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排球协会会长(中国女排周小兰现干什么去了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中国女排周小兰现干什么去了

周晓兰于95年年中辞去中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球类司副司长兼排球处处长的职位,随夫婿候晓非赴美国定居已两年有余,她在美国的工作和生活近况引起众多海外侨胞的关心和好奇。今年初夏的一个傍晚,记者驱车来到周晓兰一家位于马里兰州哈瓦郡的新居,拜访了这位当年叱吒球坛而今退隐田园的女排风云人物。周晓兰的住处位于华府和巴尔地摩之间的哥伦比亚市,虽然是一座新兴的市镇,但这里相对地广人稀,社区规划错落有致,颇有一番都市村庄的景观。车刚停下,一身轻爽夏装的周晓兰已经在家门口笑迎访客,久别赛场的周晓兰仍然活力依旧,时间似乎没能在晓兰的身上烙上岁月的痕迹,她朴实甜美的微笑总能让人回想起中国女排在她们的黄金时代给人们带来的自豪和喜悦。
◇“资深”新移民
作为定居北美大陆的新移民,美国对周晓兰来说其实并不陌生,1986年和1991年周晓兰先後两次赴美学习,第一次是在加州大学,第二次则是在华府的乔治.华盛顿大学,但是这两次进修都由于国内工作需要,周晓兰奉命回国而中断,虽然周晓兰出国比赛,探亲走访过许多国家,美国还是成了她全家移民的首选之地。谈到在美国的生活感受,周晓兰显得十分轻松自如,这不仅仅是因为她从工作的重负和无谓的人事压力及争执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她们全家才得以同其他家庭一样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周晓兰对这来之不易的家庭生活非常在意和珍惜,以至于在来美国之後,谢绝多家球队的聘请,专心一意地在家中扮演好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自从周晓兰于1985年与前国家男子排球队国手,解放军八一队教练候晓非喜结秦晋之後,两人一直在为各自的事业工作奔忙,以後由于候晓非应聘赴欧洲执教,两人一度断断续续分居达8年之久,其间周晓兰虽然也出国探亲,但国内的工作常常使得她分身乏术,特别是女儿小越越出生後,周晓兰便更向往平静安定的家庭生活。来到美国后,候晓非受聘于马里兰大学排球队担任教练,周晓兰则居家相夫教女,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在全家生活走上轨道之後,周晓兰又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同时又能兼顾到家庭的工作,目前她在位于巴尔地摩市内港(INNER HARBOR)繁华商业区的一家全国性医疗投资公司电脑部门的数据处理中心工作。虽然是超级球星,但周晓兰一家在美国的生活工作经历和模式同大多数旅美学人和新移民并无二致,而同美国职业球员的优厚境遇则有天壤之别。周晓兰回顾道,在94年担任国家体委球类司副司长之前,她一直是住在一卧室的公寓,“当官”以後住房标准才升格为两房一厅。在女排三连冠後的国手们并非外界想像的获得大笔丰厚报酬或提薪,周晓兰当时的薪水仍然是人民币54元,倒是各种名誉和证书接踵而至,诸如“全国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等等,对此,周晓兰还是认为精神上的鼓励对一个人的身心成长过程非常重要,如果大家一味向钱看,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观了,如美国职业蓝球“梦幻”队员在赛场外的所作所为,就常常遭人病垢。对过往“峥嵘岁月”中的艰苦磨练和清贫的物质生活,周晓兰毫无怨言,相反的,她对队员们之间以及队员同教练之间为共同目标合作无间,同甘共苦的战友之情显得十分眷恋,那份弥足珍贵的回忆常常令久经沙场的晓兰为之动容。然而,让她颇感遗憾和无奈的,“官场”成了球场的延续,但是球场上的那份豁达,坦诚和信任却因场地文化迥异而消失殆尽,为此,周晓兰不得不痛下决心,离开了让她身心疲惫的工作岗位,她决意要找回她原来的自我…
◇不平坦的仕途
中国女排当年五连冠的传奇故事不仅激励了国人的昂扬士气,在国际球坛上也是红过了“半边天”,然而,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随著女排老队员的陆续退役,中国女排在世界排坛上未能保住常胜不衰的记录,五连冠後竟一路滑坡,比赛名次一跌再跌,不仅如此,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纳奥运会中又爆出女排队员服用兴奋剂事件。正是在这一危急情况下,当时正在美国潜心学习的周晓兰被急召回国。
自1988年出任体委排球处长後,周晓兰为了自己钟爱的排球事业立志作出一番成就,她发挥在体育界的优势和所长,作了许多工作,如改革排球运动管理体制,改进训练和比赛组织形式,在国家拨款不足的情况下为国家和地方排球队筹措比赛训练资金,并尝试引进外资,为促进体育市场化的革新作了有益的尝试,仅筹措资金一项,就为排球运动注入了上千万的资金,大大舒解了经费不足的困扰。正是基于她的上述“政绩”,周晓兰于94年被提升为国家体委球类司副司长。
而另一方面,女排在世界大赛中的成积由于多种原因一直俳徊不前,使体委相关领导层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主管球类运动的国家体委副主任,原中国女排教练袁伟民要求周晓兰出面举行记者招待会,为中国女排的颓势负责,尽管周晓兰心中有许多不解和困惑,但出于对老教练多年来的信任并从大局出发,周晓兰还是同意承担责任,试图以自己的忍辱负重来化解中国女排所陷入的困境,然而,此举却遭到中国排球协会工作班子全体人员的坚决反对,虽然,记者招待会因此未能如期举行,但是周晓兰的工作却从此开始遭遇困难。
1995年初,周晓兰代表中国排协出面,运用队友的特殊关系全力动员正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就读的原女排主攻手郎平回国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节後,朗平终于答复周晓兰同意返国服务。但周晓兰却在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只等航班到达的时刻,突然接到上面通知:朗平回国及相关其他事宜已由别人代理,要求周晓兰不要再过问郎平回国之事,甚至连机场迎接朗平也不必去了。过去朝夕相处,并肩苦拼的队友回国,而且是由自己一手促成,周晓兰却不能亲往接机,令她情何以堪。就在一片“发扬爱国精,振兴中国女排”的欢呼声中,倔强的周晓兰还是前往机场迎接朗平的到来,但是周晓兰必须为此言明她是以个人名义而来...在这样的工作气氛下,周晓兰决定辞职,然而,国家部委司局级干部请辞需经国务院批准,更何况自动辞官的又是为中国女排五连冠立下汗马功劳的体坛名将,有关部门领导多次予以慰留,希望周晓兰能“经受考验”,然而,在排球界奋战耕耘二十余载的周晓兰,此时觉得她与八个月的“体委副司长生涯”缘份已尽,在缺勤三个月的情况下,有关部门终于批准了她的辞职报告。或许,这是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自愿请辞回家当老百姓的首例,在这个意义上,周晓兰再次“破了记录”。周晓兰的辞职引发外界许多猜测和联想,但是她对此只是淡淡的一笑:“提得起”固然重要,“放得下”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明星在这里升起
从山西太原的一个顽皮的小女孩,到驰名体坛的女排国手,再到国际排球组织理事和亚洲排联竞赛委员会委员;从国家体委球类司副司长兼排球处处长,到中国排球协会秘书长和中国沙滩排球协会主席,周晓兰的个人生涯不无传奇色彩,朴实的她将此归结于运气,努力,以及社会给予她的机会和培养。
周晓兰并非出生于运动世家,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医生,双亲皆为南方人,由于六十年代支援三线建设举家随父亲工作的军工厂搬迁至山西省太原市,周晓兰小学五年级时又跟著父母被下放到位于山西云中山脉的古交区大南坪公社,在周晓兰的记忆中,古交农村是一个没有交通水电的穷乡僻壤,全家在这里接受劳动教育”两年,勤俭的周晓兰也练就了吃苦耐劳的本领。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晓兰踏入了体坛。那是在1973年4月太原市举行运动会,年仅15,身高一米七六的周晓兰报名参加了跳高和手榴弹两个项目的比赛,在运动员列队入场时,身材高挑的周晓兰引起了太原市少体校的注意,随後被选送进入市少体校蓝球班,但是不巧的是,此时蓝球班已经没有空额,而排球班却倒还没满员,就这样周晓兰被少体校暂时安排到排球班练习,待到日後蓝球班有名额後再行换班,谁知周晓兰从此迷上了排球,走上了这条通向女排三连冠的不归路。少年的周晓兰聪颖伶俐,勤奋好学,集南方的细腻精致和北方的豪放洒脱于一身,很快在新兴
的排球运动中崭露头角,从市少体校脱颖而出,一路晋升到太原市队,山西省队和中国青年排球队的主力队员。1977年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一届世界青年排球锦标赛则是周晓兰体坛身涯的转折点。76年,世界排球联合会为了发掘球坛新人,推动排球运动的持续发展,决定在1977年举办世界首届青年排球锦标赛,规定参赛球员年龄必须在20岁以下。周晓兰回忆,当时中国女子排球队和各地省市队好手如云,相比之下自己并不很突出,但是,年龄上的优势和一米八二的身高,使她得以出线,在青年队教练邓若曾率领下参加首届世界青年排球锦标赛,担任中国青年女子排球队副攻手。圣保罗一役中国青年女子排球队首战告捷,夺得亚军。队员班师回国后就返回各自球队,惟周晓兰因在比赛中表现出扎实的功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被征召进入国家队,开始了她向事业顶峰攀登的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
◇从辉煌到淡泊
当年的“天安门城墙”,如今风采

微信