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为什么让“文人”抢了风头,而使真实的画者沦为“匠气”?国画作品如何脱去俗气、匠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中国画为什么让“文人”抢了风头,而使真实的画者沦为“匠气”

作为一个山水画家,我觉得现在中国画不是文人抢了风头,而是画家真正变成了画匠,发展下去很危险,要了中国画的命。

什么是好的中国画?中国画的精髓是什么?中国画的灵魂是什么?弄懂这三个问题,不得不怀疑现在中国画的发展趋势,我身为中国画创作者,深感担忧!

中国画历来讲以形写意,意到笔不到,讲画面的气息,唯气韵生动是衡量中国画的最高标准。

反观现在的中国画,纷繁复杂,制作精良,满尺寸的高大上,画虽好,却是制作出来的画面,千律一遍,感觉和机器流水线生产的作品有何区别?

现在的中国画作品就是画匠制作的,毫无疑问!丢了中国画的意,丢了中国画的写,丢了中国画的魂。

古代中国画崇尚文人画,文人画诗书画印齐备,功底深厚,内涵丰富。起码,过去的中国画延续了中国画的文脉精髓。

不是文人抢了中国画的风头,而是大部分中国画创造者走偏了方向,写实死命地和西画攀比,到头是没了中国画的气韵,丢弃了中国画的根基。

绘画功底扎实的人一味地炫技,不成画匠谁成画匠?素描要了水墨的命,这样的话题都出来了,该是警钟敲响的时刻!

国画作品如何脱去俗气、匠气

黄大痴有云,作画最忌甜,邪,俗,赖,这几乎是所有画家都犯过的通病,尤其是当代的绘画,历代的经典作品为什么没有这种毛病?国画的主流其实是文人画,说白了,画家首先要是文人,起码,也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从苏东坡算起,倪瓒,青藤,石涛,八大,没有一个是缺乏这种修养的,有文化的人干什么都不俗的,比如紫砂壶这个东西,古代随便一把都不俗,现在呢,即便再巧夺天工也难逃俗不可耐的毛病,那些个大师们只要先拜个大师再评个职称就称为大师了,实际上大多也只有中学文化而已,做出来的东西不俗才怪...

从当代的美术教育来讲,首先就是素描,然后透视,色彩,始终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就论技术而言,肯定无可厚非,但谈到艺术,就必须要有文化,你才会懂什么叫表达,什么叫情性,什么叫格调,才会不俗。古人学画,首先写字,其次读诗,不是不讲究技术层面的东西,而是这种技术的东西最早在唐代就已经玩到极致了,后来的文人画家们早已不屑一顾,苏东坡有云:画图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又把这种标准降到最低,标准都低了,作品不俗才怪!

摄影师拍人像如何摆脱“匠气”

这是上海的叶明文老师在老挝拍的一张环境人像,我非常喜欢,没做任何后期。当老师发给我这张片子,让我感觉一下这张照片为什么这样拍,我突然矛塞顿开。首先要选定你要拍的有特色的人物;二要选定适合的环境;三要和被摄者平视;四要有适当的空间;五是被摄者要在合适的位置。明白了吗?

在绘画中,如何去匠气留匠心

真正的画家和绘画较优秀者,都会有着自己的画作气势和作派,有点傲气(匠气)精神何足为奇,所明这类绘画作者或画家,创作出的作品造诣就很深,够得上精华大气,匠气精神可存,为何要去掉哪(匠气:习气、气势、傲气之意)。

所谓留“匠心”,是指心出灵巧,巧妙、专门作画的手艺人和画家之意,而在他(她)们的作品中,都会有着作者的绘画功底耕润在作品里,自有大家的评阅优或良吧,匠心可赞。

一般我们平常人称呼绘画作品优秀者为画家,很少称画匠的。比如称呼木匠,瓦匠一样,够上“匠”者,都是有点技术和功底的人,可不能叫瓦匠称之为“泥匠”吧,这只是个比喻。

优秀画者和画家匠气可存,匠心可有,创出的作品造诣会更深吧。

就谈到这里,纯属个人理解说法,欢迎尊敬的老师们和网友们评论,谢头条问答邀答,谢谢。

◇谢网图◇

写意国画如何免俗气免火气免匠气

谢谢邀请。作为一个山水画家,我觉得写意国画努力追求品格,可免俗气、免火气、免匠气。

这个问题反过来涉及到国画的“品”字,应该说什么样的中国画才是高品格的中国画?

西画叫欣赏,中国画叫品画。品画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欣赏,还有品鉴、识别的意思,是带了研究的目光欣赏。单从这一点中国画比起西画来高端大气多了。

言归正传,中国画要品格高,先立意要高,后笔墨要高。“意”为国画的灵魂。意境,意趣,意韵,说的都是国画的意,以我个人理解,每画一张国画,构思上便得匠心独运,与众不同,从经营位置开始,不能四平八稳,要险中求胜,形式感要强。再说笔墨,每个画家都有自己习惯的笔墨技法,检讨自己的笔墨,是否太“老”?这个“老”我指的是跳进传统跳不出来的笔墨,一画就成古画,笔墨当随时代,笔墨要有现代感,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具备以上两点,还想把写意国画画俗气,画火气,画匠气很难,创作出来的写意国画作品肯定气韵生动,品格高!

欢迎关注画家陈会衡,如有不同建议请留言。

有人说范曾的画是连环画匠气十足,你怎么看

这话说得错不了!他的人物画基本上靠线描来撑,色彩方面几乎是平涂,画面单薄,缺少肌理及立体感!换句话说他的色彩也很弱,的确是连环画匠气十足。他的参照物及对比对象分别为前近现人物画高手任伯年,蒋兆和,杨之光,林墉。

以上三幅画为任伯年为同时期人士画的肖像,看脸部画法极为细致,上彩突显人物脸部表情及立体层次变化,极为传神。而反观范曾人物画,如同连环画,不值一提。

任伯年先生的人物画受陈老莲影响极深,但人物肖像画以写生为主,自成一格。反观范曾先生的人物画用的就是连环画线描的手法,平铺直写无甚特色。

其次看蒋兆和先生人物画,在中西合壁的基础上将人物画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下图)

再看范曾先生人物画作品如下图:

范曾先生曾师从过蒋兆和先生,从他作品来看没有半点蒋先生的精髓及影子,白学了。这现象只有两种可能瞧不起蒋先生的画,不屑学习。另一个种情况是笨,想学学不好而放弃。

从两人作品看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

再三,看看杨之光先生人物肖像画(如下图),杨先生与范基本上是同一代人,杨先用笔沉稳老辣,笔力雄健,造型准确,色彩浓淡得当,厚薄得宜,自然洒脱,传神写意。反观范的作品简直就是学练级别,不值一提。

最后再提一个与范差不多的同龄人林墉先生。看下图两人画作对比,从写实来范远不及林的技法高超。从创意务虚来看,范不及林的创意及想象力丰富,给读者更好的联想体验。(如下图)

通过上面四个画家的对比,范都是末流,的确是画连环画水平,匠气十足。

为什么有人说普通老百姓认可的国画作品往往是偏俗气与匠气的那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