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文武百官骂声一片,灾民却为何感恩戴德?古代赈灾为什么一般都是熬粥而不是做干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和珅赈灾往粥里丢沙子,文武百官骂声一片,灾民却为何感恩戴德

大凡人们提到和珅,第一印象显现出的便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大贪官,但不可否认的是,和珅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占着领班军机大臣的要职多年,直到乾隆离世。

历史上的和珅,十分聪慧且有才学,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难得可贵的是和珅对官场规则和民间实情颇为了解,练就了一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生存法则。

真实的和珅,绝不是像电视剧里刻画的那样,靠溜须拍马获得乾隆的宠幸,更多的时候他是以真才实干赢得的乾隆赏识。乾隆派他去办事,往往能解决很多棘手问题。

比如,赶上水旱天灾、饥民满地的灾荒年景,乾隆往往会派自己信任,而办事又很得力的和珅前去赈灾。

刚一接收赈灾重任的和珅,立马表现出不按规矩出牌的办事手段,这位朝廷大员竟然下令往赈灾的粮食里掺沙子!

此举立马遭来了言官们的指责,设身处地想想老百姓忍饥挨饿已经够可怜了,剩下的就指望朝廷每天发放的两碗稀粥过活,偏偏还赶上和珅这样一个坏了良心的官,连碗干净的粥也不让灾民们喝上。

不过,面对朝廷里的指责,和珅也有他自己的考虑。

以和珅对官场的了解,必定了解赈灾粮的发放,从官府各级到最后分到灾民碗中,层层克扣盘剥不晓得要被扒去几层皮,基本剩下不了多少,什么原因?无非是好的粮食可以卖钱,过手赈灾事务的贪官污吏趁机揩点油,肥一下自个儿的腰包。

现在白花花的大米被掺了沙子,这样的粮食拿回家不能吃,搞到外头又卖不出去,各级官吏也就不再会打赈灾粮的主意了。

况且,排在官府施粥棚前等吃赈灾粮的,就一定是灾民吗?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央视版《三国演义》里桃园三结义前的情景。关羽挪开了张飞压在井口的磨盘,将吊在井里的猪肉割成小块分给乞讨的饥民,当中有几个原本是买肉的也伸手来白拿,被关羽给拎出来逼着付了钱。

同样的道理,排队吃粥的人里,也有许多贪占便宜的投机分子,免费的粥不喝白不喝。

但现在情形不同了!和珅往赈灾粮里掺了沙子,煮出的粥每喝一口都硌牙。既然家里也有吃的,干嘛跟自己的牙过不去来蹭灾民的沙子粥。

可灾民却不同,他们第一想的是怎么样活命,饿极了的时候有口吃的就谢天谢地了,根本不会在意粥里的那几粒沙子。

这样一来,朝廷的粮食就能躲过贪官克扣、奸民冒领,吃进真正需要救济活命的灾民肚子里。

乾隆是个脑袋比较清楚的皇帝,知道和珅往粮食里掺沙子的真正用意,自然不会求全责备。至于那些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官员弹劾和珅的奏折,乾隆一概不理,也算是对办实事的人的一种保护了。

古代赈灾为什么一般都是熬粥而不是做干饭

我们大部分都是看到影视剧中的一个场景而生出的疑问,古代封建王朝在面对大灾之年,各地出现很多灾民,一般朝廷都会进行赈灾。赈灾基本上都是以粥为主,让我们现在生活在新世纪的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古代赈灾一般都是熬粥而不做干饭?

古代粮食并没有现在富足

看到问题让我想到了晋惠帝的一句名言,为何不食肉糜。

晋惠帝时期,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挖草根吃树皮,导致大批百姓活活饿死。消息传到宫内,晋惠帝一心想为百姓做事,经过自己反复苦思,想到了一个自我感觉完美的对策,于是乎对大臣言道,:“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意思就是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何不吃肉粥啊。

只能说没有经历过人不要对别人的行为和事妄自议论和建议,同样古人粮食没有现在充足,不要以现在新时代粮食富足的条件去抨击古代统治者为何不给灾民吃上厚实的干饭。

作为帝王大多都是一心为民,只有极少数的帝王贪图享受,古代面对大灾之时灾民无数,粮食实在没有过多剩余,只能以粥来勉强维持灾民的生存。

古代帝王也想让赈灾之时,给灾民做干饭,让灾民吃饱喝足不再受饥饿之苦,粮食实在没有那么多,毕竟古人都是靠天吃饭,粮食产量勉强能维持生计,遇到大灾之年,颗粒无收,只能用粥来维持人基本的生存。

而官府赈灾所用的粮食,主要便来自于朝廷拨付和官绅捐赠,但如此环境之下也会有官员在中间进行克扣,更有甚者还有人本身不是灾民却冒充灾民去贪关系着灾民生命的粮食,赈灾粮食更会少的可怜。

古代赈灾不但以熬粥来赈灾,碰到粮食太过稀少之时,为了灾民能活下去,甚至会往粥之内加入沙子,这也是不得已而为止。

毕竟可以用救一人的粮食去救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加沙子也是为了多让一些灾民能活下去,把冒充灾民的人剔除在外。

粥易消化让身体更健康

喝粥易消化更健康这个理由有点牵强,说白了就是强行解释。

古代大灾之年,吃草根啃树皮是平常之事,甚至出现无草根树皮可食的地步,易子而食也会发生。

人在多天没有吃饭的情况下,一下子吃太饱可能会造成肠胃不适,严重者可能危机生命。

同样如果赈灾用干饭,会让灾民在吃到干饭之时,由于吃的太急或者太多,撑出病来。而粥水却能杜绝这种现象发生,易消化养脾胃,让灾民不至于出现健康问题。

另外人在极具饥饿之时,往往吃粥比吃干饭坚持的时间要久,粥不但省粮食可以救更多的灾民还可以让灾民更健康。

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年代,在遇到灾难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灾,国家第一时间安置灾民。

为什么电视剧朝廷赈灾都用大米

我国发生灾荒的地方,大多发生在北方,而北方人不喜食大米,吃得少,所以用大米熬成粥,比用面搅面汤经济划算,这就是赈灾不用面粉的原因。

清朝开设的赈灾粥厂,是如何运作的

清朝政府要求的施粥赈灾的标准是:

粥要插筷子不倒,毛巾裹着不渗。

但往往实际上操作的确是:

粥里除了有沙子石子儿之外,每个碗里的米粒的个数都能数得过来。每人喝一碗这样可以当镜子照的米汤,喝完之后一泡尿下去又饿了。只能保证人饿不死。这才是施粥赈灾的真相。

下面我们从赈灾的目的,赈灾的方式,施粥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说明一下清朝的粥厂是如何的进行运作的。

1.赈灾的目的

一句话其实就可以说明白:是给最基层的受灾的贫苦百姓有口饭吃,让他们不至于饿的造反。

中国的百姓是最善良的,但凡有口吃的,他们就不会走造反这条路。而灾年往往是造反的高发期。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元朝末年的红巾军起义,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老百姓吃不饱饭,就一定会起义造反。

2.赈灾的方式

赈灾一般有三种方式:

一,国家富裕的时候,一般采取中央拨款买粮,送至灾区进行赈灾,但这种方式,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层层贪污,层层克扣。最后真正落到灾民头上的粮食十不存一。

二,国家财政支出有困难的时候,一般采取就地筹集粮食(国家只拨付一小部分)。比方说让富裕人家进行捐款捐粮,《雍正王朝》中就有这样一个描写,黄河发大水,国库空虚,胤禛和胤祥逼迫当地盐商捐款买粮。这种方式见效快,国家损失少,但不可常用。

三,以工代赈。受灾后地方建筑,河道遭受破坏,官府招募灾民进行修缮,这就是以工代赈。

3.赈灾施粥的影响

发生灾害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第一时间来进行赈灾活动,这能够将迅速安定人心,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但赈灾毕竟大部分是无偿的,必然会导致少数非受灾人员也来免费领取国家赈灾口粮。这也就是为什么赈灾的时候都是给粥喝,而不是直接发米饭。一个快饿死的人,他是不在乎这个粥是脏还是干净的,只要有一口吃的就好。所以在粥内出现沙子和石子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那些想不劳而获的非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