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诗?劝学原文及翻
发布时间: 2023-07-06

劝学诗

一、《劝学》(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是颜真卿为了勉励后人而作的,自然流畅,富含哲理。颜真卿三岁时丧父,家道中落,母亲殷氏对他寄予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亲自督学。颜真卿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读,后来成为著名书法家。

二、《偶成》(南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首诗又名《劝学诗》,是朱熹所作劝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向学;用以劝人,也用于自警。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三、《柏学士茅屋》(唐·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当时杜甫五十六岁,居住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柏学士,其人不详,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四、《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子聿(读作yù)是陆游的小儿子,这首诗是陆游在某个冬日寒冷的夜晚所作的,他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在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富含哲理的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自己的小儿子。

五、《劝学》(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这首诗写的是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诗人借以劝人们要努力学习。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非常有哲理的诗,是朱熹读书时有感而作的,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言下之意就是,要认真读书,不断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保持心灵澄明。

七、《读书有所见作》(清·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非常简洁明了的用词,一看就能明白,诗人举例来表达读书的益处与不读书的坏处,忠告人们要热爱读书,读书要持之以恒,并将其道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八、《劝学诗》(北宋·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赵恒,即宋真宗,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写这首诗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古代很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当然,无论古今,道理是相通的,学历高低不重要,但学习一定是重要的。

九、《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是诗人给后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十、《观书》(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诗人所在的时代,科举进入后期,不少人将读书当作敲门砖,只将心思用在如何升官发财上,不再对书感兴趣了。而于谦对读书是如此地热爱,面对以做官为目的,达到目的后放弃书本的官场恶习,他题下《观书》诗,抒发胸臆,批评读书现状。

劝学原文及翻译

原文: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扩展资料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第二段从“积土成山”到“安有不闻者乎”,阐述学习必须专心一致、锲而不舍。人们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这一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积”,一个是“一”。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积德”,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积善不息”,“涂之人可以为禹”。

他充分强调“积善”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学不可以已”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

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

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

关于劝学的诗句

劝学
年代:【唐】 作者:【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
年代:【唐】 作者:【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劝学
年代:【宋】 作者:【张咏】
大化不自言,委之在英才。
玄门非有闭,苦学当自开。
世上百代名,莫遣寒如灰。
晨鸡固自勉,男子胡为哉。
胸中一片地,无使容纤埃。
海鸥尚可狎,人世何嫌猜。
勤慎君子职,颜闵如琼瑰。
克薄小人事,斯辈真可哀。
放荡功不遂,满盈身亦灾。
将心须内疚,祸福本无媒。

劝学
年代:【宋】 作者:【陈普】
七闽四海东南曲,自有天地惟篁竹。
无诸曾拥汉入秦,归来依旧蛮夷俗。
未央长乐不诗书,何怪天涯构板屋。
人民稀少禽兽多,云盘雾结成烜燠。
楼船横海未入境,淮南早为愁蛇蝮。
自从居股徙江淮,鸟飞千里惟溪谷。
经历两世至孙氏,始闻种杏匝庐麓。
依然未识孔圣书,徒能使虎为收谷。
异端神怪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