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松的人物生平?《解放海南岛》的结尾是怎样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苟在松的人物生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267团供给处通信员、第89师政治部宣传员。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长征和西路军艰苦作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686团连政治指导员、特派员、教导员、鲁南支队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参加了汾离公路三战三捷,陆房突围,沂水、蒙阴、淄博、周村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3师9团政治委员、东北第3纵队7师21团和第20团团长、第7师参谋长,40军120副师长。参加了四平保卫战,辽沈、平津、渡江、衡宝、广西、解放海南岛战役。苟在松是海南岛战役第一批偷渡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建国后任湖南军区衡阳军分区副司令员、常德军分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干部部部长等职。因病医治无效,于2000年8月31日14时55分在长沙病逝,享年84岁

《解放海南岛》的结尾是怎样的

抢滩成功的张仲先带领部队迅速冲向纵深,这时候娘子军连运输队队长陈爱梅带领的另一部分接应部队和张仲先不期而遇。双方看到红旗和彼此帽子上的红五星,立刻冲到一起热烈拥抱欢呼雀跃。苟在松、陈青山也相继到来。苟在松要求陈青山帮助渡海先锋营迅速给军部发报,卫生员跑来说傅士俊同志牺牲了。大家强忍着悲痛迅速转移。
40军作战科长尹灿贞给韩先楚和所有焦急等待的同志们带来先锋营已经成功登陆并与琼纵接应部队胜利会师的消息。韩先楚久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他让尹灿贞把这个消息立刻向十五兵团和野司汇报。
向中央军委转发了胜利消息,邓华心爱的留声机里放出了京剧《赵子龙大战长坂坡》。
庆功酒的酒杯刚刚端起来,40军又发来要攻打涠洲岛的方案……

海南岛是谁解放的

韩先楚
韩先楚当时是第四十军军长。他之所以敢冒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手下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头等师,那就是118师。
韩先楚两次派兵偷渡,第一次派了一个加强营,那是118师的,由118师参谋长苟在松亲自指挥。
第二次派出了一个加强团,还是118师的,由118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亲自指挥。
对于刘振华,当时很多人有异议,认为他是一个政工型干部,长期在部队中从事政治工作,能带兵打仗指挥偷渡海南岛吗?韩先楚慧眼如炬,大胆任用刘振华,后来证明这个用人决策是英明的。

是谁解放的海南岛

海南岛战役,是1950年3月到5月发生于广东至海南岛的一场战役,也是国共内战到目前为止最后一场主要战役,结局是中国共产党率领的解放军战胜中国国民党统帅的国军,占领整个海南岛。1950年4月16日,人民解放军强渡琼州海峡,发起海南岛战役。结局是中国共产党率领的解放军战胜中国国民党统帅的国军,解放整个海南岛。

海南岛战役前,四野请求空军支援登陆,主席拒绝:不要抱这个希望

海南岛,又名琼崖,为中国第二大岛,南中国门户,它的面积和战略意义仅次于台湾,战略地位自然十分重要。早已逃到台湾的蒋介石,以舟山、金门、海南诸岛互为犄角,构成一道防御台湾的海上屏障,作为其“反攻大陆”的跳板。 守敌少数是原驻海南岛之陈济棠所部,其余大部是两广战役中逃脱的余汉谋、白崇禧两集团的残部,经过整顿补充,拼凑成了5个军19个师,加上海、空军各一部以及地方团队,总计约10万人,40多架飞机和50余艘舰艇。 国民党海南防卫总司令薛岳,企图用这些残兵败将,凭借琼州海峡天险,构筑所谓“海陆空立体防御”,并将其命名为“伯陵防线”。

渡海作战,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时任中南军区司令员的林彪,早就把目光盯在了海南岛上。作为一名军事将领,涉足新的领域,是一种永远的诱惑。再者,中央军委交给四野解放中南的任务,留下海南岛将是一个莫大的遗憾。作为负责海南岛战役的战区指挥员,林彪如此思忖: 四野最后一战,要打得漂亮、潇洒,要不负四野的英名,他当然要用四野的善战之将、精锐之师。

四野众多名将之中,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素以有勇有谋、作战狠准而著称,他军政双全、能征善战。林彪这次点了他的将,下令以第13兵团第40军、第15兵团第43军为主力,配属加农炮兵第28团、高射炮兵第1团和工兵一部,加上从四野其他5个军中抽调的部分防坦克炮兵和通信兵,会同长期坚持海南岛斗争的琼崖纵队1万5千人,共11万余人,统归第15兵团邓华司令员、赖传珠政委指挥,遂行解放海南岛的作战任务。时间是“旧历年前”,即1950年2月17日之前。

面对茫茫大海,久经沙场的邓华,这次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困难重重啊: 不懂海洋气象;不熟悉海情;没有渡海工具;没有渡海经验。 一句话,一切都要从头学起,而这一切,只有短短的三个月!

而且,从航渡和登陆的难度看,攻海南岛也是啃硬骨头。首先,琼州海峡的海水流速很快,是世界上流水最高的海峡之一。其次,海峡较宽(约20~50公里),不仅航渡距离远,登陆点也在解放军的炮兵火力射程之外,无法进行火力掩护,国民党军的军舰可以直接进行拦截。另外,国民党在海南岛上还驻有数十架飞机,可随时直接支援守军作战。

鉴于渡海作战面临的诸多难题,以邓华为首的第15兵团首长向中央军委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要求“派出一部空军直接配合”渡海作战;二是要求与“三野之(台湾)登陆作战”同时进行。当时渡海兵团考虑的最大难题是“对付敌之海空问题”这一“作战的关键”,要求与三野同时动作的目的在于牵制台湾海、空力量增援海南岛。

林彪也曾多次请求毛泽东派遣空军支援渡海攻琼作战。12月28日,他在致毛泽东的电文中提出:“这次作战的关键是搜集船只与对付敌人海空问题,尤以敌舰对我渡海妨碍为大,虽然我们正在想办法。但其效果不大,如能派一部空军直接配合,则我之困难便可减少。这是最后且比较重要的一个战役,我们应该集中一切力量争取胜利,而且是可能的。”

一个月之后,1950年1月23日,他又再次致电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提出:“为争取以五六个月的时间完成渡海的准备”,“为减少渡海时敌海空军的扰乱及台湾方面敌人的舰船”,“须尽力争取我空军的配合”。

但是,当时人民解放军空军力量还太弱,立即投入作战困难太大,而三野进攻台湾的战役准备工作更是极为繁重而困难。显然,空军参战和三野同时动作将会使海南岛战役准备阶段的时间拖得更长。毛泽东迅速指示:第15兵团首长 “不要希望空军帮助”

在12月18日的指示中,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海南岛战役的作战方针。他指出:

毛泽东实际上是要求四野部队依靠木帆船这一原始航渡工具实施渡海登陆作战。

然而渡海作战与陆地作战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陆地作战搞不好还可以整顿部队重来,渡海作战搞不好就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而在三个月之内,要使一支对大海完全陌生的陆军兵团熟悉海洋,学全一套航海、作战的本领,又要筹集到足够的船只,任务之艰巨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况且,还有部队的思想问题亟待解决。此役参战的两个军都是四野最老的主力部队,其 历史 可上溯到井冈山时期,甚至有叶挺独立团的血脉。平津战役之后,正是这两个军作为先遣兵团最先南下,从北平一直打到雷州半岛。当四野的其他部队都转入了休整,他们却要打一个风险极大的渡海登陆战役,当时“曾经一度产生过较大的思想混乱”。部队大部分是北方人,不习水性,许多人对惊涛骇浪的大海和敌机、敌舰产生畏难心理,对渡海作战信心不足,认为“渡海作战就是九死一生,有去无回”,“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