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的研
发布时间: 2023-07-11

摘要

一、背景概述

在复杂且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个体应具备终身受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满足成人学习、工作与发展需求,这需要认可各群体、各类型学习成果。随着国际社会对非正规、非正式学习的重视,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相继推进终身学习及其政策制定,迎合了公众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诉求。同时,正规学习成果认证体制机制的有效建设与运转,也进一步凸显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必要性。

二、《报告》主要内容

《报告》揭示了非正规、非正式学习发展情况,是推进学习成果认证、促进终身学习、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国际性文件,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1.非正规、非正式学习在教育与培训体系中的地位

学习成果认证是国际社会推进教育整体性变革的基础性制度,《报告》揭示了各成员国在政策制定、立法以及战略规划中将其置于何处的问题。第一,国家立法和政策制定应将非正规、非正式学习作为教育与培训体系的组成部分。非正规、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和可及性如何,与正规学习的相对位置如何,是判断其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地位的基本参照,而判断地位如何的衡量尺度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和立法中。《报告》指出,日本《终身学习促进法》、泰国《国民教育法》等法律均承认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是终身学习体系以及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第二,国家立法和公共政策支持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学习成果认证的可靠性和认可度应得到国家立法的支撑。欧洲国家先后颁发了多部法律以保证相关学习成果认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例如,欧盟《关于终身学习的决议》呼吁成员国采取各种措施认证各类学习成果,并指出这是构建正规学习和非正规、非正式学习“立交桥”的关键所在。第三,在国家战略和行动实践上支持非正规、非正式学习。由于各国国情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一些国家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非正规、非正式学习认证的开展,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不重视非正规、非正式学习。例如,波兰、斯洛伐克等在国家战略和具体实践中支持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机会的提供及成果认证。

2.非正规、非正式学习认证对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表1 菲律宾非正规、非正式学习项目的成效

展开全文

4.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参考点:标准、资格制度和国家资历框架

资格是开展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重要构成,因此各国逐渐注重资格制度的建设,将其作为国家教育与培训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并与终身学习的联系愈加紧密。随着资格制度的变革,国家资格框架的建立也逐渐成为国际趋势。资格框架的构建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根据固定标准认证个人的学习成果。创新是适应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但有些国家依然将国家文凭和取得的证书作为认证标准,未根据发展需求创新出相应的认证模式。《报告》指出,不丹、智利等国虽然开展了诸如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实践活动,但是没有相应的学习成果认证工具,依然利用传统的认证方式。第二,将个人的学习成果与特定行业部门或职业资格中的技能和职业标准相衔接。这主要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有关,《报告》中涉及的国家有加纳、冈比亚、比利亚等,其中新西兰的资格系统融合了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见图1)。第三,构建一个集学习成果、标准设置、课程和评估为一体的国家资历框架。构建综合性、系统性的国家资历框架是各国共同的愿景,也是推进各类学习成果认证的必然路径,有利于增加受教育群体的学习机会和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各国在推进资历框架建设的过程中,也始终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国情和教育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并且进程各有差异。《报告》指出,建立国家资历框架是一回事,将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与资格挂钩又是另外一回事,因此应对学习成果认证及其体系建构保持明确的认识与定位。

图1 新西兰与工作场所相关的学习和评估途径

5.认证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及其角色定位

随着对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重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和责任分担也成为认证的关键。《报告》列举、分析了七类利益相关者。

总而言之,调动各类利益相关者参与整个认证过程,并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责任,是各国建立并且拥有强大认证体系的重要支撑。

三、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价值与挑战

(一)必然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把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作为开展教育改革、发展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3] ,这对于各国的终身学习实践发挥积极作用,也彰显应有的社会及个体价值。一些国际组织从推动终身教育新制度建设的角度,指出了成果认证对于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个人权利与选择、社会公平与融合乃至社会经济效益等多方面的意义。 [4] 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是实现终身学习的重要杠杆。认可和评价这些能力可以显著提升个人的自尊和幸福感,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增加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学习成果认证可以将更广泛的人群整合到一个开放、灵活的教育和培训系统中,建设兼容并包的社会。 [5] 《报告》对此也多有阐述,概括为以下四点。

1.完善国家教育与培训体系

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学习成果认证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需要推进非正规、非正式学习及其认证,从而完善、优化教育与培训体系。这一层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使国家教育与培训体系更加整全,非正规、非正式学习在传统的社会形态中经常被政府或社会忽视,处于“边缘化”地位,使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完整性出现“裂痕”,而推进相关学习成果认证,有利于使之实现从“缺位”到“补位”的转变,弥合非正规、非正式学习与正规学习之间的联结“间隙”,正如《报告》所言,“能够加强成人学习部门和正规教育与培训系统之间的联系”,彰显非正规、非正式学习对于国家教育体系的衔接性、融通性以及整全性的价值。二是促使教育体制更加灵活、便捷,使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的成果得以在统一的国家资历框架中进行转换,并且各区域、各类型、各场所中的学习得以认可,既弥补了正规教育、学习的不足,也为学习者提供了灵活、方便的学习与教育的沟通路径。三是推动教育质量及其评价体系的发展。评估评价作为学习认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成果认证成效、透明度等的关键。推进非正规、非正式学习认证意味着评估评价体制的完善,有利于保障学习认证质量,从而有助于国家教育质量保障体制的优化。

2.助益人力资源开发

缺乏对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证意味着个体通过此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难以得到认可与利用。反之,推进相关学习成果认证能够助益人力资源开发。一方面,学习成果认证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个体的终身学习与发展,使个体一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得到认可,从而转化成个体发展的软实力。同时,证书、学分等又能成为个体自身发展的重要资源符号,从而实现个体已有资源以及潜在资源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认可及有效转化。另一方面,正规教育一般仅允许特定的对象接受学习或教育,限定了学习者的范围,但是非正规、非正式学习使得更多的群体有机会参与学习,拓展了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与范围,如在职人员、农村妇女、弱势群体等,相应的学习成果认证也使更多不同类型、层次的学习者得到资源利用的机会。此外,其也助益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调适、变革,使以教育为途径的人力资源开发更加具有弹性、韧性以及灵活性。

3.促进个体发展

学习者作为非正规、非正式学习认证的重要受益者,自身得到成长与完善是其主要的价值体现。从个体层面而言,实现个体知识获取、技能掌握以及能力提升是非正规、非正式学习及其认证在个体发展中最为直接的成效,这在各国的实践以及认证标准中得以彰显。例如,苏格兰、澳大利亚等国将个体发展成效视为制定非正规、非正式学习认证的重要指标。它不仅使个体获得长远发展的能力,也有助于激发在岗人员在职学习的内在动力。一些在职人员通过非正规、非正式学习以及系列认证,职业素养得以提升,获得进入更好劳动市场的资格和条件,促进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4.增进国际社会包容

非正规、非正式学习及其成果认证服务于社会弱势人群,有助于促进社会包容和平等。 [6] 世界银行认为社会包容可以提升弱势群体的能力、机会、尊严及其参与社会的进程。包容是个人、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属性。包容性社会基于平等与公正的观念,影响到的领域包括教育、就业等。 [7] 《报告》指出,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有助于增进社会包容,包括削弱社会贫困和减少社会中的边缘人群等。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消除不同种族群体间、区域间的各种限制,使所有人有机会参与学习,保证学习机会公平。二是关注并赋能弱势群体、边缘化群体等。《报告》指出,“通过给予移民、老年人、失业者等边缘化群体‘第二次机会’,促进他们融入社会”。三是降低个体的学习或教育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助力减少贫困,凸显了教育(学习)阻断贫困及其代际传递的价值。

(二)现实挑战

1.体制机制的缺乏与落后

虽然当前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都在积极推动非正规、非正式学习进程,但是由于国情、发展水平、教育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国家与之相关的体制机制较为落后甚至缺失,这使得非正规、非正式学习处于劣势地位。《报告》分析发现,对非正规学习缺乏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