位大家,由其代表性词作入手,写出宋词“雅”的一路特色,“深致”、“落落大方”,精于格律又清丽精雅,无愧于宋词担当,为后世留下文学瑰宝。

潘向黎,1966年生人,现居上海。文学博士,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穿心莲》、短篇小说集《白水青菜》,随笔集《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等多部。出版有英文小说集WHITE MICHELIA(中文名《缅桂花》)。荣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

落落大方的宋,本色当行的词

文/潘向黎

欧阳修这个名字,对我来说,起码意味着三件事:第一,北宋一代文学家,诗词文皆擅。第二,有眼光,有气度,是他发现和提携了苏东坡。第三,他是一位清放洒脱、活得通透、风雅有趣的人。宋人蔡絛《西清诗话》记载:欧公守滁阳时,在琅琊幽谷筑了醒心、醉翁两亭,还让幕客中一个姓谢的,负责“杂植花卉其间”。这个姓谢的人比较谨慎,打了一份报告,请示种哪些花草和具体品种。欧阳修就在他的“请示报告”空白处以一首诗作了回答:“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西清诗话》赞叹说:“其清放如此。”

总觉得欧阳修诗词之妙多少被他文章大家的盛名所掩了。单说一篇《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那些山从课本里便耸立起来,遮住了山外的千里清波。

欧阳修的诗,其实比他的文要好。比如《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在困难处境中,虽有失落和感伤,但仍倔强坚忍,孤立无援,仍在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回忆中寻求力量,努力自我宽解。这种欧阳修奠定的心理和写作的双重路径,似为苏轼开先。

欧阳修的词以其别号“六一居士”命名——“六一词”,这是欧阳修文学成就最高的部分。他也是北宋词坛“雅”的一路的代表人物。因为这一路还有晏殊、晏几道父子,而这三人都是江西人,所以后世又将之称为“江西词派”。清人冯煦《宋六十家词选例言》指出:“(欧阳修)其词与元献(晏殊)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他们共同的源头是南(垃圾分类顺口溜:干湿要分开,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绿厨厨,黄其其,红危危,蓝宝宝。可回收,丢蓝色,有害垃圾丢红色,厨余垃圾是绿色,其它垃圾用灰色。垃圾多,危害大,分类摆放人人夸。)唐,而且都学南唐宰相冯延巳,所谓“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刘熙载《艺概》)

六一词,如何“深”?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女子和她对爱情的期盼,像暮春的花一样美丽而脆弱,而爱情本就容易漂移,人心都像自然界一样辽阔,也像自然界一样动荡无常,随时可能雨横风狂,对痴于情的一方来说,结局只能是无奈而无言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了。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一层层风景,一层层离愁,从特写到近景到远景的景物和山水,平芜尽处是春山,但相思没有尽头,爱却“迢迢不断如春水”,凄楚和折磨都没有止境。写来何等深切!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一说出来,人人觉得是自己的心里话,可是唯有他说得出。这样纯挚,这样痴,又这样天然。难怪王国维说其“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这一路,是欧阳修值得注意的特色,也是当行本色的宋词佳构。

欧阳修还有气度雍容、心无挂碍、落落大方的一路: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真是苏轼的老师,这首尤见出。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浣溪沙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还有西湖记游写景的十首《采桑子》,试看其中三阕可知其味——

其一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其三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其四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也有写得略浅而明快的作品,比如:

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扑面一股闺房的香气,女主是新娘,新婚的柔情蜜意和新娘的娇俏可人,写得都传神。欧阳修这一路不避俗,这首香艳,却不俗,有的则未必。

在欧阳修的时代,诗文才是正经事,填词是随性消遣,但也许正是因为不需载道,也不用顾及身份和创作理念,振笔直书,自由宣泄感情,所以,从文学价值上论,欧阳修的诗优于文,词又优于诗——“词胜于诗远甚。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王国维语)

仅仅因为他的词,或者仅仅因为他提携了苏东坡,他的生平就值得被铭记: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宋代文学史上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与这样的三朝名臣、文坛领袖相比,比欧阳修晚出生了半个世纪的周邦彦,身份和地位就不一样了。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宋史》本传说他“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大概是说他比较随便,不像个模范青年的样子,在家乡风评一般,但却读了很多书。宋神宗时成为太学生,撰《汴都赋》,歌颂新法,受到神宗赏识,升任太学正。此后十余年间,历任庐州教授、溧水县令等职。宋哲宗绍圣三年后又回到汴京,任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职。宋徽宗时提举大晟府(宋时最高音乐机关),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后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宣奉大夫。

周邦彦作品多写男女恋情、离愁别恨,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清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精通音律,曾创不少新词调。在婉约词人中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负一代词名”,在宋代影响甚大。作品有《片玉集》。

周邦彦“属于那种对政治没有太多兴趣,但有良好的艺术天赋与修养,喜欢为艺术而艺术的才士型人物。他虽以撰赋跻身仕宦之林,但最为擅长的,还是填词。”(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因此,同样有才华,同样是填词,对欧阳修来说是业余爱好之“余”,而周邦彦,填词是他的事业,他的志趣。宋徽宗让他掌管最高音乐机关大晟府,倒是知人善任。

北宋一朝,王国维认为“词之最工者”,当推李后主、冯延巳、欧阳修、秦观、周邦彦。但真正把词当成一门艺术,在内容或形式上做了自己的探索里程碑式的词人,欧阳修是一个(有深致),苏轼是一个(不求工),周邦彦是一个(求工而精绝)。

周邦彦的词,端的是好。好得不宜概括,因为一概括就板、就粗、就滞、就泛泛、就失其精微之文字美和绵延往复之音乐感。

周邦彦擅作长调慢词,这一点其实也说明词人的功力。

从诗到词,总体上而言,是从紧张到松弛,从刚到柔的过程。诗通常是一句一境,尤其是绝句,还因为篇幅特别有限而追求警拔;词则往往一词一境,整阕词完成一个意境。词总体是慢的。而无论在生活中还是艺术中,慢,并不容易。

“慢”的词,还分等级。从《十六字令》到五十八字以内的,称为小令。五十九字到九十字的,是中调,分上下两片。九十一字以上的,就称为长调,有的由上下两片构成,有的则由三片构成,三片又叫三叠,还有四叠的。从小令到中调到长调,是越来越慢了。那么,慢之又慢的长调,如何让人津津有味地听(读)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