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的成语(三国演义中有几个成语故事分别是什么主人公分别是谁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三国演义中有几个成语故事分别是什么主人公分别是谁

1.驱虎吞狼(荀彧)

计出三国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意谓令此攻彼也。使之两相残杀,以让第三方坐收渔人之利。类似于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但不尽相同。

出处:《三国演义》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虚许都

操问荀彧曰:“此计不成,奈何?”彧曰:“又有一计,名曰驱虎吞狼之计。”操曰:“其计如何?”彧曰:“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密表,要略南郡。术闻之,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此驱虎吞狼之计也。”

2.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在《三国演义》中也有章回叙述。

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司马微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3.七擒七纵(诸葛亮)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三国演义》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三国演义》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三国演义》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三国演义》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4.舌战群儒(诸葛亮)

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5.老骥伏枥(曹操)

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

出处:曹操《步出夏门行》第四章《龟虽寿》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谁能写出4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并写出主人公

刘备 三顾茅庐

诸葛亮 草船借箭

关羽 过关斩将

刘禅 乐不思蜀

下边简单解释一下:

一、乐不思蜀

拼音 lè bù sī shǔ

出处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释义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又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二、过关斩将

比喻不断战胜对手与克服困难。

东汉末年(200年),刘备、关羽、张飞在徐州失散后,关羽留在曹营。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就带领二位皇嫂去投奔,曹操不许。关羽凭自己的勇猛,连续过东岭、洛阳、沂水、荥阳和黄河五关,斩杀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和秦琪六位战将。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

1、孟德献刀《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2、割须弃袍割掉胡须,丢掉外袍。 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割须弃袍是一则成语故事,来源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58回,曹操率军与马超在潼关交兵,曹军被打败后马超追击曹操时,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把胡须割掉,把长袍丢弃之事。描写了曹操狼狈逃窜的景象。

3、桃园三结义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4、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