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了,家庭教育到底要教育孩子哪些东西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了,家庭教育到底要教育孩子哪些东西

家庭教育“教”什么?这是家长们既想重视又爱忽视的一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答案。

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给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答案。下面,笔者结合其具体条文,谈谈我的理解。

第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下列内容为指引,开展家庭教育:

——在家庭教育层面上,对未成年人实施教育的责任人,首先是父母;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其他监护人,比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伯叔父母等人员。

“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也就是要遵循少年儿童的生命成长规律,遵循他们各自的身心发展状况和个性特点来实施教育,以便让其乐意接受、主动发展。

(一)教育未成年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第一款的关键词是“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有着非常浓厚的家国情怀的民族。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精魂所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代文人志士的终身价值追求。比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

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离不开家国情怀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说得很通俗:“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二)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爱幼、热爱家庭、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诚信友爱、遵纪守法,培养其良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意识和法治意识;

——第二款的关键词是“崇德守法”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是一个人完善自我的必经之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此类谆谆教诲,让人入脑入心。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德有公德、私德之分。“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公德针对的是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

私德针对的是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它包括自尊自爱、诚实守信、宽容大度、与人为善、友好交往等。

法律即秩序,法律亦底线。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准则。遵纪守法,当从娃娃抓起,从父母做起。

(三)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其培养广泛兴趣爱好、健康审美追求和良好学习习惯,增强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三款的关键词是“科学发展”

何谓正确的成才观,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傅雷先生(1908-1966)说得最明白:“第一,把人格看作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看作次要;第二,把艺术教育只当作全部教育的一部分,让孩子学艺术,并不一定要他成为艺术家;第三,既以音乐教育而论,也绝不能仅仅培养音乐一门,而需要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

广泛的兴趣爱好,可让人热爱生活、内心丰富;健康的审美追求,可让人志趣高雅、远离低俗;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让人积极主动、严谨认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探索贵在执着、贵在首创;“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贵在另辟蹊径,贵在“于无声处听惊雷”,也即是善于发现问题。

(四)保证未成年人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引导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第四款的关键词是“身心健康”

何谓健康?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则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出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还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交往上的完好状态。

个人以为,身心健康除了需要营养均衡、科学运动、睡眠充足、身心愉悦外,还需要有适当的奋斗目标。一个人心中有目标,便能够“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人心中有信念,便能够“自信人生二百年”。

“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拥有健康的人生观,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必将收获幸福的人生。

(五)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对其进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网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款的关键词是“珍爱生命”

心理健康是珍爱生命的前置条件。积极乐观者,他勇于面对,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与磨难;消极悲观者,他踟蹰不前,对自己、对未来大多信心不足。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的一门必修课。

生活常识是立足于世的必备知识。安全出行,关键是遵守交通规则;健康上网,既需要晓之以理,还需要约法三章;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核心是防患未然,并懂得一定的防范技能。安全知识教育,需活学活用;安全技能培养,需知行合一;安全意识提升,需常抓不懈。所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做到安全之弦长绷,安全警钟长鸣。

(六)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第六款的关键词是“热爱劳动”

陶行知先生关于劳动教育有许多精彩的论述,比如: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

要让劳动光荣不至于成为空洞的口号,作为父母,首要的是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要有一种“舍得”精神,舍得让孩子花时间劳动,舍得让孩子吃些苦头,舍得陪同孩子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父母,要带领孩子在劳动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磨砺自我、成就自我,让孩子在劳动中自我教育,在劳动中懂得珍惜,在劳动中学会创造。

我们应当注意到,上述条文中对于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用得较多的是“教育”“培养”“帮助”“引导”等动词,这意味着,有效的家庭教育,既需要“教”(教导、指导等),更需要“育”(培育、熏陶等);这也意味着,优秀的家庭教育,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只会是像水一样“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链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