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名词解释(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今天派2、古典加民歌3、现代派小说4、新历史小说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今天派2、古典加民歌3、现代派小说4、新历史小说

先给您格非先生的定义:
直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派小说,先给您
格非先生的定义:
直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而产生的中国现代派小说,在新时
期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伪现代派”时期(1979-1981)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弗洛伊德的心
理分析理论、意识流、象征主义)的影响,中国文学曾出现过以
“新感觉派小说”和“现代派诗歌”为代表的、在文学形式和写
作技巧方面进行探索的实验作品。代表作家和诗人有刘呐欧、穆
时英、施蛰存、戴望舒、李金发、卞之琳等等。这些作家的作品
或者在小说的形式、节奏、手法上带有现代主义的特征,注重捕
捉新奇的感觉,以表现作家眼耳感官里的城市风貌;或者受弗洛
伊德性心理学的影响,更重于心理分析;或者用朦胧的意象和含
蓄的语言来暗示、表现感觉和情调……不过,由于社会和历史的
原因,它们只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流派而存在,并没有产
生更大的影响。80年代初中国文坛现代派文学创作潮流的兴盛繁
荣,也不是二、三十年代前后现代派文学思潮的简单回归,而是
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涌入催生的产物。
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最早在诗歌界显现出
来。顾城、北岛、舒婷等人的“朦胧诗”,在70年代末、80年代
初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学潮流,对传统文学的理念发
起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朦胧诗所强调的“自我”,也使人们开始
思考“人”这一命题,文学也由此开始向文学本身回归。“朦胧
诗”虽然不能算作现代主义文学,但是,它的怀疑精神、它的诸
多创作手法、它的荒诞意识,却是与西方现代主义的精神互相呼
应的。
当理论界正在掀起介绍西方现代主义理论高潮的时候,小说家们
也迫不及待地将这些刚刚被引入的理论运用到创作实践中。一向
被奉为文坛大哥的王蒙,重出江湖后在创作中有意识地突破传统
小说的写法,大胆地吸收、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些表现手
法。从1978年初到1985年上半年,他先后发表了19部充满探索精
神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夜的眼》、《布礼》、《春之声》、《
风筝飘带》、《海的梦》、《蝴蝶》等作品,很明显是受到了西
方现代主义思潮,尤其是“意识流”的影响,在形式上体现出与
传统文学很不一样的特征。与此同时,一批像王蒙一样曾经活跃
于50年代文坛的老作家们也纷纷加入了探索的阵营。茹志娟的《
剪辑错了的故事》用电影蒙太奇镜头组合的手法,扩大了作品的
容量,使作品内容具有立体感,并通过梦幻,突破时空局限,给
人以全新的感受;宗璞的《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
颅》等作品着力用荒诞的历史、荒诞的现实、荒诞的环境,乃至
荒诞的思想、感情的描摹等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开掘知识分子复
杂的精神世界。另外,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谌容的《
减去十年》的小说,也都有意无意地借鉴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写作
技艺。
随着创作实践轰轰烈烈的展开,关于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探讨与
争鸣,也一发不可收拾。其间涌现出来的代表性文章有:孙绍振
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
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等。这些
争鸣探索文章和当时译介论著一起,汇成一股强有力的理论体系
,影响着中国新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创作。
80年代前期的探索性作品,虽然在形式上开始打破传统的叙事方
式和结构方式,以主观的心理意识流程来安排叙事时空,但是,
从总体上看,它们并没有触及到中国作家深层的审美观念、创作
观念和创作模式。所谓“现代主义”只是运用了象征、变形、意
识流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和技巧,其作品整体上仍是充满社会责
任感和批判精神的“社会写实文学”,其目的是为了表达作家对
各种社会问题的认知与意见,即对主观意识的描写是为反映客观
现实服务的,作品的主题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忧虑,而不是西方
现代派所表现的对“个体生命”的忧虑,因此他们的创作事实上
仍旧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延续。正因为此,他们的创作被
人们称为 “东方意识流”或“心理现实主义”,也有人称其为“
伪现代派”。
但是,这一时期作家们的创作,却为后来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经验,培养了一批对现代主义具有亲和力的读者群和评论者群
体。他们的作品是80年代中国文学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
取得的最初的成果。

名词解释:朦胧诗派,新格律诗派

朦胧诗派
从一九八○年开始,忽然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新格律诗派
新月社是1923年由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创建的文学团体,1926年起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镌》、《剧刊》,1927年新月书店在上海成立,1928年3月由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等创立了《新月》月刊。
新月社的成立,造就了一批注重现代格律待的新月派诗人,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月派在提倡现代诗歌格律化的同时,强调对诗歌语言词汇的运用,在诗歌创作中体现文学美的意境,因此新月派也称为新格律诗派。
1931年11月徐志摩飞机失事遇难,不久《新月》杂志停刊,新月社解散。

什么是“朦胧诗”和“后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长的精神花朵,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声音。三千年古典诗词一脉承传的使命意识与新诗救亡图存的悲愤呐喊以朦胧诗的形式获得最为精彩的回放。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同样作为一种文学范式,高密度的意象损伤了诗歌原本拥有的活力和流动感,使得这一诗歌范式无力继续。后朦胧诗人在彻底颠覆抒情和意象艺术,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叙事性语言的再生能力和诗学资源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文本范式——平民化、口语化、情节化的诗歌风格浮出诗坛。
后朦胧诗的出现,是特殊背景下特殊机缘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诗风的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无外乎内心要求的巨大改变。朦胧诗人群体与后朦胧诗人群体历史命运,生存遭际的巨大差别难免会流露于诗歌——这种“心灵的歌唱”。
详细内容:
http://www.wenxinshe.org/040sp3/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