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为游侠立传?《史记》中的游侠具有哪些精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司马迁为什么为游侠立传

在传统文人看来,游侠是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为世人所不齿。司马迁却不一样,他以超出时代的眼光,发现了那些地处低贱的游侠们身上的闪光点,以如椽巨笔记录下了游侠们的光辉事迹,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为游侠立传的史学家。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会为游侠立传呢?这里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司马迁超出时代的历史眼光使他能够扫除世人的偏见客观记述游侠事迹;二是游侠精神本身就具备了无与伦比的魅力;三是司马迁与游侠们的人生经历发生了共振,催动他用挥洒笔墨,为蒙受“残忍好杀“之名的游侠张目。

一、司马迁超出时代的历史眼光

司马迁本人具有超出时代的历史眼光,能够跳脱出时代的局限来看待问题。在司马迁看来,这些“闾巷之士“与庙堂之高的王侯将相并没有高下之分,因此,他才能摒弃时人对这些身份地位低贱的游侠们根深蒂固的偏见为他们立传,以一种不偏不倚的眼光客观看待游侠们的所作所为,甚至不吝赞叹之词大力揄扬他们身上那种快意恩仇、纵横四海的超拔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他不无痛惜地说:

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比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其势激也。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即使位处陋巷的布衣游侠们砥砺修行,又怎么比得上王者亲属们背倚仗卿相地位和丰厚财力的天然优势!后者能够轻而易举地扬名天下,前者却取湮当代,他因此愤愤不平,在文中数次高呼“余甚恨之“了。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太史公不吝赞美之词,多次表明对“闾巷之侠“的激赏:“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他意识到游侠们的行为与世人的是非标准乃至于法律规范多有龃龉,但他更看重游侠身上那些一直被世人所忽视的宝贵品质:言必信,行必果,信守承诺,扶危救困。班固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崇势利而羞贱贫“,其实,这一批评反倒显示出司马迁高出同时代人的思想境界了。

二、充满魅力的游侠精神

太史公为游侠立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游侠们行侠仗义、扶弱济危、不畏强暴的精神品质值得钦佩。“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游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个分支,代表了一种纵横四海、浪迹天涯的理想,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一种国人独有的豪情万丈的情怀,一种超拔高越的道德追求。

在《游侠列传》中,司马迁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游侠的勇武正直、快意恩仇的人格,塑造了朱家、剧孟、郭解三位游侠光芒万丈的英雄形象,读之令人击节。“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朱家所救济的英雄豪杰无数,包括后来的季布将军,然而等到季布发迹之后朱家却终身不肯与他相见;剧孟因行侠而闻名于诸侯,去世时家中连十金都没有;郭解外甥因为仗着郭解侠名强灌人喝酒被对方杀死,凶手逃逸后,郭解姐姐逼迫郭解找出凶手,郭解却秉承道义,在凶手回来说明真相后放走了他。虞云国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不管男女老少强弱,性本善的普遍诉求,让很多人看到不平都会感到气愤,从而有所行动,这种担当是侠文化引发人们心理共振的源头。“游侠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万丈豪情,打动了司马迁,也打动了后世无数向往侠客精神的人们。

三、司马迁的个人经历遭际

个体对外界所做出的一切价值判断,都烙刻着他过去所经受种种事情的印记。司马迁对于游侠群体的评价也是如此。年少四处游历的人生经历和黄老之学的家学渊源,都使得他能够最大限度理解这些与官方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游侠们。

司马迁年少时期曾经遍地游历名山大川,亲身考察历史故事、英雄传说,受到了汉代初年游侠风气的熏染。更不要说司马迁中年时又经历了李陵之祸,遭受宫刑后的他在某种意义上他已经是和游侠们一样被抛出正常社会轨道的人,他的个人人生经历与游侠们发生了共振,因此,他与这些起于闾巷之间的民间人物有着天然的亲和感,《游侠列传》中也寓含着他的寄托。他不是从庙堂之高的王公贵族的角度高高在上地贬斥这些封建王法秩序的破坏者——正如班固在《汉书》里所做的那样;相反,他的叙述充满了对这些规矩叛逆者们的同情,当他写到郭解被官府所屠戮时,更是难掩痛惜之情,其民间写作倾向可见一斑了。

司马迁自小接受的黄老之学家学渊源,也使得他著书的视野更为宏通宽广。《史记》收录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的文章《论六家要旨》,其中明确点出治国要以黄老之学为指导精神,兼采儒、墨、法等五家的思想。司马迁受到父亲的影响,《史记》中道家色彩也极为浓厚。黄老道家思想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学说,投射在《史记》中,就是书中颇多时人以为石破天惊的言论,其中就包括《游侠列传》。

太史公所描写的游侠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唐代传奇、明清侠义小说、近现代武侠小说等,甚至今天,我们仍能在《刺客聂隐娘》等电影中看到游侠精神的存在。《游侠列传》成为了后世武侠文化的渊薮,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学。

《史记》中的游侠具有哪些精神

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在人们的印象里,侠客就是一些来无影,去无踪,能飞檐走壁,武功高得没边,还可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而不必去负法律责任的人。

事实上,游侠们的日子远没有那么风光,他们根本就沒有什么绝世武功,也就不具有一袭白衣走天下,到处去行侠仗义打抱不平的本钱。

但游侠确实有很多的过人之处,太史公在《史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驱,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首先对放荡不羁,不愿接受法律法规和道德约束的游侠们提出了批评“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汉初的大侠朱家就是一个敢于窝藏逃犯的人,他曾资助和藏匿了几百名有本事的逃犯,这其中就有因“一诺千金”而声名远扬的季布。

但太史公对游侠们的所做所为,还是赞赏多过批评,在指出游侠们“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之后,太史公笔锋一转,如实写道“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承。”

诚实守信的行为,是人们在正常社会活动中的通行证,也是游侠们最值得称道的品质之一。

而行为果敢,办事从不拖泥带水的办事作风,也是游侠们典型特征。

″已诺必承“更是加深了游侠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好感,

“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游侠必须有这样的品行才当得上一个“侠”字,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是对游侠的最基本要求,游侠们为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也是游侠们最让人尊敬的地方。

“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做好事不留名,更不求回报是游侠们的重要美德。

大侠朱家一生助人无数,却从不望回报,由于资助的人太多,花光了家中的积蓄。

朱家身穿打着厚厚补丁的衣服,每顿只吃一道菜,他却从不在意这些,每日还在热于扶危济困,帮助他人。

游侠们的急公好义,言而有信,果敢决断,不避生死,不求回报的精神,至今仍然值得人们学习。

游侠列传中郭解怎么死的

对于关东大侠郭解这样的人物,班固和荀悦都有着非常著名的论断:

班固认为:一个政权的存在,除了国家机器,绝对不能允许一介匹夫窃杀生之权。像战国时候的什么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这些人物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