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一点都不冤(关于黄梅戏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关于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的怀腔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江苏苏州有个太湖,而安徽也有个太湖,全国各地地名相同的很多,而黄梅戏不是以地名为名,而是以节气为名。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是谁害死严凤英后又将她开膛破肚

刘万泉
1968年4月7日晚,严凤英被造反派提审,并勒令认罪,她据理反驳。当天晚上,严凤英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在留下的信中写道,“我严凤英是热爱党热爱 毛主 席的,我不反 党,不反毛 主 席!我生是毛 主 席的人,死是毛 主 席的鬼……”严凤英被送到医院,又因是“现 行反 革 命自杀叛 党”,没有单位介绍信,被医院拒绝接收。1968年4月8日清晨5时25分,严凤英含冤而去,此时距离她三十八周岁的生日还差一个月零十六天。严凤英死后还被军 代 表刘万泉剖腹查找“敌特电台”。

黄梅戏给人的感受

黄梅戏给人的感受

黄梅戏给人的感受,黄梅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创造发展,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 间小戏,一跃成为全国著名剧种,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以下黄梅戏给人的感受。

黄梅戏给人的感受1

总体上我看过了之后很振奋,感觉到我们的安徽文化建设特别我们安庆市文化建设已经拉开序幕了。有了非常严谨的、非常负责的、非常有追求的文化氛围。有几点感想,

第一点、是我们过去讲黄梅戏是安庆的名片,通过拍摄黄梅戏的纪录片,我觉得这个名片才基本上靓丽起来,以黄梅戏为主线,几乎是卷及了安庆的整个文化背景,山水名胜、特产,甚至安徽的对外开放。这个纪录片不仅形式出来了,而且内容也比较丰富的。

第二点、我感触很深的是细节,把视觉时代和知美时代的优长都结合起来了。我们都讲我们是一个独特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的文化时代,但它不仅仅是视觉文化,它还是学术性的。

第三点、感觉到资料非常的详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讲的史料,但是文件的角度是现在的,所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掌握非常好。有强烈的历史感、厚重感、立体感。

第四点、史诗性的。我个人比较爱看纪录片的,我看了黄梅戏纪录片之后,这个史诗性的感觉很强烈,有时间的长度,有空间的广度,有审美的深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三者的结合就带来了史诗化的审美感受。

那么第五点感觉呢,我觉得这个片子对于史和诗的判断是准确的,对于黄梅戏艺术史的判断也是准确的。

例如刚才大家都谈到的梅开三度问题,当然也有梅开三度的说法,这个说法我是不赞同的,应该说马兰演《红楼梦》是进入梅开二度的标志性作品,但是梅开二度的高潮应是韩再芬的《徽州女人》。我这个说法呢,仿佛和学术界也仿佛和文化界一致。

第六点、我跟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就觉得画面色彩色调非常美。刚才我自己也讲了,非常符合构图时代的要求,就是视觉文化这一块的需求。同时他的文学性、他的知识性、他的艺术性也是非常特殊的,所以审美性是比较高的。

第七、就是结构的审美。结构是完美的,除了有的少数有问题以外,像第一第二有点缓慢,我觉得整体来看,节奏旋律都是很好的。各种艺术方式各种艺术范畴也是较好的结合的,体裁选材也是非常恰当的。

我觉得这部文献纪录片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能够从文化层面分析文化,从风俗习惯来分析文化,从审美文化层面分析再现黄梅戏的发展历程,这一点也是它的特色之一,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作品。

黄梅戏给人的’感受2

黄梅戏的特点是什么?

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