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翰林院检讨是一个怎样的的官职?杜甫的“娇儿恶卧踏里裂”,娇儿是指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明朝翰林院检讨是一个怎样的的官职

作者:山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苏子韬

“翰林”一词,始见于汉代。汉代杨子云《长杨赋》中道:“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为主人。”本意为文学之林,即文翰荟萃之地。到了唐代,“翰林”正式成为官署名。自唐以降,历朝皆设翰林院。早期的翰林院是“为天下艺能技术见诏者之所处也”,乃网罗天下各式英才供皇帝之需,后逐渐成为参政、修史的枢要机构。

【1】翰林院旧址

到了明代,洪武皇帝朱元璋早在公元1367年就初置翰林院,功能定位为辅政智囊团。但是丞相的存在架空了翰林院,成为皇帝掌权的掣肘,因此朱元璋在废中书省与丞相之后提高翰林院的地位,自此翰林院在明代的功能定位为:首先,接手丞相的行政工作,分担皇帝的工作压力;其次,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供皇帝驱使,加强了皇权;再次,作为官方编史、修史机构,掌握全国舆论的话语权。

【2】洪武皇帝朱元璋

明朝翰林院有三大体系。正官为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统管翰林院并是皇帝的顾问;属官有五经博士、侍读等,是正官的分支,即皇帝的文学、政治等顾问;史官有修撰、编修与检讨,乃为专职史官。明英宗以后由于内阁从翰林院中分化出来成为皇帝的专职辅政、内侍机构,翰林院便更多的倾向于治史,史官的地位就得以提高。据《明史》载:“史官,掌修国史。......修撰掌撰述,编修掌纂辑,检讨掌检阅。”由此可知,检讨作为翰林院史官,负责检校官修国史,是对修撰与编修二史官治史成果的最终审核。三史官还参与到了各级科举考试中,在乡试中充当主考官,会试中充当副考官,殿试中充当收卷官。同时在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即经莛中充当展卷官。史官秉持“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据先王之礼事其君”的精神,通过直谏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即使触犯龙怒也在所不惜,如成化年间的“翰林四谏”,皇帝在元宵节时一时兴起,想让翰林院写几首诗词助兴,史官编修章懋、检讨庄昶等翰林四官便因拒绝皇帝的要求受到杖刑且被贬官。

【3】翰林院检讨庄昶

那如何才能成为史官呢?条件是必须为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即殿试中前三甲方可获得资格。同时,殿试中的二三甲也可考取庶吉士后被授予史官。那何为庶吉士?公元1385年正式设立,科举考试中优秀之人才能进入,进入后国家进行为期三年“以朝臣为师,以经史诗赋为课”的培训之后进入翰林院进而获取担任史官的资格。

参考文献:

【1】《明代翰林院之建制及史学功能的强化》陈彦朝

【2】《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梁思立

【3】《浅析明代秘书机构——翰林院的建制与发展》柯晓纯

杜甫的“娇儿恶卧踏里裂”,娇儿是指什么

谢大师兄邀请!

“娇儿恶卧踏里裂”是源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全文如下图。杜甫是唐代悲观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时正逢“安史之乱”杜老师在成都躲避战乱,陋居泛花溪畔,即现在成都的杜甫草堂,穷困潦倒。

言归正传,对文言古诗词的理解,应该结合其具体的语言环境,因此,我们得联系上下句,甚至整篇。“娇儿”是指稚嫩、幼小的孩子,“恶”(音WU)四声,讨厌的意思,为什么讨厌“卧”(睡觉)呢?联系上句,布衾多年冷似铁,是说多年粗布的被子,在寒冷的秋风中冷得像块铁板,所以小孩子讨厌睡这样的被子,在床上乱踢,被子都破了。

那么这是谁的“娇儿”呢?最大的可能就是杜老师家的小孩,也可以理解为邻家的小孩了。

明清的状元会担任翰林院修撰,那么下次的状元同样担任此职务,他除了礼部还能去哪里

状元任职和礼部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另外翰林院修撰这个职位并不只是一个缺,所以不用担心再有状元入职没地方安置。

状元的升官图其实非常清晰,下面主要根据《大清会典》,扼要说一下。

科举考试中,进士参加殿试朝考,考列第一的就是俗称的状元。状元不需要再进行实习(当庶吉士之类),就可以直接进入帝国中央的青年干部候选队伍,其第一步就是进入翰林院,直接任职翰林院修撰。

翰林院是帝国中央的储材机构,同时也负责编修国史、拟写典章等。其人员从上至下依次是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状元入职后,直接就可以担任修撰实职,为从六品职(同时参加朝考的其他进士中,榜眼、探花直接担任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中排名靠前的选为庶吉士进行学习历练。在这一点上,状元就比同科的其他进士进步快得多)。

按照正常晋升路线。从翰林院修撰向上,仍然是走翰林院的路线的话,下一步就是升为侍读、侍讲。(如果不是依着翰林院的路线,有可能升为左右春坊庶子、国子监司业等等)

从翰林院侍读、侍讲向上,就是侍读学术、侍讲学士。此时,就有了升为各部侍郎的资格。

如果升至各部侍郎,通常有内外两条路线。外放的话,起点就是总督。如果继续在中央,就是各部的尚书、左都御史。此时,就有可能入值军机。

再往上升迁的话,那就是文臣的顶点,即大学士。

总体来说,一旦考中状元,基本上就意味着这个人进入了在帝国中央高层快速晋升的快车道。只要不发生事故,基本上是前程似锦。

下面举一个实例以作说明,即以清末状元翁同龢为例:

翁同龢于咸丰六年中状元,当年就除翰林院撰修撰。咸丰十年迁国史馆纂修。同治元年任右春坊右赞善,同治四年升任右春坊右中允,同治六年升任右春坊右庶子,同治七年升国子监祭酒,同治九年升太仆寺卿,同治十年升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光绪四年升左都御史,光绪五年任刑部尚书,光绪八年入军机处行走。大致上从中状元开始,用了不到30年时间,到达了军机处层面。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