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缩水几十倍 最大淡水湖变草原-飞外
发布时间: 2023-07-06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已成为鄱阳湖的常态,历史最低水位不断被刷新。这个冬天,鄱阳湖已经彻底由淡水湖变成了小河沟。据央视财经报道,鄱阳湖已严重干枯,放眼望去,俨如一片北方大草原。 上月底,鄱阳湖水位跌破10米关口,标志着鄱阳湖正式进入枯水期,相应的湖区面积和容量都骤减并大幅低于历史同期。鄱阳湖丰水期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到冬季枯水期却“瘦身”至几百平方公里,最大容积和最小容积相差几十倍。 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分析发现,三峡工程全线建成前后,鄱阳湖水域面积发生明显变化,工程建成后比建成前鄱阳湖水面明显减小,各月平均约减少100~1100km²。不过气候专家认为,导致目前干旱的因素,虽然其中有一些是人为的,但总体上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 央视财经报道截图 鄱阳湖进入枯水期 最大淡水湖变河沟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进入2000年以来,枯水期提前、持续时间延长已成为鄱阳湖的常态。历史最低水位不断被刷新。今年11月26日,鄱阳湖水位为9.94米,比历史同期11.31米低1.37米,鄱阳湖水位跌破10米关口,标志着鄱阳湖正式进入枯水期。虽然冬陆夏水是鄱阳湖的特征,但是这个冬天,鄱阳湖已经彻底由淡水湖变成了小河沟。 入冬的鄱阳湖已严重干枯,放眼望去,俨如一片北方大草原。干裂的滩涂随处可见死亡的小鱼、小虾和螺蛳、蚌壳。 余干县康山乡渔民 袁发进:宽水好养鱼,没有水哪有鱼,水大,长江里面的鱼也会到我们鄱阳湖来,水干了,我们鄱阳湖的鱼就到长江里去。 永修县吴城镇是个千年古镇,渔业资源丰富,但此时的吴城,公路两旁疯长的野草足有人头高,远处十几条船停留在苔草茂盛的湖滩上,雁鸭类候鸟正在浅滩嬉戏。 渔民:去年的水位在这个位置上还有点水,今年的水位已经完全退到那里了。只能停在旁边啊,没有办法啊,现在船也走不动了。 鄱阳湖丰水期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到冬季枯水期却“瘦身”至几百平方公里,最大容积和最小容积相差几十倍。正是这种时令性的水陆交替的特殊景观,为鄱阳湖的湖滩草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温床。但是,近10年来,这种看似有序的湖水涨落变更,却显现出异常,最明显的变化是鄱阳湖的枯水期多次被拉长并提前。 鄱阳湖水文局副局长 曹美:一是枯水时间明显提前,鄱阳湖星子站10月下旬进入12米枯水位,平均时间平均提前了24天;二是枯水持续时间显著加长,枯水时间的话2006年长达260天,创历史之最。 不少专家认为,鄱阳湖低枯水位呈现常态化趋势,除了下雨天数减少了,也有人为因素的作用。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分析发现,三峡工程全线建成前后,鄱阳湖水域面积发生明显变化,工程建成后比建成前鄱阳湖水面明显减小,各月平均约减少100~1100km²。 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工程师 祝必琴:根据2000-2006年和2007-2014年,三峡工程全线建成前后的鄱阳湖流域降水量分析,工程建成前后鄱阳湖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634mm和1624mm,几乎没有变化。但鄱阳湖水面仍明显的减少,说明三峡工程全线建成蓄水对鄱阳湖水面造成明显影响。 不过气候专家认为,导致目前干旱的因素,虽然其中有一些是人为的,但总体上还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结果。 鱼类天然“产房”遭受破坏 种群数量连年减少 由于低枯水位,丰水期水天一色的湖面变成了一条条“河沟”和茫茫“草原”,导致很多鱼类的繁殖地也遭受破坏,鄱阳湖监测的鱼类种群也在年年减少。 鱼类天然“产房”遭受破坏 种群数量连年减少 在吴城镇鄱阳湖水域,横七竖八地停放着各种大型采砂船。这些日进斗金的采砂船在富了老板口袋的同时,却抢走了鱼类的口粮。无序采砂导致鄱阳湖湖床下切越来越严重,大量沙洲被挖走。 渔民:蛮严重,吸沙王偷着挖,鄱阳湖交界口,星子、都昌那边,挖好严重,也造成水土流失。 长期从事鄱阳湖生物资源研究的戴年华告诉记者,三年前,他们就组织专家对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进行过“把脉”。科考组发现,罕见的春夏连旱、超低的水位,造成鄱阳湖洲滩港汊裸露,鲤鲫鱼无法进入苔草等草丛产卵,种群繁衍遭遇“肠阻塞”。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戴年华:鲤鲫鱼占产量的40%到50%,为什么鄱阳湖鲤鱼鲫鱼多,就是鄱阳湖有很好的苔草。 水位年年降低,鄱阳湖根本无鱼可捕。更为严重的是,湖区仅剩下航道,水流湍急,缺少鱼卵附着物,鱼类很难产卵,产了也会被冲走。 随着干旱的频繁发生,鄱阳湖鱼类的产卵场、产卵量不断递减。以2006年和2007年为例,天然渔获量只有2000年至2006年平均的46%,而近两年的渔获量不及30%。渔业资源出现低龄化、个体减少的趋势。让湖区渔民记忆犹新的是,2011年的春旱,大量虾、螺、蚌死亡,小龙虾难觅踪迹,滨湖地区的桂花鱼及四大家鱼的水产养殖损失严重。食物链萎缩,水产资源亏缺,生态系统遭受威胁。 昔日候鸟天堂 如今无处觅食 多年来,鄱阳湖一直是候鸟越冬的重要栖息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湿地之一。“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这几句诗描绘的是鄱阳湖保护区里珍禽候鸟云集的景象,美丽又生动。但是现在,鄱阳湖干旱造成的低水位,正在严重影响着湿地的生态。 记者通过长焦镜头在鄱阳湖保护区内的一个小湖池—常湖池拍摄到一组画面:成群的白鹤在湿地上悠闲的觅食,与白鹤同在一湖池的还有小天鹅、鸿雁、东方白鹳等大量候鸟,它们共处一湖,十分和睦。 鄱阳湖保护区内的一个小湖池—常湖池拍摄到一组画面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八字墙监测中心主任 郝能祖:白鹤1600多只,天鹅的话有700多只,雁的话大概有800多只左右。 然而,鄱阳湖已经进入枯水季节,在都昌印山水域,干枯的湖底已呈现裂缝状,宽处可伸进拳头。村民说,往年湖水退去后,水坑里有大量鱼虾,螺蛳,是鸟类的美餐。今年,湖床裸露,数十万只候鸟的口粮自然受到影响,它们被迫成群偷食湖区周边人工养殖的鱼苗。如今湖区渔民出湖打鱼,被鸟儿洗劫的场面也是时有发生。 渔民:鄱阳湖水位很低了,候鸟没有食物吃,渔民捕鱼,候鸟经常偷吃鱼。 不仅如此,干旱导致草滩暴晒,滩地因失水板结,为候鸟提供食物来源的大量植物,如(马来)眼子菜、苦草等,很难被鸟类挖食。现在由于没有足够的湿地给候鸟生活,它们不得不开始向边远地区分散。 周边沙化面积扩大 流沙蔓延淹掉庄稼 鄱阳湖生态系统遭受威胁,已经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目前鄱阳湖流域沙化呈现扩大趋势,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89万公顷,并每年以3至5米的速度向外蔓延。 在都昌县多宝乡新屋刘村,记者发现一片片小型“沙漠”出现在田间地头。村民刘贤月告诉记者,特别是2003年以后,受鄱阳湖流沙影响,村庄周边的山丘、农田土质沙化趋势明显加快。甚至自己家房屋2米处都出现了半沙化现象。 都昌县多宝乡新屋刘村村民 刘贤月:特别是下半年,起大风的时候,风口上的沙,起一次风便会比上一次厚,小树小草慢慢会掩埋起来,人站在那里,感觉(沙)打到脸上有点痛。 站在面对鄱阳湖的沙山上,远远望去,几十座沙山连绵不断,这些沙山上几乎都是光秃秃的,只有少数地方能看得到一些长势并不茂盛的小树木。多宝沙山濒临鄱阳湖,与星子县城隔河相望,南北绵延数百里,面积达三万六千多亩,均被黄沙所覆盖,是江南最大的沙山。 都昌县多宝乡多宝村村民 刘明江:那个田整个这个田坝全部有的时候平了,那个庄稼就全部淹掉了。 放眼望去同样是一片片被沙化的土地 除了都昌多宝乡之外,离这里100多公里,在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彭泽县定山镇东光村,放眼望去同样是一片片被沙化的土地。村里的道路、农田,到处都可以看到雨水冲刷下来的沙子。在江西,出现沙化情况的不仅只有这两个县,江西省沙化土地分布图显示,目前江西省沙化土地有7250(殇是什么意思?殇是个汉字,意思是未成年夭折或为国战死捐躯的人,这个汉字多用于悲痛的环境下。)0公顷,分布在7个地市30个县的219个乡镇。其中鄱阳湖区沙化土地面积3.89万公顷,占据全省的一半以上。 都昌县林业局副局长 黄东平:鄱阳湖水位的持续下降,使沙山周边湖岸线一些原先沉没于水底下沙滩显露出来,导致了一些原生植被由于缺水而枯萎死亡,这也是导致近年来我县沙化土地面积有扩大的趋势。 按国家林业局要求,江西每5年开展一次沙化土地监测工作,最近一次沙化土地监测是在2009年,监测数据显示,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72480.9公顷,其中鄱阳湖周边地区24587公顷。近些年来,江西经过大力治理,防沙治沙主要采取生物治理模式,即通过在沙化土地植树、种草、种果等,使沙地变绿洲,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进人退”的趋势。 鄱阳湖干枯 我国最大淡水湖变大草原(资料图) 鄱阳湖干枯 我国最大淡水湖变大草原(资料图) 受持续枯水影响,鄱阳湖江西九江市鞋山水域湖床裸露龟裂。(资料图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